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郐风3•隰有苌楚》——《诗经》札记147
发布时间:2025-08-25 00:51 浏览量:3
背景
1、其实人的生命是最脆弱的,甚至活不过一棵树。在树的眼里,人和蚂蚁没什么区别。花开花落的悲剧反倒是种子的诞生,草枯草荣的凄凉是期待着下一年春风。草木当然值得我们去艳羡,就个体而言,一样的生长过程,蜉蝣的一天和人类的百年以及草木的千秋,谁比谁更高明些呢?
草木石头也有眼睛,我们总是居高临下地看待草木石头,其实它们正满心怜悯地看着我们。石头变成土石碎屑,我们以为它死了,其实它本就是土石碎屑。一棵树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毁灭它,但它的脚下,正喷薄而出生命的力量,让它前仆后继,继往开来。
清刘大櫆《无斋记》云:“横目二足之民,瞀(音貌。眼昏花)然不知无之足乐,而以有之为贵。”
深山幽谷,老树千年;宫阙万间,王侯成灰。
2、《毛诗序》认为此诗诗旨是“疾恣也。国人疾其君之淫恣,而思无情欲也。”郑笺、孔疏皆从其说。
我们知道,中国思想理论发展史有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到宋朝以后,黄檬的《毛诗集解》就在此诗诗旨上加入了理学元素:“此诗言人之喜怒未萌,则思欲未动。及其私欲一炽,则天理灭矣,故思以反其初而乐其未知好色之时也。”
在“疾恣”的思路上,明何楷《诗经世本古义》进而坐实其事,说“《隰有苌楚》,疾恣也。桧君之夫人与郑伯通,桧君弗禁,国人疾之。”明朱谋玮在金石、易学、训诂、藏书等各方面有许多成就,他的十卷《诗故》里说:“伤桧之垂亡而君不悟也……亡国不知自谋也。”程俊英《诗经注析》:“桧国在东周初年被郑国所灭,此诗大约是桧将亡时的作品。”郭沫若也考其为桧亡前期作品。
到清朝,刘沅《诗经恒解》认为:“盖国家将危,世臣旧族……无权挽救,目睹衰孱,知难免偕亡,转不如微贱者可留可去,保室家而忧危也。”
3、朱熹《诗集传》首创一说:“政烦赋重,人不堪其苦,叹其不如草木之无知而无忧也。”后世如许谦、丰坊、姚际恒、方玉润等循其说者甚众。方玉润《诗经原始》泛论之曰:“此遭乱诗也……此必桧破民逃,自公族子姓以及小民之有室有家者,莫不扶老携幼,挈妻抱子,相与号泣路岐,故有家不如无家之好,有知不如无知之安也。”姚际恒《诗经通论》说:“此篇为遭乱而贫窭,不能赡其妻子之诗。”
现代学者多取朱说并强化了阶级内容。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里说:“作人的羡慕起草木的自由来”,“这种极端的厌世思想在当时非贵族不能有,所以这诗也是破落贵族的大作。”进而有人判“这是写当时劳动人民所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的痛苦。”
4、现代也有情诗说一解,分男作和女作两种说法。
闻一多《风诗类钞》:“《隰有苌楚》,幸女之未字人也。”视为男作;李长之《诗经试译》:“这是爱慕一个未婚男子的恋歌。”高亨《诗经今注》:“这是女子对男子表示爱情的短歌。”视为女作。
原文
隰有苌楚,猗傩其枝。
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
隰有苌楚,猗傩其华。
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家。
隰有苌楚,猗傩其实。
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室。
译文
低洼之处长羊桃,枝叶茂盛花妖娆。
柔柔细枝随风摆,无知无识乐逍遥!
水汽氤氲阳光照,羊桃花开枝头俏。
桃李争芳各媗妍,了无牵挂顺天道。
草木无忧人生苦,苌楚之乐谁知晓?
国破家亡时世艰,桃源深处弄笛箫!
注释
隰:音细。低湿之地。
苌楚:音长楚。羊桃,苌楚是猕猴桃的古称,蔓生。
猗傩:音义同婀娜。柔软的样子,茂盛而柔美。
夭:少,此指幼嫩。指苌楚处于茁壮成长期,又嫩又美。
沃沃:叶子润泽的样子。
乐:喜,有羡慕之意。
家:家庭,谓婚配。《左传•桓公十八年》:“女有家,男有室。”
华:同“花”。
实:果实。
子:指苌楚。
无室:没有家室拖累。
1、呼告(apostrophe),又称顿呼、突呼,是一种修辞手法,指的是撇开读者,直接呼唤人或物。呼告有三个特点:一是必出于激情澎湃时;二是呼告对象是第三者;三是呼告不需要回答。如韩愈的《东方半明》:“东方半明大星没,独有太白配残月。嗟尔残月无相疑,同光共影须臾期……”
呼告有两种:一是示现呼告,如《诗经•鄘风•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二是比拟呼告,如《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再如汉乐府《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此诗即采用呼告修辞格。
2、抛开各种诗旨猜测,本诗的“人不如草木”基调是笃实的,并且对后世的影响颇深。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唐元结《寿翁行》有“借问多寿翁,何方自修育。唯云顺所然,忘情学草木。”南宋姜夔《长亭怨慢•渐次吹枝头香絮》有“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后世“庄周梦蝶”、“桃花源”均取意于此。
3、此诗三叠咏,分别从苌楚的枝、花、果实三个角度隐喻一切蓬勃的生命活力,进而反衬出人类生活之不易。所以第一特点就是对比手法的作用,首创了“拟物抒情”的写作传统;第二个显著特色是表现出来的情感张力创造出独特的审美价值,把人类和草木,向阳生长和猥琐求生形成矛盾统一;第三就是这种厌世方式的后世影响力。所以本诗内核虽然简单明了,文字也不艰深,却有着非凡的感染魅力。
4、草木无知而无忧,无家而无累,无室而无掛,让人只见其华美而不见其忧愁,进而产生“人不如草木”的感慨。其实归根结底,不满的是当时的社会生存环境,以草木喻人心,艳羡其“好恶而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乐记》,这是对当时社会有多么失望,多么无助,多么无奈,多么痛心呀!明钟惺《评点诗经》说:“亡国之音读不得。此诗更不必说自家苦,只羡苌楚之乐,而意自深矣!凡苦之可言者,非其至也。”清牛运震《诗志》评云:“三‘乐’字惨极,真不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