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辰院士与董小姐、武大校长与杨某某…NPD相遇,越牛越易翻车?

发布时间:2025-09-14 11:54  浏览量:1

本文字数约:2744 字

阅读时间约:5 分钟

本文章节:

01、2个NPD者相遇,会加速翻车的到来

02、NPD者易遭反噬,但科学的家庭教育可预防!

协和“4+4”董小姐事件引起的舆情大火,再次烧到王辰院士的身上。

今年8月,王辰院士不再担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的院校长;

9月,他又被免去工程院副院长的职务。

短短两个月内,两次职务变动意味着什么,懂的都懂。

要知道,王辰院士原来是医学界响当当的人物——既是抗疫英雄,也是医学教育改革的推动者。

而如今,他从高处跌落,褪去了往日的光环,只剩下“院士”这一身份。

如果不是董小姐搅动了这趟浑水,王辰院士或许仍安稳于其位。从某种角度来看,我们似乎还得“感谢”她。

那么,王辰院士为何会“翻车”?他与董小姐的遭遇,又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而这与武汉大学校长和武大图书馆事件中的杨某某有何联系呢?我们该如何吸取教训,举一反三?

以下结合精准心理学的高效知识,对此进行深入、专业的分析,希望父母要从中吸取教训,懂得真正科学的育儿方式。

01、2个NPD者相遇,会加速翻车的到来

很多网友感到疑惑:在医学界属于大佬级别的王辰院士,为何竟会“阴沟里翻船”呢?

直接上精准心理学的答案:王辰院士与董小姐都具有NPD(自恋型人格障碍)。

当2个NPD者碰撞在一起的时候,极易引发社会舆论,“社死”几乎成为必然。

王辰院士一路走来,能当选院士,肯定是有点本事的。在疫情期间,他表现突出,是方舱医院的关键提出者,也成为抗击疫情的领军人物之一。

从这个层面看,他确实有自恋的资本。但若不能保持谦卑,心态就容易不断膨胀。

再加上,王辰院士身边可能长期有阿谀奉承,真实的声音逐渐消失,他几乎完全活在“彩虹屁”里。

久而久之,王辰院士就形成了NPD(自恋型人格障碍):

获得成功的时候,他都会归功于自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不可一世。

遇到挫折的时候,他就会甩锅给别人,从不会认为是自己的责任。

王辰院士还在采访中睁眼说瞎话,“4+4培养的是最优秀、最有悲悯之心的人,这批孩子将是中国医学界的梦之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他肯定知道“4+4”模式背后的漏洞百出,但他缺乏自我反省的意识与能力,不仅不改正,还对外不断宣传。

董小姐也是如此。她出生在富裕的家庭里,一生下来就在罗马,一路顺风顺水,在家人的过度夸奖之下不断“向上”。

她的父母,还有姑姑等都是有头有脸的人,身边人难免会巴结董小姐,阿谀奉承是常态,而董小姐信以为真。

在家人无尽的宠溺与外界不断放大的夸奖声中,她也逐渐形成NPD(自恋型人格障碍)。

但是,由于严重缺乏自省的能力和同理心,董小姐作出了“论文剽窃”、“当小三”等出格的行为,引起了全网关注,最终被社死了。

即便到现在,她可能仍未有真正的自我反省,甚至还会认为:“这些网友真是多管闲事”。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王辰院士与董小姐本质上是同一类人。

虽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但2个NPD者碰到一起,危害实在是太大了,在现代社会,注定走向“社死”的结局。

而我们为啥提“武大图书馆事件”呢?那个认为师弟隔空性骚扰她,还不依不饶的杨某某其实也是典型的NPD(自恋型人格障碍)。

武大校长毫无作为,甚至还在向上甩锅,他很可能也有NPD(自恋型人格障碍)。

武汉大学的校长,图片来源于网络

同样是NPD遇上NPD,如今王辰院士的境地,会不会是武大校长的未来呢?我们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事实上,王辰院士和武大校长最终能否保得住“院士”的头衔,也要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不过在此,我们暂不发表看法。

02、NPD者易遭反噬,但科学的家庭教育可预防!

看到王辰院士被免职的消息,很多人不禁感叹:“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王辰能够成为院士,背后必然付出了无数汗水和努力。

但他因为NPD(自恋型人格障碍)而付出了代价,往日辉煌,一朝倾覆。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董小姐的家人曾千方百计为她铺路,结果整个家族都因她陷入舆论漩涡,一起被“社死”。

如果把孩子教育成NPD(自恋型人格障碍),很难摆脱阶层滑落、“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在AI时代,几乎每个人都有手机跟互联网。NPD者缺乏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哪怕他们社会地位再高,一旦作出出格的行为,很容易就会被曝光,从而社死。

NPD者把别人,尤其是不认同他们的人当成傻子,大家就会用“热搜”给他们上一课。

作为父母,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社死”,而原来孩子被“社死”,背后竟然是NPD(自恋型人格障碍)惹的祸?对此,我们已经多次分析过,并给出权威的理由。

没有天生的坏种,那我们父母该如何通过真正科学的家庭教育去积极防范呢?

第一,别让过度夸奖以及阿谀奉承成为“甜蜜的毒药”,引导孩子理性看待。

孩子被一味吹捧、讨好,固然会开心,但它是不健康的,这类似于“捧杀”,会为他们的心身健康埋下极大的隐患。

父母及家里的老人要尽量避免对孩子长期过度夸奖,也要引导孩子认识到人性三原色中,尤其是其中“虚荣心”的危害。

而且,我们还要帮助孩子培养出宠辱不惊的心态,这样才能克服“虚荣心”,教会他们不要在外界的过度夸奖和阿谀奉承中迷失了自我。

第二,家有女儿的父母避免陷入“女儿要富养”的误区里,避免过度纵容、溺爱女儿。

很多父母“富养女儿”主要局限在物质需求上,除了天上的星星外,女儿想要啥就给啥,却忽略了精神层面的教育和三观引导。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很容易变得爱慕虚荣、价值观扭曲,甚至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董小姐和杨某某就是鲜活的例子。

其实,无论女儿、儿子,都需要真正的“富养”——精神层面的心灵滋养,而非物质上的。

父母要重视孩子的情感需求,更要引导他们建立起积极的三观,完成心理、人格以及思想上的真正独立。

第三,我们父母要引导孩子学会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这是预防孩子出现人格异常的关键。

自我反省不是自我否定或自罪自责,而是客观发现不足、主动改变、持续进步。

完全地内归因,很容易陷入不断的自我否定中,出现抑郁情绪;

而完全地外归因,又会令人毫无自我反省的意识与能力,出现人格异常。

所以,我们要学会理性的综合性归因——即看到客观因素及他人的问题,又能找到自身的不足之处,才能真正地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

最后,王辰院士与董小姐、武大校长与杨某某的“翻车”,将NPD(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严重危害再次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NPD(自恋型人格障碍)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与父母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密切相关。

很多父母总想给孩子铺路,这是他们的本能反应。但孩子的未来,实际上是靠健全的人格、高逆商来支撑的。

因为身份会消失、光环最终会褪色,唯有心身健康、人格健全,才能帮助孩子在人生道路上从容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