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建忠:在金松利新书发布会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25-10-20 10:52  浏览量:1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同仁、各位老师,尊敬的黄会长、松利先生:

大家中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会聚一堂,就是为了一大事因缘,共同见证一个重要的时刻——松利先生的新作《松言利语》正式付梓出版,与大家见面了。

首先,我要向松利致以热烈而诚挚的祝贺!祝贺你的心血之作成功出版!

每一本新书的诞生,都是一次思想的远征和灵魂的结晶。当我们手捧这本散发着墨香的《松言利语》时,我们触摸到的,不仅仅是纸张和文字,更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创作旅程,也是一份沉甸甸的智慧与热情。

这本书不仅仅是松利过往生活、工作以及教育子女,孝养老人,修身齐家立业的流水札记,如果只是一本日记式的记录,那倒也平淡无奇。大约半个月以前呢,我已经先睹为快,通篇完整地阅读了一遍,通过逐字逐句地阅读,我发现这本《松言利语》真的是松利才华与匠心的完美呈现。在这本书中,我不仅仅看到了松利在过去几十年奋斗努力的身影,最关键的是这本书中所体现出的思想理念与价值智慧,引起了我内心强烈的共鸣。

在这本书中,松利将自己领悟到的人生的价值,学到的人生的智慧,领会到的生存的意义,用他饱含真情的文字,为我们细致入微地,毫无保留地和盘托出。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流淌的是思想的深度,是情感的温度,是松利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事业的深刻理解。

十年以前,松利在一次同学聚会上说:“今天的相聚,是思想的交流和心灵的碰撞。”

我们今天的聚会,我想,也应该是思想的交流和心灵的碰撞。

所以,接下来我想结合我的阅读心得以及平时的学习领悟,拓展开来,向大家做一个简短的分享和汇报。我汇报的题目是《此心安处是吾乡——传统文化导航美好人生》

我们知道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更是我们共同的文化血脉。当我们提到“传统文化”,我首先想和大家讨论的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传统文化。

我想传统文化的核心有两个,一个是文,另一个是化。文是传统文化的躯干和载体,化是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世用。

我先向大家汇报文化含义里面的第一个层次,文化的文:传统文化之“躯”——文本和典籍的传承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的民族,遗留下来了难以计数的文化典籍。当我们读到《左传》的时候,那些生活在几千年以前的人物,他们的所言所行,所思所想,他们面对当时世界的认识,判断和决策的智慧,对我们今天依然具有启发和启示。我经常有一种感觉,我们今天所面临的许多世界问题,诸如环境恶化问题,自然灾害问题,战争与疾病问题,饥饿与贫穷问题,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都曾经经历过,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以前就提供了解决的经验和智慧。

不仅仅是《左传》,我们还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诗经》、《论语》、《道德经》、《楚辞》等等。这些丰富的文化典籍,构成了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宝库。我们要守护好,学习好,传承好这些文化典籍,我们要成为这些文化典籍的传人。

今天,我们的很多同胞,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典籍知之甚少,要么仅仅是一点皮毛,要么沉迷于错误的知见里面,甚至充斥着封建迷信的内容。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前几天,我的一位同事,他和我聊天的时候,就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有一个传统文化的导师,在做传统文化的讲座的时候。他对其中的一个学员说,“你打过胎”。说这话的时候,这位导师他会观察呀,看到这位学员没有否定,默认了这个事实,他就立刻又说,“你左肩上扛着一个婴灵,右肩上扛着一个婴灵”。

我这位同事朋友说,他就感觉这些传统文化都跑偏了。他说像这样的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鱼目混珠,以假乱真的例子非常多。

误读误解文化经典的事例确实太多了。对这些现象,我们要时刻保持警觉心,要用智慧心来判断。

我们的许多文化典籍虽然被翻译成了各种外文,但是有很多错误的理解,蹩脚的翻译。并没有把真正的传统文化正确的传播出去。比如说《诗经》,仅仅英文的翻译,就有十几种。可是我们对于《诗经》的研究,还有许多误读。

例如,我在研究《诗经》的时候,提出一个崭新的观点,《诗经》中的《卷耳》,卷耳不是指可以粘附在羊身上的苍耳,卷耳是指蕨菜。这对于我们彻底读懂《诗经》中的《卷耳》这首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以,我有一个体会,只有把传统文化的典籍文本搞清楚,搞明白,才能真正地讲清楚,讲好传统文化。

第二部分。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文化的第二个层次,文化之“化”:传统文化之“魂”——思想与精神的内核

北宋时期的思想家张载,他提出了一个观点,叫做“变化气质”。他说“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

这就提醒我们,通过学习和践行传统文化,可以改变我们的思想认识,改造自身气质。传统文化不但可以安顿我们的心灵,还可以用来修齐治平,创造美好生活。

如果我们忙于生活,不去学习,忘了学习,这就不行。一定要做到读书,学习,生活统筹安排,不要偏废。松利在这一方面做得非常好,是我们的榜样。

在《2017冬月札记》里,松利写了八个字:“抬头看路,仰面佛光。”

我们要看的这条路是人生之路,光是智慧之光,是慈悲善良、勇猛精进之光。

我们实现人生价值,追求人生意义的起点,第一条在成就孝道。

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的首要精神内核,是一切善行的起点。传统文化中的孝,它包含三个层面:一要养父母之身,二要养父母之心,三要扬父母之志。

不过我们也要明白,在今天,孝道并非意味着盲从。其核心精神是“感恩”与“尊重”。孝道教会我们理解父母的付出,珍惜亲情的纽带,并在我们成为父母后,将这份爱传递下去。

第二条,修身齐家

“家和万事兴。”这是我们的古训。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是个人成长成才的摇篮。

这本书的165页,在《2016五月札记》中,松利记录了自己参加金城大讲堂的学习活动,在听了全民阅读大使郦波的讲座之后,他内心里面的一段反思。他说:

“却想近日与一位商友因为生意的分歧和不解而心生不睦,小容于心,几多怨怒,听来郦波之言,自觉羞愧,忐忑不安。如今之龄四十上下如此焦躁,实属不应。”

修身,反思,自省,戒骄戒躁,努力去除自身的毛病习气。

2024年6月8日早晨在《雨后登五泉有感》中,松利写到:“唯有进取心不可懈怠,自律心不可逝去,善爱心不可辜负。自强自息厚德载物之念时时升腾,方不负韶华,方无悔奔波。

在这本书的《雪天日记》里记录了对于夫妻之道的看法:“男人为责任所属,女人唯贤惠为要。”

松利他经常赞扬自己的妻子。他说“十五载岁月感念、感恩‘糟糠妻’与我携手、一同走过”,他还说“多念贤妻家里家外忙碌不易。常想员工齐心协力应该鼓励为主。多思合作竞争市场常情和谐共融。勤于沟通朋友兄弟人间有缘长生。

第三条,教育子女

生育,养育和教育子女这是在尽我们的社会责任。《左传》中说,“爱子,教之以义方。”今天的社会,难倒大家的是孩子的教育。没有哪一对父母不为孩子的教育闹心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好的教材。

松利在《冬月札记2017》中写到:“谁言成绩优异就是王道?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行,和谐共融的人缘或为生存之不可或缺的能力品质。

言教不如身教,说到不如做到。言传身教,教育好孩子,我们读一读这本《松言利语》,其中有很多我们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

第四条,仁爱为本

通过自身的努力,要实现“修身齐家”的目标,相对容易。但要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是难以实现的。有一句话说,公门里面好修行。我们只是一介草民,一个凡夫俗子,奢谈“治国平天下”,就显得有点格格不入。

但是我们的这一份家国情怀,我们对于社会事务的持续关注,还是不能淡化。《孟子》中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推己及人之心,是我们民族最为可贵的精神力量源泉。

松利创立的金城爱心微联盟让自己的爱心,从家庭走向社会,不忘初心,爱满陇原,对社会奉献了无私的大爱。松利对慈善公益孜孜不倦地坚持,正是对“仁爱”思想的真心实践!

最后,请允许我用松利的一段话,总结一下今天的汇报。2016年《走进兰州崇德福利院的一些感怀》:“再过若干年,我们都将离去。……我们奋斗一生,带不走一草一木,我们执着一生,带不走一分虚荣爱慕。今生无论贵贱贫富,总有一天都要回归尘土。……追梦赤子之心吧!”

我的汇报就到这里 ,不当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