汪荣华:与刘伯承相守50年,生育6个子女皆成才,无一出国留学

发布时间:2025-07-22 03:56  浏览量:1

1936年春天的一个深夜,刘伯承在忙碌了一整天之后,终于得以稍作休息。他小心翼翼地磨好一盘浓墨,然后端坐在桌前,铺开信纸,用细密的小楷字写了好几页。完成后,他郑重其事地将信封好。

翌日清晨,刘伯承把这封信交给警卫员黄兴,并再三叮嘱他,一定要亲手交到汪荣华的手中。

汪荣华是红军中的一名女战士,她与刘伯承通过任弼时夫妇介绍而相识。那时,任弼时所在的红二、六军团刚刚与刘伯承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两人志同道合,在闲聊中谈及家事。

任弼时夫妇了解到刘伯承因伤残独自一人,便热心地决定为他物色一个合适的伴侣。在反复思量后,他们认为各方面条件都很优秀的汪荣华是最佳人选。

汪荣华出生于大别山区,一个贫寒之家。她的姑父冯先卓曾就读于复旦大学,是一名思想进步的共产党员。从小耳濡目染之下,汪荣华对革命充满了向往。

1929年,鄂豫皖地区爆发了六霍起义,多支农民武装纷纷起义反抗当地反动势力,很快建立了革命政权,也催生了皖西革命根据地。

这一年仅12岁的汪荣华见证了这一历史性变化,被深深鼓舞。当看到许多青壮年踊跃报名加入红军队伍时,她也渴望成为其中的一员。

1931年春,在她和同村伙伴郑先如的不懈请求下,红军征兵负责人终于同意接纳她们入伍。于是14岁的汪荣华成了英山县少共妇女部的一员,她坚强勇敢,很快成长为五区少共妇女部长。

第二年秋天,敌人发动第四次“围剿”,红四方面军进行了战略转移,为确保安全,英山县委书记召集汪荣华等三个女孩,每人发两块银元和一封介绍信,让她们迅速前往红12师政治部报到。经过十多天艰难跋涉,她们终于找到了大部队,并加入了红12师妇先队。

随着部队进入川陕地区,天气渐冷,不少战士病倒。汪荣华被安排到红四军总医院接受培训,此后又被分配到红11师工作。由于政治处了解她有地方工作的经验,于是安排她兼顾根据地群众工作,同时随部队作战。

1935年春,仅18岁的汪荣华出任省苏维埃邮政局副局长,并实际负责全局事务。在她坚韧不拔和勤奋学习下,下辖20个县的邮政工作井然有序。同年4月,她所在单位随刘伯承所率左路军一起过草地。

草地行军异常艰辛:头顶天气变幻莫测,脚下则是一片茫茫草原和泥潭沼泽。不仅如此,还面临缺水少粮的问题;草地里的水草多半有毒,一不小心误食即可能中毒。

而夜晚常常无处安歇,只能围着体弱者挤坐在一起,有时甚至不得不频繁挪窝以避潮湿。而对于女性来说,这段旅程更显困苦:风吹雨淋已成常态,而洗澡却成奢望;虱子肆虐,但无法像男同志那样捉虱解痒,只能蹭衣服缓解。

此外,由于缺乏隐蔽之处,大伙儿只能用床单围圈解决大小便问题。在这样的环境里,大多数女战士都患上了妇科疾病。然而,即使面对如此恶劣条件,汪荣华仍坚持跟随红四方面军走过近一年时间,在那片荒无人烟的大草原上来回三趟,不仅自己挺过来了,还帮助了许多人。

正是在这段艰苦岁月里,任弼时夫妇认识并了解了汪荣华。从进入草地开始,她与同乡周起义共同承担起照顾陈琮英——任弼时爱人的任务。

在长征途中,这位产妇在简陋透风的土房子内生产,由于营养不足身体虚弱,只能躺担架上,而孩子也因缺奶瘦弱不堪。这些经历让他们之间结下深厚情谊,因此,当提议给刘伯承介绍对象时,他们第一时间想到了坚韧勇敢且善良温暖的汪荣华。

汪荣华与另一位女性同伴在行军途中,目睹了任弼时夫妇的辛苦,她们心生怜悯,毫不犹豫地承担起照顾这对母子的责任。洗衣做饭、喂水喂食,她们无微不至,即便累得腰酸背痛,也从未有过怨言,反而乐在其中。

汪荣华意志坚定且善良负责,这让任弼时夫妇对她充满感激和敬佩。他们热情洋溢地认为单身的汪荣华与刘伯承非常般配,于是主动撮合两人。

作为红军总参谋长的刘伯承,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被誉为“军神”,他的名声早已传入汪荣华耳中。不久前的中央慰问大会上,汪荣华亲眼见到了他,高大俊朗、沉稳睿智的形象深深印刻在她心里。

当黄兴送来刘伯承的信时,汪荣华既激动又忐忑。信中表露了刘伯承的心意,但她却迟迟无法回应。这是一件关乎终身的大事,尽管内心对刘伯承怀有爱慕之情,她仍担忧自己是否能胜任首长伴侣的角色,多次思索后依旧难以决断。

在这份纠结中,刘伯承约她到河边谈心。在清源河畔,面对宁静流淌的河水,汪荣华吐露出自己的担忧:她觉得自己还太幼稚,不确定能否给刘伯承带来幸福。

那一瞬间,她略显忧虑的目光映入刘伯承眼中,他沉思片刻,再三斟酌后开口:“小汪,我总感觉你还有话没说出来,是不是啊?”

汪荣华莞尔一笑,道出了自己的顾虑:知识浅薄,在总参谋长面前,总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听罢这些话,刘伯承恍然大悟,他幽默回应道:“总参谋长也是普通士兵嘛!俗话说得好,兵对兵,亲加亲,有啥子话都可以讲。”

看到如此平易近人的刘伯承,汪荣华也放松了许多,她坦诚说道:“我是农民家庭出身,没有多少文化,更不懂军事,与您相比,无论资历还是学识,都相差甚远,我们结合恐怕不合适。”

对此,刘伯承爽朗一笑,说道:“其实这些都没什么关系呀!我也是农家子弟,我祖父还当过吹鼓手呢。”接着,他讲述了自己的往事:因为家境贫寒,他和父亲去考秀才时,被县官逐出考场,这导致父亲病重离世。听到这里,汪荣华感同身受,为之愤怒。

随后,他继续说道:“我们的结合是基于自由恋爱,只要我们有共同理想,共同奋斗,就能生活战斗在一起。婚姻幸福并非建立在资历和学识上,而是在于彼此理解、尊重和共同追求理想。我可以帮助你提升文化水平。”

这番肺腑之言打消了汪荣华心中的疑虑,让她更加敬佩眼前这个男人,同时,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他们聊得越来越投机,其间,还聊到写信的问题。“你眼睛不好,还用那样工整的小楷给我写信,多费眼睛啊!” 汪荣华嗔怪道。

“头一回给你写这样的信,自然要严肃认真!” 刘伯承毫不掩饰初衷地回答。这段话证明了他对待这份感情确实是认真的,即便他们年龄相差25岁。

自清源河谈心后,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在繁忙的军旅生活中,他们互相扶持:刘伯承帮助汪荣华补习文化,而她则为他缝补衣物。这不仅是一种简单互助,更是一种幸福体验。

1936年中秋节,他们部队来到甘南小镇,在战友们见证下举行了一场简朴而神圣的婚礼。

当日,新人没有任何物质准备,只穿着平日常穿的旧军装,他们的新房只有一张破旧木板床,被褥亦是旧物。然而,在艰苦条件下,他们真挚而满溢的爱意弥足珍贵。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新婚不久的刘伯承和汪荣华并未奢望过安稳的生活。婚后一周,遵照党中央指示,刘伯承需要前往保安接受新的任务,而汪荣华也随行同行。

某天,部队正翻越大山之时,突然传来一阵枪响。通讯员急匆匆赶来报告:先头部队与敌人交火了。刘伯承闻讯立即率领部队投入战斗。

不久后,山谷中传来沉闷而单调的“嗡嗡”声,由远及近。经验丰富的刘伯承立刻警觉起来,他判断这是一架轰炸机,于是迅速下令全体分散隐蔽。

敌机狡猾地从山谷间钻出,又猛然冲向天空,然后径直俯冲下来,一阵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过后,它扬长而去。硝烟尚未散尽,刘伯承已被炸伤。他刚察觉到臀部上的伤口时,汪荣华便赶忙拿出绷带,为他包扎。

就在她专心照顾丈夫的时候,刘伯承发现她的小腿也在流血,她的绑腿已经被染红了。革命总是伴随着流血牺牲,此时面对敌情,刘伯承保持冷静。他明白刚经过战斗,敌人可能还在附近活动,所以必须尽快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