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图书馆性骚扰案是一个应该引以为戒的悲剧

发布时间:2025-07-30 18:06  浏览量:1

储殷教授在他的微头条上说“这事往小了说,就是个误会,只要双方都不上纲上线,现场可能几分钟就能解开误会,各奔前程。”这个观点我很同意。

性骚扰这个事我在前面的文章里说了,是非常主观的问题,是否性骚扰需要判断的是动机,而不仅仅是行为,这和大多数犯罪不一样,大多数犯罪是从行为定性,如故意杀人、抢劫、盗窃、纵火,就是只从行为判断,至于动机可以是量刑的考量因素,而性骚扰不同,有行为没动机就不是性骚扰,而动机(也就是这个人做这个事时在想啥)是很难认定的。

实际案例中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能证明动机,基本上是没有认定性骚扰的。

虽然没看到视频,看从法院判决和学校顶着巨大压力也没认定性骚扰看,杨某确实是反应过激了,而网上也不乏喜欢阴谋论不嫌事大的网友,把这个本来是误会的事越炒越大,一片雪花在各方因素下成了雪山。

我想很多人可能很奇怪,为什么杨某要揪着肖某不放?这两个人应该在图书馆事件前不认识啊,两个人年龄不同,学院不同,也就是往日无怨近日无仇,为什么杨某就一定要毁了肖某的前程呢?学校已经处理了,已经澄清了,不是性骚扰,应该学校也调取监控给杨某看了,法学院的教授也解释了为干什么不算性骚扰,为什么杨某还是要闹到网上呢?

只有一个解释,就是杨某确实认为自己被性骚扰了,因为她确实认为自己被性骚扰,所以她会认为学校处理不公,学校在包庇肖某,所以她要上网把这个事闹大,让学校“公正”处理这个问题。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神经敏感的人,一种是神经大条的人,同一件事在不同的人感知里是不同的。

举个例子:张三和李四是公司同事也是闺蜜,有一天两人在楼梯间私聊,私聊的内容是张三老公可能出轨的事,张三想让李四帮忙分析并出主意,这个时候王五也走到楼梯间,张三和李四马上停止了私聊,等王五走后张三指着离开的王五说:“他会不会听到什么吧”,如果你是王五,你会不会本能认为张三和李四在讲自己的小话?可能是在传自己的谣言,否则为什么自己过来就停止谈话,自己离开还指着自己说呢?

这种场景很常见对不对?大多数的人就走开了,虽然心里还有怀疑但并不会表现出来什么,但也有人会冲过去问“你们两个刚才在说什么?是不是造我的谣言?为什么我来了你们就不吭声,我走了又对着我指指点点?” 张三和李四此时自然不认,但也不会说两个人在说什么,于是这个人就更加认定自己的猜测是事实。

我相信每个人身边都有敏感的人,区别只在于敏感的程度可能会有不同。

这个世界上有种精神疾病是被害妄想型精神病。

高晓松在他的一期节目里讲他的二叔,说他二叔是非常天才的人,但他认为有人在监控他的大脑,出门头上要顶口锅。

很多男性吐槽自己的老婆疑神疑鬼,总在怀疑自己找了小三或藏了私房钱,我在工作中也接触过既敏感也执着的人,某个女士一直怀疑自己丈夫有第三者,时不时查手机、搜查衣物,于是她丈夫确实在极度紧张的精神压力下有了第三者,这个丈夫对我说“我本来没有想找第三者,她天天在家闹得不能安宁,我每个动作她都要怀疑,接个电话一定要开免提,通讯录里的每个人她都要认识,我像她管的犯人。”而那个女士并不认为自己有问题,而是说自己千防万防还是防不住男人变心。

说实话我也挺无语,您把人家当犯人管,谁愿意自己被当犯人管啊,再深的感情也经不起常年累月的这种压力,家是放松的地方,不是牢房。可是她不听我的,她坚持自己没错。

我为什么说这个事要引以为戒呢?武大图书馆性骚扰案里没有赢家,全是输家,杨某现在被网暴,虽然这也是她当年网暴别人的反噬,但杨某在未来的发展中一定会持续受此影响,肖某当然也是输家,虽然官司打赢了,但这几年的时间对心理的打击并不能简单抹去,甚至在未来很长时间他都需要做心理建设才能降低对女性的防备和反感。

对吃瓜群众呢?很多男性会很同情肖某,也会代入肖某,会厌女;很多女性则会在面对性骚扰时不敢站出来反对,害怕自己的指控会被认为是诬告。

可是我希望这个事能对社会有点积极作用,我希望男性能体谅到女性的不安全感,能主动与女性保持安全距离,对自己爱慕的女性能先主动表白得到回应后再用行动表示;而我希望女性能把眼光放得更高远,对性骚扰这个问题来说,你只要不当回事,那就真不是回事,就伤害不了你,而你越当回事,对你的伤害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