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王实甫写作《西厢记》时的自由恋爱观

发布时间:2025-09-17 12:14  浏览量:1

透视王实甫写作《西厢记》时的自由恋爱观

雷建德

王实甫的《西厢记》作为元杂剧的巅峰之作,以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为载体,突破了封建礼教对婚恋的桎梏,构建了具有时代进步性的自由恋爱观。本文从《西厢记》的文本细节出发,结合元代社会文化背景,剖析作品中自由恋爱观的具体表现,探究其产生的社会根源与思想渊源,并揭示这一恋爱观对后世文学及社会婚恋观念的深远影响,以此展现王实甫在封建伦理框架下对人性解放的追求与思考。

元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黄金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与市民文化的兴起,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土壤。王实甫的《西厢记》诞生于这一背景下,改编自元稹的《莺莺传》,却对原作的“始乱终弃”结局进行了颠覆性改写,以“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景,赋予了爱情故事全新的思想内涵。在封建礼教森严的元代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婚恋的主流准则,而《西厢记》中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却以“情”为核心,突破了门第、礼教的束缚,展现出鲜明的自由恋爱色彩。探究王实甫在《西厢记》中蕴含的自由恋爱观,不仅能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价值,更能窥见元代社会思想文化的变迁,以及文人对人性解放的渴望。

一是《西厢记》中自由恋爱观的具体表现

《西厢记》通过崔莺莺与张生从相遇、相恋到终成眷属的全过程,将自由恋爱观融入情节的每一个环节,从爱情的萌发、追求到坚守,都展现出对封建婚恋制度的反抗。

1、以“情”为核心:突破功利性婚恋的束缚

在封建时代,婚恋往往与门第、财富、权势紧密绑定,成为家族利益交换的工具,“情”在婚恋中处于边缘地位。而《西厢记》中的爱情,却彻底以“情”为出发点,摒弃了功利性考量。张生初见崔莺莺时,便被其美貌与气质吸引,发出“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的感慨,此后便不顾自己“书剑飘零”的处境,一心追求莺莺,从未将崔家的门第、财富纳入考量。崔莺莺虽为相府小姐,却也未因张生的落魄而轻视他,反而被其才情与真诚打动,逐渐萌生爱意。

这种以“情”为核心的恋爱观,在前面“寺警”情节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孙飞虎兵围普救寺,索逼崔莺莺为妻,崔母情急之下许下“但有退兵之策的,倒陪房奁,断送莺莺与他为妻”的诺言。张生凭借书信请来白马将军解围,本可依约迎娶莺莺,却因崔母悔婚而陷入困境。此时,莺莺并未因母亲的悔婚而放弃对张生的感情,反而更加坚定了与张生相守的决心,甚至不顾封建闺训,与张生私定终身。在莺莺眼中,爱情的价值远超门第与礼教的约束,她对张生的感情,并非基于利益的权衡,而是源于内心真实的情感需求。这种摒弃功利、以情为本的恋爱观,是对封建功利性婚恋制度的强有力反抗。

2、主动追求爱情:打破封建闺训对女性的禁锢

在封建礼教的规训下,女性被要求“足不出户、言不出闺”,在婚恋中只能被动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主动追求爱情的权利。而《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却突破了这一禁锢,展现出女性在爱情中的主动性。

崔莺莺初见张生后,便对其心生好感,但碍于封建闺训,不敢直接表露。她通过“临去秋波那一转”的眼神传递情愫,又在月下焚香许愿时,以“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的诗句,含蓄地表达对张生的思念。当张生因崔母悔婚而茶饭不思、卧病在床时,莺莺更是不顾丫鬟红娘的劝阻,主动写下书信,与张生私会,完成了从被动等待到主动追求爱情的转变。

不仅如此,崔莺莺在爱情中还展现出对自身命运的掌控意识。她深知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却不愿屈从于命运的安排,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与爱人相守的机会。这种主动追求爱情的行为,打破了封建闺训对女性的桎梏,展现出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是自由恋爱观的重要体现。

3、反抗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主

封建礼教是束缚婚恋自由的核心枷锁,其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婚恋的首要准则,而“私定终身”则被视为“大逆不道”。《西厢记》中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却始终在与封建礼教的对抗中发展,他们以“私定终身”的方式,直接挑战了“父母之命”的权威。

崔母作为封建礼教的代表,始终以门第观念衡量张生,认为张生“白衣秀士,怎生消受得”相府小姐,因此在张生解围后反悔,要求张生“上朝取应,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试图以科举功名作为婚恋的条件,将女儿的婚姻重新纳入封建礼教的框架。但崔莺莺与张生却并未屈服,他们在红娘的帮助下,私下结合,用实际行动反抗了崔母的封建干涉。

此外,作品还通过对“贞洁观”的重新诠释,反抗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在封建礼教中,女性的贞洁被视为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而崔莺莺在与张生私会后,并未因“失贞”而自怨自艾,反而更加坚定了对爱情的信念。她认为,真正的贞洁不在于身体的“清白”,而在于对爱情的忠诚。这种对贞洁观的突破,是对封建礼教压抑人性的有力批判,进一步凸显了自由恋爱观的进步性。

二是《西厢记》自由恋爱观产生的社会与思想根源

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展现的自由恋爱观,并非凭空产生,而是与元代特定的社会环境、思想文化发展密切相关,是时代背景与个人思想碰撞的产物。

1、元代社会结构的变动:市民阶层的兴起与文化需求

元代结束了宋、辽、金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城市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他们对文化娱乐的需求日益增加,为元杂剧的兴起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市民阶层作为新兴的社会力量,具有不同于封建士大夫的价值观念,他们更注重现实生活的享受,追求个性的解放,对封建礼教的束缚表现出一定的反抗意识。

《西厢记》作为面向市民阶层的文学作品,必然要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需求。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充满了世俗化的情感与追求,符合市民阶层对真挚爱情的向往。作品中对“情”的歌颂,对封建礼教的批判,正是市民阶层追求个性解放、反抗封建压迫的心声。王实甫作为文人,深入了解市民阶层的生活与思想,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融入作品中,从而塑造出具有自由恋爱观的人物形象,使《西厢记》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同。

2、思想文化的交融:理学的松动与多元思想的影响

宋代以来,程朱理学逐渐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其“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对人性进行了严格的压抑,尤其在婚恋方面,强调“礼教至上”,束缚了人们的情感需求。而元代建立后,由于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的不彻底,以及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包容,理学的统治地位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多元发展的局面。

一方面,道教、佛教思想在元代得到了进一步传播,道教追求“顺应自然”,佛教强调“众生平等”,这些思想都对理学的“灭人欲”主张形成了挑战,为人们追求个性解放提供了思想资源。另一方面,元代文人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元代,科举制度长期废止,文人失去了传统的晋升途径,“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虽有夸张,但也反映了文人地位的低下。许多文人被迫流落民间,与市民阶层接触密切,他们的思想观念受到市民文化的影响,逐渐摆脱了理学的束缚,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与人性需求。

王实甫作为元代文人的代表,其思想必然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他在创作《西厢记》时,吸收了道教“顺应自然”的思想,认为爱情是人的自然情感,不应被礼教压抑;同时,也受到市民文化追求个性解放的影响,将对人性的尊重融入作品中,从而形成了具有进步性的自由恋爱观。

3、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从“才子佳人”模式到人性的觉醒

在中国文学史上,“才子佳人”的题材由来已久,从《诗经》中的《关雎》,到唐代的传奇小说,都有对爱情故事的描写。但在元代之前,大多数“才子佳人”故事仍未摆脱封建礼教的框架,结局往往是才子通过科举成名,与佳人终成眷属,并未真正突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缚。

王实甫在创作《西厢记》时,继承了“才子佳人”的文学传统,但对其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造。他不再将科举功名作为爱情的“敲门砖”,而是将“情”置于首位,强调爱情的真挚与自由。作品中,张生虽然最终考取了状元,但这并非爱情成功的决定性因素,真正促成两人结合的,是他们对爱情的坚守与反抗封建礼教的勇气。

此外,王实甫还借鉴了民间文学中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精神,将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与社会现实相结合,通过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展现出人性的觉醒。这种对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使《西厢记》的自由恋爱观既有历史的渊源,又具有时代的创新性,成为元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三是《西厢记》自由恋爱观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

《西厢记》中的自由恋爱观,不仅在元代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意义,对后世文学与社会婚恋观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当代社会,仍具有一定的现实启示价值。

1、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推动“情教”思想的发展与婚恋题材的创新

《西厢记》之后,“情”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许多文人受到《西厢记》的影响,开始歌颂真挚的爱情,批判封建礼教。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以杜丽娘“梦而死”“死而生”的奇幻情节,进一步歌颂了“情”的力量,提出“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情教”思想,将对爱情的追求推向了极致。《牡丹亭》与《西厢记》一脉相承,都以“情”反抗“理”,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歌颂自由恋爱的典范。

此外,《西厢记》还推动了婚恋题材文学的创新。在《西厢记》的影响下,后世出现了大量以“才子佳人”为主角、歌颂自由恋爱的小说与戏曲,如《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这些作品都继承了《西厢记》对“情”的歌颂,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婚恋题材传统,丰富了中国文学的思想内涵。

2、对社会婚恋观念的影响:冲击封建礼教,促进婚恋自主意识的觉醒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西厢记》始终被封建统治者视为“淫书”,遭到严厉的禁毁,但这并不能阻止其在民间的广泛传播。作品中崔莺莺与张生追求自由恋爱的故事,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促进了婚恋自主意识的觉醒。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人们对婚恋自由的追求更加迫切,《西厢记》中的自由恋爱观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与认同。许多青年男女以崔莺莺与张生为榜样,反抗父母的包办婚姻,追求自己的幸福。虽然在封建势力的压制下,婚恋自主的道路充满了艰难,但《西厢记》所传递的自由恋爱思想,为后世婚恋观念的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3、对当代社会的现实启示:坚守爱情的纯粹性,尊重个体的婚恋自由

在当代社会,虽然封建礼教对婚恋的束缚已基本消失,婚恋自由成为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但在现实生活中,婚恋仍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金钱、地位、家庭背景等,功利性婚恋现象依然存在。此外,部分人对婚恋自由的理解存在偏差,将自由等同于放纵,忽视了爱情的责任与忠诚。

《西厢记》中以“情”为核心的自由恋爱观,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一方面,它提醒我们,爱情的本质是真挚的情感交流,不应被功利性因素所裹挟,我们应坚守爱情的纯粹性,追求基于相互理解、尊重与爱慕的婚姻。另一方面,它强调个体在婚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每个人选择伴侣的自由,反对任何形式的干涉与压迫。同时,作品中崔莺莺与张生对爱情的坚守与忠诚,也启示我们,婚恋自由并非意味着随意放弃,而是需要以责任与担当为基础,珍惜来之不易的爱情与婚姻。

王实甫在《西厢记》中构建的自由恋爱观,是元代社会结构变动、思想文化交融与文学传统创新的共同产物。作品通过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歌颂了以“情”为核心的真挚情感,展现了女性主动追求爱情的勇气,批判了封建礼教对婚恋自由的束缚,具有鲜明的时代进步性。

《西厢记》的自由恋爱观不仅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情教”思想的传播与婚恋题材的创新,而且促进了社会婚恋观念的变革,为婚恋自主意识的觉醒奠定了基础。在当代社会,这一恋爱观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价值,它提醒我们坚守爱情的纯粹性,尊重个体的婚恋自由,以责任与担当守护爱情与婚姻。

王实甫以《西厢记》为载体,将对人性解放的追求融入作品中,使这部作品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探究《西厢记》中的自由恋爱观,不仅能让我们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价值,更能让我们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思考当代社会的婚恋问题,为构建健康、平等的婚恋关系提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