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出身陪嫁丫环,独自抚养九个子女,一生操劳,直至离世未有名分

发布时间:2025-07-19 15:51  浏览量:1

文:博览

1968年,一位82岁的老妇孤独地死在一间阴暗的旧舍之中,身边没有子女,也没人给她最后送终,甚至连周边的所有人都认为她的死是罪有应得。

只是因为,她是“保皇党”梁启超的妻子。

正是由于这个身份,不仅令所有的孩子被迫要与她划清关系,甚至于连临死之际,都不允许探视,她临终之际,凭着自己已经模糊的记忆,一遍又一遍地呢喃着几个孩子的名字,直到耗尽最后一丝力气。

图源网络

也正是由于这个身份,她的晚年,在满身是病的情况下,不得不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并以此进行改造,以至于最后被累垮了身体。

其实,她并非梁启超的妻子,在名分上,她只不过是梁启超夫人李惠仙的一个陪嫁丫鬟。

但是,当别人指着她的鼻子,以梁启超妻子的罪名咒骂她,甚至殴打她时,她却从未反驳过,反而经常面带微笑。

提起梁启超,在中国近代史上可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他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主导者之一,与其师康有为并称为中国清朝末年的“维新变法”双雄。

但是,年少时的梁启超却是一个典型的只知道研习八股文的书呆子,是大清朝科学应试的机器,他所学习的知识也皆是一些迎合清政府统治的旧文化、旧纲常。

梁启超

梁启超虽说一直沉浸在旧纸堆中,却是一个极为聪慧之人,1873年出生于广东新会的梁启超,11岁时便考中秀才,16岁又以广州乡试第八名的成绩高中举人,在当地是有名的神童与少年举子。

当时广州乡试的主考官叫李端棻有个堂妹李惠仙,年纪已有20岁,因为门第过高,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人家,梁启超的出现,让他眼睛顿时一亮:

这岂不是送上门的优选妹夫嘛!

对于李家这样的书香门第,再加上权贵世族,他们看中的并非是否门当户对,反而更希望能找一个有潜力、有前途的女婿。

图源网络

按理说,当年参加广州乡试中举的举人应该不少,为何却偏偏看上了梁启超呢?

要知道,举子的考试是不限年龄的,每一届中举的举子,有年轻的,但更多的却是年龄偏大些的,绝大部分的举子考中后,家中早已有妻子,甚至还有一些富家出身的,已是妻妾成群。

而梁启超以第八名的成绩,再配上仅仅16岁的年龄,随便是谁都能看得出,他未来必定是前途无量。

梁启超

对于主考官的赐婚,梁家哪有不接受的道理。

按照以前的旧例,梁启超中了李端棻任主考官的这一期乡试的举人,那么就是他的门生,也就是说,在名义上,李端棻算是他的老师,也是他以后进入仕途的关系与保障之一。

这种关系,不是谁都能攀得上的,梁家得知此消息,自然是举族欢庆。

更何况,李惠仙不仅有个在广州做乡试主考官的堂兄,还有个在顺天府当府尹的父亲,虽说梁启超的家庭放在广东新会也算是知名乡绅,但在李惠仙的家族跟前,只能算是小门小户。

梁启超

也就是说,李惠仙嫁给梁启超,这是下嫁。

两家达成婚约之后,因为李惠仙的年龄的确不小了,按当时的习俗来看,已经算得上是老姑娘了,再在娘家里待下去,难免会被其他人说闲话,父母自然急着想把她快点嫁出去。

于是,不到一年的时间,李惠仙与梁启超便成了亲,一位大小姐变成广东一个偏僻地方小乡绅家的媳妇。

令梁启超没想到的是,这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妻子,并不一定就性情温婉、知书达理。

图源网络

李惠仙出身于权贵大家族,身上的书香气息并不多,大小姐的脾气却不小,再加上,她骨子里也瞧不起梁家这家小户人家,自然就更无须收敛。

当然,在旧社会所倡导的三纲五常方面,李惠仙做得还是不错的,至少在家中的长辈面前,她要保持该有的形象,不至于丢了娘家的面子,但在梁启超面前,她却并非像传统的女性那般,一副唯唯诺诺的样子,反而表现得不卑不亢。

图源网络

这倒让书生气很浓的梁启超有些惧怕,成了妻管严。

原配授意私纳陪嫁丫鬟

1899年,26岁的梁启超前往美国进行考察的时候,与陪同自己从事翻译的女子何蕙珍发生了难以割舍的恋情。

这一点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也无可厚非。

他与原配妻子李惠仙并非自由恋爱,不过是主考官的赐婚而已,两人婚前没有感情可言,婚后虽还算得上和睦,但关系中更多的成份反倒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感觉多些。

梁启超

再加上李惠仙因为家庭出身与教育的原因,导致她的思想与观念,具备明显的旧式女子特征,是缺乏灵动与活力的。

而何蕙珍却不同,她所受的教育,以及所接触的思想与文化,一直以来西化的成分更多,让她具备了更多的开明特质,这一点对于越来越欣赏西方文化的梁启超,感觉遇到了知音。

再加上何蕙珍的美貌,相较于李惠仙还是强上许多,让本就青春年少的梁启超如何自持。

而何蕙珍显然也被梁启超所吸引了。

图源网络

年轻时期的梁启超也算得上是美男子,再加上儒雅的气质,渊博的学识,以及他维新变法的先进思想,让何蕙珍认为他是一个几近完美的有志青年。

热恋中的梁启超,似乎忘记了自己一直倡导着的“一夫一妻”制,他知道自己无法休掉家中的妻子李惠仙,但又想把何蕙珍娶进门,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只能将其纳为妾室。

估计,他是预先征求了何蕙珍的意见并得到她的同意的,所以,他才突破了对自己妻子李惠仙多少有些惧怕的心理,笔法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想再娶一人的想法:

“余归寓后,愈益思念蕙珍,由敬重之心生出爱恋之念来,几不能自持——”

图源网络

梁启超或许经历了不少的犹豫,终于壮起胆,向妻子李惠珍表明了自己的想法,流露出想娶何蕙珍的意思。

没料到,李惠仙非常聪明地回了一句:“我可告知公婆,若其许可,你可自为之,无须顾及我之感受”。

梁启超

收到回信的梁启超自然浑身一紧,他可不只是有些惧怕妻子,多年的旧式教育,让他不敢忤逆父母之意,若让父母得知此事,父母能否接受另说,但他们是断断不敢得罪妻子李惠仙的娘家的,岂有允诺之理。

最后,梁启超只好马上回信阻止,并自此断了再娶何蕙珍的念想,他这一生中唯一一次自由恋爱也无疾而终。

图源网络

时间过了4年之后,即1903年,从8岁便开始跟着李惠仙的丫鬟王桂荃已年满17岁,看着已经长大成人的这位贴身丫鬟,李惠仙若有所思。

她知道梁启超在外面从事各种社会活动,自然少不了接触年轻女子,若是任由下去,保不准还是会动此男女的心思,若是一再阻止,只怕也阻止不了。

作为旧时代的女子,李惠仙在情感方面虽接受不了,但无论是她所接受的教育及当时的习俗,对于丈夫纳妾,照理说,她是不应该反对的。

图源网络

有如让梁启超在外面带回一个与她陌生的女子,倒不如把自己信得过的丫鬟王桂荃给了他做侧室,对待这种事情,堵不如疏的道理,她还是懂的。

当她与梁启梁提及此事时,梁启超起初是反对的。

自从上次何蕙珍一事断了念想之后,他便再也没有想过此事,心里也踏实了许多,自己也做下了与李惠仙一夫一妻终老的打算。

图源网络

再加上,他天天在外面宣扬“一夫一妻”制,如果让别人知道自己在家里又纳了一房侧室,只怕会有损他的声誉。

“你有此心,我已十分感激,此事以后便不用再提了吧。”

梁启超拒绝的倒也干脆,这点令李惠仙多少没想到。

“莫不是王桂荃长得不好,惹得你嫌弃,或是其他什么原因。”

图源网络

李惠仙仍有些不解,在她心中,哪个男人不想三妻四妾呢,岂有正妻要为他纳妾,却百般拒绝的道理,想来其中定有些她不知道的缘由。

“那倒不是。”

梁启超微微一笑,他心中的想法,也不好跟李惠仙过多地解释,否则,自己反倒显得虚伪了。

在妻子李惠仙没提及此事之前,梁启超倒也没有太多关注过妻子的这个陪嫁丫鬟,提了以后,有意无意之间,他不免多观察起来。

图源网络

17岁的王桂荃虽谈不上如何貌美,长得也并不差,属于比较耐看的类型,再加上脸上一直带着的浅浅的笑意,让整个人都像阳光一样,有着少女独特的魅力。

而王桂荃对于梁启超显然是有爱慕之意的,这个相处了许多年的英俊男子,是她整个少女时期唯一能见到的男人,其才识与气质,对于王桂荃来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再加上,梁启超一直以来的开明思想,让他并未有传统旧式家主那种上下人的概念,一直把王桂荃当成自己的家人,甚至小妹妹一般对待,连吃饭都让她一起上桌。

在王桂荃的眼里,梁启超是温暖的,相对于李惠仙,这位男主给了她更多的平等对待,也让她有了更多的幸福的感觉。

图源网络

在李惠仙告知梁启超之前,也曾将此事与王桂荃说过,自然之后,每当她见到梁启超时,在平日里的少女特质中,又平添了一抹羞涩。

开始留意王桂荃的梁启超,自然也能感受到这些,甚至能感受到王桂荃对他的爱恋之意,要说他没有心动,那也不可能。

但他已经选择了拒绝,自然就不好再向妻子李惠仙开口推翻原来的想法。

好在,李惠仙确定的事,她还是要坚持撮合下去。

图源网络

她的目的很简单,用自己与王桂荃两个人共同拴住梁启超的心,并用梁启超拴住李桂荃,让她也安心地在梁家待下去,要不,王桂荃已经到了待嫁的年龄,若不把她收到梁启超的侧室,那么就只能放她出去嫁人。

而李惠仙早已习惯了由王桂荃帮她料理家里家外的几乎所有事,若是熟开了王桂荃,只怕她真的是寸步难行。

梁启超

过了不久之后,李惠仙再一次向梁启超表明了自己的想法,希望他能将王桂荃纳为侧室。

本来对此已经不抱希望的梁启超,没想到机会再一次来临。

这一次,他非常爽快地选择了接受。

但是,他提出了个条件,对于将王桂荃收为侧室一事,只能他与妻子李惠仙知道,其他人不可与说,也不能走什么仪式。

图源网络

再者,对于王桂荃,明面上不能给予任何的名分,她的身份依旧是家中的丫鬟。

这一次,梁启超也不再隐藏自己心中真实的想法,他告知了妻子李惠仙自己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就是顾虑对他的名声的影响。

李惠仙了解他到的隐忧之后,也选择了坦然接受,但她多少有些担心王桂荃。

“若是这样,只怕委屈了桂荃。”

图源网络

不管怎样,王桂荃跟她十多年,虽说是上下人的关系,但情分却是有的,她不得不考虑王桂荃的感受。

“你可与她谈谈,若是她接受便如此,若是她觉得委屈并不接受,此事也就此作罢。”

梁启超虽说对王桂荃动了心,但他的开明不允许自己对王桂荃做任何强迫之事,便特意向妻子交代道。

令两人都没想到的是,当李惠仙向王桂荃说明了此情况之后,王桂荃并没有任何的委屈,反倒羞红着脸,爽快地应承了下来。

图源网络

在没有任何的仪式下,王桂荃成了梁启超的侧室,甚至为了掩饰这种关系,梁启超与李惠仙对无论是李惠仙还是王桂荃所生的子女,均不得称呼王桂荃为母亲,而只能称之为王姨。

李惠仙为梁启超生下3个子女,而王桂荃与梁启超生下了6个子女,一共9个子女的抚养重担,都压到了王桂荃身上。

随着李惠仙与梁启超的相继辞世,王桂荃为了将9个子女养大,并培养成才,甚至变卖了房 产,并去往其他人家做工,以赚取微薄的收入,以补贴家用。

图源网络

她无论对自己的亲生子女,还是对李惠仙所生的子女,都一视同仁,9个孩子个个成为了人才,除了大家所熟知的梁思成之外,更有3名子女成为中科院院士。

结语

王桂荃作为旧式女性,她有着旧女性的思想与观念,可以不记名分地嫁给梁启超,不仅为他生儿育女,而且还为他照顾着并非自己亲生的子女,任劳任怨,至死不悔。

图源网络

但是,王桂荃身上也有着中国女性的众多闪光点,她的母性、她的善良,让她的一生在为梁启超付出的同时,也为梁启超的9个子女做了无私的奉献,不仅将他们抚养成人,而且还将他们个个都培养成了人才。

也正是因为王桂荃对梁家子女们所做出的巨大付出,才让他们宁愿背离父母的交代,也要称王桂荃为“娘亲”,并在他们每个忆及往事时,都将自己良好成长的功劳,都归结到这个“娘亲”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