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女王的祖母活了85岁,曾把长子“赶出”王室,看不惯菲利普亲王

发布时间:2025-08-02 13:45  浏览量:1

玛丽王后:把儿子“送出家门”的铁腕太后

说句不好听的,贵圈真乱,王室更是“人心隔肚皮”。有人觉得自打卡米拉进了王室,她这日子舒舒服服,仿佛开了挂,还把前夫、妹子、孩子捎带着都照顾进了好运道。可你要是摊上了玛丽太后那样的婆婆,八成就没这么顺溜了。卡米拉算是点子正,伊丽莎白女王气量大。可往前倒上两代,玛丽太后,哪那么容易服软?说是“不怕儿子造反,就怕婆婆心狠”,也不是一句空话。

玛丽生在1867年,家里光鲜,英国贵族出身——她爹挂着“公爵”名号,娘则是郡主,看起来不愁吃穿的金枝玉叶。可细抠下来,泰克公爵骨子里爱慕虚荣,明明囊中羞涩,还总端着谱,出门讲究排场,摆不出阵仗就不肯出门。至于她妈阿德莱德——有点胖乎乎的,但参加贵妇聚会时总抢在前头。说直白点,这对夫妻,不太招人稀罕。可有意思的是,玛丽没学着爹妈那一套,反倒是端庄稳重、天生一副自持劲儿,站到哪儿都是能聚焦视线那种人。

每次王室聚会她跟着母亲到处转,玛丽总能安安静静地站在窗边,眼波流转,谁要是瞧一眼都忍不住多看一会儿。年轻的玛丽不像她妈爱闹腾,长得高挑利落,脸上还永远是那种不卑不亢。不用施粉黛,也照样透着派头。说来也怪,越是不主动抢风头,反而成了聚会上让老太太们关心的对象。

年岁渐长,玛丽等来了命运第一个大转弯。1891年,23岁那年,维多利亚老太太,也就是那位历史书上气场两米八的老女王,精挑细选了她做长孙艾伯特·维克多王子的未婚妻。要知道,玛丽虽然家世还行,但到底不是正儿八经的“公主”,能入老女王的法眼,分明是那点子难得的端庄与气定神闲。更要命的是,准新郎艾伯特王子呢?呃,听说“家学渊源”倒是一脉相承,跟老爸爱德华七世一个德行,花心又玩世不恭。维多利亚女王明里暗里都希望找个能管得住这个长孙的王妃,而玛丽,显然是理想人选。不得不说,这老太太看人还是很准的。

只不过,命运开了个大玩笑。刚刚订婚没两年,艾伯特王子突然因病去世,王室满门愁云惨雾。玛丽还没来得及适应王室新身份,就又面临抉择。可有意思的是,维多利亚女王这步棋又落得妙极了。孙子没了,二孙子乔治顶上。于是,玛丽换了个未婚夫,依然要嫁进这座金碧辉煌但其实不怎么安稳的城堡。

乔治王子,比起哥哥来靠谱许多,办事也上进。不出两年,热热闹闹一场皇家婚礼,玛丽彻底从门外汉变成了正牌王妃。接下来十来年,生了六个娃,眼见着丈夫登上国王宝座,自己也成了皇家女主。但说真的,别看王后光鲜,暗里的琐事烦心事一天不少——丈夫乔治五世脾气古板又执拗,王室的规矩跟天书似的,一条都不能错。

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玛丽捏着桌边的银勺,总是忍不住要为那些让人头疼的家事暗自叹气。比如说,家里几个孩子各有各的脾气,偏偏长子爱德华小时候就有点“叛逆因子”——人还没成年呢,就对年长已婚的女人心存好感。玛丽劝过几回,乔治五世气到青筋暴起,但到底拿儿子没招。

更没想到的是,后来爱德华八世登基,做的头一件大事不是治国平天下,而是执拗地要娶那个叫辛普森的女人。辛普森夫人名声早有耳闻——离了两次婚,还是个美国人。玛丽瞧着她,眼里怎么都带着刺。你说当妈的能善罢甘休吗?她拦儿子拦到喉咙冒火,一圈圈王室和政要都进来说合,可爱德华八世硬是一根筋到底:“娶她,不然我宁可不当这个国王。”

说到这儿,真应了那句老话——人算不如天算。玛丽太后其实看得真切,她很清楚儿子骨子里有的是执拗和软弱,真要动摇她一点办法也没有。她索性咬牙切齿,冷着脸就放手:“那你就退位吧。”王室的脸面可以丢,原则不能让。硬是这么一招,成全了历史上第一位主动退位的英国国王。

可说到底,哪有当妈的真不心疼孩子?玛丽表面云淡风轻,心里却是窝火又苦涩。碰上辛普森夫人,干脆撂下一条链子送过去——听说那链子戴在脖子上勒得人难受,看似大方实则暗藏章法。哪怕儿子成了“温莎公爵”,她也死活抠着“公爵夫人”不肯封给那二婚美国人。家里的门,她还是紧紧锁着。

往后十多年,玛丽王后远远看着长子和儿媳,在欧洲各地飘来飘去,新闻上三天两头冒出些辛普森夫人的照片、采访,王室里议论纷纷。辛普森夫人自有主意,哪怕“流放”在外,每每在舆论场上暗批王室,对外一副委屈又高姿态,心里其实乐得自在。温莎公爵则成了真正的“妻管严”,老婆说啥就干啥。

玛丽太后的晚年,说实在的并不省心。本来按顺序,乔治六世,那个次子,应该作为国王照旧坐镇。但人生总是难料——1952年,乔治六世身染重病离世,玛丽一夜白头。她本想在自己有限的年岁里见证王室平稳过渡,却发现连孙女伊丽莎白的加冕典礼也风波不断。菲利普亲王,这位“外来女婿”,忽然又闹着要改王室姓氏,改成他自个儿那一套(蒙巴顿),说是新时代要有新气象。玛丽气不打一处来,当着一屋子亲戚的面指着鼻子让他别折腾。甚至还把孙女单独拉到窗边,严肃地劝:“咱家的根不能乱。”那眼神,还是当年拍板“赶走”长子的气势。

一直到她撒手人寰前,还留话:“别因为我去世影响加冕正事。”1953年3月,玛丽太后走了,八十五岁的年纪,经历了六任英王。她手里攥着王室的面子、骨气和难以言说的母爱,有狠劲,也有无奈。她让儿子退了位,不给不待见的儿媳抬头的机会,磕磕绊绊守着家业、子嗣、风骨。

讲到底,日子总还是继续。王室里谁能算得上幸福?一代一代人爱憎恩怨纠缠,外人看热闹,自己就是冷暖自知。说到底,有时候,王室也不过是一间大房子,各守各的门槛,各藏心里的那点执念罢了。玛丽太后走后,那些不肯服软、不想低头的“旧规矩”,下一代该怎么走、走到哪儿,又有谁敢说得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