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陈风1•宛丘》——《诗经》札记135

发布时间:2025-07-08 16:20  浏览量:1

背景

1、《说文解字》:“巫,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像人两袖舞形。”

未知永远大于已知。谁知道我们今天的知识体系会不会被后人斥之以巫术翻新呢!但起码当时是笃信无疑的。夏商周巫术盛行,春秋各国广泛沿袭。时楚有卜尹,周有卜正,梁有卜招父,秦有卜徒父,晋有卜偃、巫皋,鲁有卜楚丘……巫师通过舞蹈、祈祷、祭祀、占卜、降神、禁咒、观星、参日月等手法方式和神鬼沟通,祈求安乐,祷告丰收,寻吉去疾,驱鬼逐妖。

巫师是一份特殊工种,它牵连神与人,沟通希望与现实,已知和未知,过去现在和未来,纵横时空,为当时政权里相当重要的角色,是国君身边重要的顾问官吏。简单地说,干什么和不干什么,它都说了算(我都说了算)。

其中以陈国为最。以至形成独特的“巫鬼文化”,甚至出现“巫儿制度”——家有长女,必为巫师,主持家祭,直至汉代。直至今天,世界任何地方,无论科学如何昌达,一些隐秘角落仍有巫师身影。

《诗经•陈风》里,《宛丘》、《东门之枌》都是描述大型巫舞祭祀活动场景。巫术在陈国,甚至波及到政治决策、军事指挥等领域,楚白公之乱,陈就通过巫术决定统帅人选;齐桓公宴请陈公子完,就是因为未占卜夜间活动而拒绝饮酒。自此诗看,清陈仪《诗诵》云:“自宛丘之上而下,而道,无地不热闹;无冬无夏,无时不热闹,直写出一国若狂景象。”

《汉书•地理志》说:“好祭祀,用史巫,故其俗巫鬼。”当时巫术的特点就是全民性,日常化,对天地的敬畏和对自然神的崇拜基本都寄托于祭祀和巫术里。国君之上有神,神借国君说话,不像某些时代正好相反。

2、此诗说是描写女巫者舞蹈我信,但牵扯进观看者或诗人单相思我不同意。也就是傅斯年《讲义稿》所说的“形容舞者之辞。”这里有几个关键字:“子”、“汤”、“情”、“望”。其中,“子”不能分辨男女,“汤”不能说是放荡,“情”不能说是感情,“望”不能说是希望。换句话说,“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不能解释成“女子舞蹈太放荡,宛丘之上晃呀晃。我对你是真动情,仔细想想没希望!”

仔细地,反复吟咏第一章,就会感觉到诗人的赞美不是以一己的角度去说的。他是站在大众立场进行公允评判。《诗经》翻译,不能用现代思想往下顺意思进行直译。如此,此事就迎刃而解。

3、历来学者对此诗诗旨争议颇多。

第一大类:刺说。

(1)、刺陈幽公说。

《毛诗序》:“《宛丘》刺幽公也。淫荒昏乱游荡无度焉。”

(2)陈人讥其大夫说。

《毛传》:“子,大夫也。”

丰坊《诗说》:“陈人讥其大夫之诗。”

(3)刺陈君主说。

杨简《慈湖诗传》:“子着,陈君也。……陈君虽游荡而慈惠于人有情,……但无望尔。”

(4)、刺陈公子佗说。

曹学佺《诗意剖疑》:“《春秋》书蔡人杀陈佗,《穀梁》曰:‘其曰陈佗,何也?匹夫行,故匹夫称之也。陈君好猎,淫于蔡,蔡不知其为陈君也,而杀之。’篇中有情无望,亦足见其为匹夫行矣。”

(5)、刺陈国国君游荡无度说。

方玉润《诗经原始》:“刺上位游荡无度也……此必陈君与其臣下不务政治,相与游乐,君击鼓而臣舞翿,无冬无夏威仪尽失。故过宛丘下者,相与指而诮。”

(6)、刺放荡之人说。

朱熹《诗集传》:“子指游荡之人也……国人见此人游荡于宛丘之上,故叙其事以刺之。”

(7)、泛刺说。

万时华《诗经偶笺》:“今以为泛刺之诗。”

(8)、刺女巫说。

高亨《诗经今注》:“陈国巫风盛行,这是一篇讽刺女巫的诗。”

(9)、刺陈风俗说。

郝懿行《诗问》引瑞玉曰:“刺巫风也。士大夫延巫覡(音席。替人祷祝鬼神的巫师),恒舞酣歌于盛会之地,是谓巫风尔。”

第二大类:陈风说。

(1)、反映陈巫风习俗。

《汉书•地理志》:“陈本太昊之虚,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是为胡公,妻以元女大姬。妇人尊贵,女祭祀,用史巫,故其俗巫鬼。《陈诗》曰:‘坎其击鼓,宛丘之下,亡冬亡夏,值其鹭羽。’……此其风也。”

《汉书•匡衡传》引匡衡语:“陈夫人好巫,而民淫祀。”张晏注:“胡公夫人,武王之女大姬,无子,好祭鬼神。鼓舞而祀,故其《诗》云:‘坎其击鼓……值其鹭羽。’”

第三大类:乐舞诗说。

(1)、此诗刺时人不知音。(亦可归于刺说)

牟庭《诗切》:“刺时人不知音也。”

(2)、吟咏男女歌舞聚会的奏舞乐章。

尹继美《诗管见》:“《宛丘》、《东门之枌》,皆咏男女聚会歌舞事盖奏舞之乐章也。晋、宋、齐、梁《白纻(音住。苎麻织成的布)舞曲》,其辞并类此。”

第四大类:恋歌说。

(1)、男恋女说。

余冠英《诗经选》:“这篇也是情诗。男子词。诗人倾诉他对于彼女的爱慕,并描写她的跳舞。……彼女一年四季都在跳舞,似是以歌舞祭神为专业的巫女。”

(2)、此诗表现“发乎情,止乎礼仪”的情爱观。

晁福材《孔子与——兼论周代巫覡地位的变化与巫女不嫁之俗》:“《宛丘》一诗所写的主人公是一位巫女,一位男子为她的跌宕起伏,婀娜多姿的舞蹈所倾倒,与之相爱生情,但迫于客观条件,两人无法结合为婚姻,这一对男女不得不采取冷静态度。……依照儒家‘发乎情,止乎礼仪’的情爱观,孔子既赞赏巫女对于爱情的执着,又称赞他们止乎礼仪的做法。”

孔丘:“‘洵有情,而亡望’,吾善之。”(《孔子诗论》)

形容舞者之辞,进而反映出当时陈国巫风风俗,展现陈国巫风盛行的文化底色。仅此而已,其它毫无文字依据。

原文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

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

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宛丘之道。

无冬无夏,值其鹭翿。

译文

起舞如风转,宛丘声乐遥。

心有千般情,徒然羡妖娆。

击鼓动心魄,翩翩衣袂飘。

不分冬与夏,鹭羽召星曹。

击缶响咚咚,声震宛丘道。

四季勤祭祷,摇扇过仙桥。

注释

陈风:“十五国风”之一,陈国地区之诗,疆土在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一带。

宛丘:山顶中间平坦的圆形土山高地。此特指陈国丘名,又叫韫丘,陈国人游览之地。

子:你,指在宛丘跳舞的女子,女巫。

汤:音荡。为“荡”之借字。此处形容舞姿摇摆奔放的样子。《楚辞》注引作“荡”,“汤”、古通用。“荡”一说游荡,放荡。

洵:确实,实在是。“恂”的通假,“信”之意。

有情:尽情快乐。

望:一说望祀。一说观望。一说仰望。或曰同忘,亦可。

坎其:即“坎坎”,描写击鼓(或击缶)声。

无:不管,不论。

值:“执”的通假。持或戴。

鹭羽:用白鹭羽毛做成的舞蹈道具。鹭,鹳形目鹭科的大中型涉禽,常于河流、湖泊、沼泽、滩涂等湿地憩息。长嘴,长颈,长脚,羽有白色、褐色、灰蓝色等。其中白鹭最常见,飞行时长颈缩成S型,长腿伸出尾后,振翅缓慢。鹭羽:鹭谐“露”,羽谐“雨”,在舞蹈时挥舞有祈求雨露之意。

缶:瓦器,口小腹大,为盛酒水容器,古人叩之用以节乐。

鹭翿:翿:音到。即诗中的“鹭羽”。是一种用鹭鸟羽毛制作的伞形舞蹈道具。聚鸟羽于柄头,下垂如盖。

读书笔记

1、周新立,封前代三王朝的子孙以王侯,称三恪。“三恪”有两种说法:一是封夏商周之后于陈、杞、宋;一是封皇帝、尧、舜之后于蓟、祝、陈。总之都有陈,陈国为帝舜后裔,为春秋十二诸侯之一。

首任陈国国君为任周文王陶正的遏父(一说閼父)之子妫满,都宛丘(河南周口淮阳区城关一带),辖地至多时十四邑,历25世,国祚568年,期间两亡两复。陈公子完为代齐田氏之祖。

2、宛丘,古地名,古称陈州,位于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今下辖7镇11乡2农场。

宛丘称“天下第一皇朝祖圣地”,传“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与长眠于此,有“伏羲氏都城”,“女娲氏都城”,“神农氏都城”。

周武王封舜后裔妫满于陈,将女大姬嫁之。妫满为陈始祖,亦为胡、田、姚、孙、袁等大姓祖先。“陈姓遍天下,淮阳是老家”。老子即生于陈国苦县。历史学者有言:中国历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六千年看淮阳。

3、《史记•货殖列传》里说:“陈在楚夏之交,通鱼盐之货,其民多贾。”“巫儿制度”有“长女不嫁”一说,以齐为甚,但因时因地而异,史证匮乏。

此诗节奏有特殊的兴发感,明戴君恩《读风臆评》曰:“一之声曼,二、三之响切,真是流商变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