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维密,Party女孩买爆广州品牌,狂销15亿
发布时间:2025-07-30 18:59 浏览量:1
作者 | 大格
当脱口秀演员描述着“露出内衣肩带”的尴尬,国产内衣品牌也正驶进尴尬的海域。
内衣生意卖不动了。
数据显示,2024 年,行业内主流的 5 家上市公司,内衣业务全面下挫。「安莉芳」连续四年亏损,「都市丽人」靠“卖厂房回血”,「爱慕」净利润下滑超 46%,两代网红品牌「维密」、「ubras」都来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
在这之中,一家诞生于广州的内衣品牌幸棉,横空出世。2020 年幸棉成立,上市第一年幸棉销售额破亿,2023 年幸棉全年业绩达到 15 亿。[1]
令刀法好奇的是:
1、硬刚维密、都市丽人,和ubras背道而驰,幸棉的内衣产品为什么火?
2、小胸显大、大胸显小之外,现在的中国女性需要什么样的内衣品牌?
ubras去掉钢圈,但幸棉选择反着干
幸棉之所以能火,第一步在于它敢逆着风口干,反而抢到了先发优势。
内衣行业受流行趋势影响明显。早期的内衣市场,各大企业基本以“性感定位+女神魅力”为发展战略。那时候,门店里循环播放着女明星们的性感广告。
2016 年,ubras 靠着无钢圈内衣,走通了“舒适”这条新路。2020 年,“无尺码内衣”走红引发行业地震,掀起内衣行业的舒适化改造。同一时间,爱慕、安莉芳、都市丽人等内衣品牌也看到了女性的舒适需求,要么在打“无感”概念,要么做舒适的运动线产品。
但内衣市场消费只有以“舒适”为导向的需求吗?其实不然,作为和个人魅力绑定的单品,内衣同样承载着女性消费者对功能性的需求和期待。
玩家们都跑去追逐舒适风口,幸棉却以差异化视角,率先看到了女性消费者场景里的个性化穿搭需求。
其实一开始,幸棉也没发现。创始人钟静宜了解到,身边的女性存在着因为胸小而不自信的困扰,其中年轻女性的困扰更深。
考虑到兼具舒适与支撑力的内衣市场的空白,幸棉开始尝试内衣业务。“查阅相关数据,我们看到中国有 75% 的女生是小胸,所以想到聚焦解决小胸显大的问题。”
基于此,幸棉聚焦核心人群——年轻女性群体,并进一步锚定找到了“舒适+有型”的空白市场。结合年轻女性显挺,把内衣变为穿搭一部分的需求,幸棉将品牌定位聚焦在“让穿搭更有型”,让女性更自信。
撕开市场口子,它靠“Party人群”破局
即使占据了先发优势,但设身处地思考幸棉的处境:一个不知名的新品牌,在当时并非顺应着舒适潮流做产品,它的开局其实并不算顺利。为什么幸棉能火?
幸棉创始人钟静宜透露,幸棉销量跑起来之后,甚至有同行跑到工厂偷样品回去复刻。新品上线后一个月,立马就有白牌跟进。幸棉一家小品牌又是如何躲过海量的白牌竞争?
在刀法总结来看,幸棉一靠早早抓住抖音等内容电商风口起盘,二靠圈粉 Party 人群,打造出了品牌心智。
2021 年,幸棉刚起步的时候,正赶上抖音电商红利期,创始人钟静宜看准机会快速入局。
不同于其它内衣品牌,一开始就聚焦女性艺人代言、带货。进入抖音电商之初,幸棉以合作头部达人、女性博主为主,走进了包括李佳琦、疯狂的小杨哥、薇娅等达人直播间,依托流量快速打爆声量,把新概念/新产品推广出去。
但光靠流量推手,靠暴力测品、直白讲解的方式卖内衣,幸棉难免会滑向可被替代的白牌路子。由此,在完成从 0 到 1 起盘后,幸棉把侧重点转移到人群发展上。
蝉妈妈信息显示,幸棉的达人投放策略由此前侧重头部达人带货逐渐变为以中腰部、尾部达人为重,触达更广泛、更细致的群体。对应的,在营销打法策略上,幸棉围绕消费人群的需求和场景做聚焦。
幸棉注意到,日常生活里钟爱舒适休闲的女生群体,其中不少人面对类似聚会、演唱会、音乐节、蹦迪等具有社交、出片、展示美丽需求的场景,会激发出她们关于内衣对好身材的加持功能需求。
在这些场景里,她们通常会选择吊带、抹胸、紧身衣等辣妹、显身材单品。搭配这些单品时,也激发了她们对于内衣防滑防脱、美观、隐形等附加需求。
幸棉把会出现在这些场景、爱穿这些单品的女性消费者统称为“Party(聚会)人群”。基于这类人群的需求,在基础款的外扩内衣上,陆续开发出无肩带内衣、前扣无肩带内衣、大U型露背内衣、赫本领(低领)内衣、纸片内衣等单品。
2023 年起,幸棉也有意识强化场景营销。幸棉进一步绑定演唱会场景,推出演唱会场景下的内衣穿搭。在小红书平台上,幸棉官方发布“Livehouse 歌手穿搭”、“演唱会吊带自由”等帖子,推荐起适合演唱会、Livehouse、音乐节场景的内衣款式。幸棉还投放了大量尾部博主,出没在演唱会现场视频、演唱会穿搭推荐等帖子里。
隔年,幸棉围绕紧身衣场景下功夫,主张“穿上幸棉,能让紧身衣更饱满”。后续,幸棉还特意绑定 Party 人群喜爱的紧身衣品牌 skims,抢占词条“skims 里面穿什么”、“辣妹内衣穿搭”。找到了紧身衣场景,甚至是和品牌(skims)、单品(吊带上衣等)做绑定,让幸棉因此成为具体情景中的强心智内衣品牌。
小红书研究报告数据也显示,幸棉以无肩带内衣在小红书平台圈定了爱蹦迪、爱聚会的Party人群,实现在近 90 天内 SPU、笔记阅读量分别环比增长了 86%、42%。
从找到细分核心人群(Party人群)的核心需求,开发匹配的新产品,再到深入Party人群覆盖的演唱会、早八、紧身衣场景,绑定相关品牌和单品,幸棉靠点对点渗透勾起目标人群对产品的欲望,把自己从小杨哥带货的显大内衣,打造成了辣妹内衣必备品。
小胸显大、大胸显小,国产内衣的N种可能
“国产内衣只有两类:一类小胸显大,一类大胸显小。”网友们对于国产内衣出奇一致的评价,暴露出内衣市场的尴尬——看到同质化的需求,生产着同质化的产品。
这不难理解,毕竟品牌们要确保生意行得通首先想的是做大众最关心的基础需求,与其冒着风险破局,在同质化竞争中分一杯羹还算有收获。
细究之下,幸棉的厉害之处在于并没有止步于此,以创新的视角看待行业:
内衣产品不是产品,产品是解决方案;内衣产品一旦打造出看得见的钩子,流量不是问题。创办幸棉之前,钟静宜一直在互联网市场营销领域摸爬滚打,有十余年经验。
在她的定义里,幸棉从来不是简单的内衣品牌,而是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内里穿搭”细分品牌。幸棉虽然卖的是内衣产品,但做的是“型感内搭领域”。换言之,内衣不是产品,是穿搭需求的解决方案。
传统定义里,内衣更多是满足基础身体遮挡需求的产品,除了厚度、花色不同,功能都一致。现如今在全网各平台翻阅“女生有多少件内衣”相关话题的帖子后,刀法发现,大部分女性会同时拥有 5 件左右的内衣单品,轮换着穿。
按照幸棉的思路,把内衣产品做成消费者需求的解决方案,有助于打破传统的内衣的穿着限制,数量限制,从需求为出发创造出新的可能性。比如,2024年11月,幸棉就上线了集矫姿和挺拔效果为一体的矫姿内衣,意在给到“挺拔+体态”的双重便利。
除此之外,幸棉并不惧怕新产品背后的流量困扰。在刀法看来,幸棉围绕产品痛点、痒点、爽点,通过可具象化形式强化感知,以此打动用户。
例如,2021 年上线的外扩内衣单品,幸棉围绕痛点、痒点、爽点,通过各种形式强化感知:
1、外扩内衣显大的特质正好踩在小胸用户的痛点上;
2、在产品命名上,幸棉给外扩内衣取名“蜜桃杯”,以蜜桃形象具象化表达可达成的效果,激发用户的痒点;
3、宣传语中,“一秒从A到C”的表达清晰呈现了购买后能快速实现的爽感。
在后续单品打造中,幸棉也会巧借美妆概念做具象化诠释。幸棉推出肌底衣时提出“底装就是新底妆”的概念,也陆续推出了粉底液内衣、修容杯内衣等产品。
对此,母公司骑士集团集团创始人佘锡伟曾表示,围绕用户的显性痛点,把核心产品作为钩子是匹配用户需求且转化链路最短的高效方式。幸棉一脉相承此理念,也把产品打造出看得见、明显的钩子。
分析师点评
内衣市场也变了。
脱口秀演员呼吁不要内衣尴尬的同时,内衣玩家们也在找寻逃离尴尬处境的方式。
企业们纷纷寻求突破,曼妮芬为用户提供“一身一适”内衣解决方案;爱慕股份决心以产品力驱动,计划推出海藻纤维面料的壁垒产品;伊维斯开始聚焦杯型专利和爆款产品打造;维密重办大秀,靠塑造“爱自己”的新价值观展开自救。
女性了解自己,认清内衣需求的故事也在继续——不要讨好他人的性感、不要纯无尺码的松垮、不要只有“小胸显大”、“大胸显小”两种可选的类型......往后,内衣市场还会演变出各种各样的新需求,像幸棉一样把产品当作解决方案服务好一群人,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参考资料:
[1]湾区新经济采访幸棉联合创始人徐丽
[2]新眸,《一年单款卖出两百多万件的国货内衣是如何诞生的?》
[3]金滢商业进化社,《对话钟静宜:流量爆品的核心是产品还是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