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14岁入宫,在太宗身边12年不得宠,为何高宗却对她一见钟情

发布时间:2025-09-20 15:38  浏览量:1

你算算这个账:一个14岁的美少女,在皇帝身边待了整整12年,地位没升过半级,连个孩子都没怀上。

12年来连个孩子都没怀过,这在后宫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皇帝压根就不碰她!

可偏偏就是这个女人,当她26岁重新站在另一个皇帝面前的时候,那位爷一见面就被她迷得神魂颠倒,宠得要命!

这事儿要搁现在,那叫一个离谱。同一个女人,在太宗李世民眼里就是个“问题员工”,在高宗李治那儿却成了“完美女神”。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按说武则天的条件不差啊,出身官宦之家,长得也不赖,脑子还特别好使。

可为啥在太宗那儿就是不招人待见,12年如一日地被晾在一边?而她的继子李治,却对她一见钟情到了不顾伦理纲常的地步?

这里头的门道,可比电视剧演的精彩多了。

贞观十一年,也就是公元637年,14岁的武媚娘风风光光地进了大明宫。你想想那场面,小姑娘正是花骨朵儿的年纪,又是地方官推荐上来的,太宗最开始对她印象还挺不错,直接封了个五品才人。

这在当时已经算是很高的起点了,毕竟后宫里等级森严,能一进宫就拿到五品,说明皇帝对你是有期待的。武媚娘当时肯定以为自己要飞黄腾达了,没准还幻想过当皇后呢。

可惜啊,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没过多久,太宗就对她失去兴趣了。为啥呢?问题就出在武媚娘的性格上。

咱们得先说说太宗喜欢什么样的女人。他这辈子最爱的女人,毫无疑问是长孙皇后。长孙皇后什么样?那叫一个温柔贤淑、知书达理。最关键的是,这位皇后有个特点:从来不干涉朝政。太宗有时候想跟她聊聊国家大事,她都会说:“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妾以妇人,岂敢预闻政事?”翻译过来就是:母鸡打鸣那是家门不幸,我一个女人家,怎么能管国家大事?

你看,这就是太宗心目中的完美女性标准:美貌是基础,温顺是关键,最好还能在关键时刻给点建议,但绝对不能显得太有主见,更不能有政治野心。简单说,就是要当个花瓶,但得是个有内涵的花瓶。

可武媚娘是什么性格?这丫头从小就不是省油的灯!她聪明得很,而且特别有想法。史书上记载,她曾经跟太宗说过一个驯马的故事:有匹烈马很难驾驭,别人都拿它没办法,武媚娘说她能降服,方法是先用铁鞭打,不服再用铁锤敲头,还不服就用匕首割喉!

你想想太宗听了什么感受?这小丫头片子,小小年纪就这么狠辣,将来还得了?更要命的是,武媚娘还特别爱表现自己的才华,写诗作赋样样在行,而且观点�犀利,经常能说出一些让太宗都眼前一亮的见解。

可这在太宗看来,恰恰是个大问题。他要的是长孙皇后那样的女人,温柔如水,从不越界。武媚娘呢?太有主见了,太聪明了,也太有野心了。

你想想太宗的心理:我李世民什么风浪没见过?玄武门之变我都敢干,还怕一个小丫头片子?可正因为见识过权力斗争的残酷,他对政治野心格外敏感。武媚娘身上那股子不安分的劲儿,让他想起了那些曾经威胁过他皇位的人。这样的女人,太宗心里有数:能力越强,将来越危险。

所以,武媚娘很快就被冷落了。从五品才人到最后,始终就是五品才人,12年来地位没有一丝一毫的提升。更关键的是,她从来没有为太宗生过一个孩子。

这说明什么?说明太宗压根就不碰她!在那个年代,皇帝的女人不怀孕,只有一个原因:皇帝不宠幸。武媚娘在太宗眼里,就是个“危险品”,能避开就避开。

可你别以为武媚娘就这么认命了。这12年里,她可没闲着,一直在观察,在学习,在等待机会。她发现了一个人——太子李治。

深宫12年的蜕变

如果说太宗对武媚娘是防备和疏远,那太子李治对她的感情,从一开始就完全不同。

李治比武媚娘小4岁,武媚娘入宫的时候,他才10岁。按理说,这个年纪的小男孩对女色应该没什么概念。可偏偏就是这个10岁的小太子,第一次见到武媚娘的时候,就被她深深吸引了。

你想象一下那个场面:小太子跟着父皇来到书房,看见父皇身边站着一个美丽的大姐姐,正在整理文件。那时候的武媚娘,14岁正是最美好的年华,而且她不是那种柔弱的美,而是带着一种英气的美。小李治看得眼睛都直了。

从那以后,李治就经常找借口到父皇的书房,名义上是请安,实际上就是想多看武媚娘几眼。你想象一下那个场面:小太子装作一本正经地跟父皇汇报功课,眼神却总是不自觉地往武媚娘那儿瞟。有时候武媚娘正在整理文件,弯腰的姿态让少年的心怦怦直跳;有时候她抬头看他,温和的笑容让他脸红得像猴屁股。

武媚娘是什么人?聪明着呢!她很快就发现了这个小太子的心思,但她没有拒绝,反而开始有意无意地关照这个比自己小的男孩。这种关照很微妙,却很致命。

这种关照很微妙。武媚娘会在李治来的时候多说几句话,会在他学习上给点指导,会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安慰几句。对一个正处在青春期的男孩来说,这种温柔就像甘露一样珍贵。

更重要的是,武媚娘在李治面前展现的,是她最迷人的一面。她会跟他谈论诗词歌赋,会跟他分享对政治的看法,会在他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而这些,恰恰是太宗不喜欢的,却是李治最欣赏的。

为什么?因为李治的性格和太宗完全不同。太宗是个强势的皇帝,他不需要女人在政治上给他建议,他需要的是一个安静的后院。可李治不一样,他从小就比较柔弱,优柔寡断,他需要一个聪明强势的女人来帮助他。

武媚娘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她发现,每次自己在太宗面前展示才华的时候,李治的眼睛都会发亮;每次自己分析政事的时候,李治都会悄悄点头;每次太宗对她不耐烦的时候,李治都会露出心疼的表情。

这个发现让武媚娘恍然大悟:原来她一直用错了方法!在太宗面前,她越是表现得聪明能干,越是被疏远;可在李治面前,这些恰恰是她最大的魅力。

于是,在和李治相处的过程中,她逐渐调整了自己的策略。她不再像在太宗面前那样锋芒毕露,而是学会了以柔克刚。她会在李治迷茫的时候给出建议,但绝不会让他觉得自己被压制;她会展示自己的才华,但总是以一种仰望的姿态来对待他。

这12年的时间,对武媚娘来说是一个完整的成长过程。她从一个张扬的14岁少女,蜕变成了一个成熟的26岁女性。她学会了隐忍,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如何让男人觉得自己需要她而不是害怕她。

最关键的是,她和李治之间建立了一种深厚的情感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仅是爱情,更是一种心灵上的默契。李治觉得只有武媚娘真正理解他,而武媚娘也知道,只有李治真正欣赏她。

贞观二十三年,太宗驾崩。按照惯例,没有子嗣的嫔妃要到感业寺出家为尼。武媚娘也在其中。可是,就在她剃度的那一刻,李治的眼神告诉她:这不是结束,这是另一个开始。

果然,两年后的一个春天,已经当上皇帝的李治,以到感业寺为父皇祈福的名义,再次见到了武媚娘。那一刻,四目相对,所有的情愫都在这一刻爆发了。

永徽二年(651年)的那个春日,当27岁的武媚娘重新出现在24岁的高宗李治面前时,那一刻的电光火石,简直比所有的电视剧都要戏剧化。

你想想那个场面:高宗名义上是来感业寺为父皇祈福的,实际上心里想的全是那个让他魂牵梦绕了十几年的女人。而武媚娘呢?虽然身穿尼姑服,青灯古佛旁,可她那双眼睛,还是当年那双充满智慧和野心的眼睛。

两年的尼姑生活,不但没有让武媚娘消沉,反而让她更加成熟了。她知道这次见面意味着什么,也知道该如何把握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你想象一下那个场面:长安城外,感业寺里梵音袅袅。高宗带着一队人马,名义上是来为父皇祈福,实际上心里盘算的全是如何“偶遇”那个让他日思夜想的女人。

当武媚娘从佛堂里缓缓走出来的时候,时间好像静止了。她身穿朴素的尼姑服,但那双眼睛依然明亮如星。两年的清修生活在她脸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却也增添了一份超尘脱俗的韵味。更要命的是,当她看到高宗的那一瞬间,眼中闪过的不是惊讶,而是一种深深的眷恋和无言的委屈。

高宗的心瞬间就软了。史书用了一个词:“悦之”。什么叫悦之?就是现在咱们说的一见钟情!可这明明是他们第二次见面啊,为什么说是一见钟情呢?

因为这一次,高宗看到的武媚娘,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首先,外貌上武媚娘达到了她人生的巅峰。28岁的女人,正是最有韵味的年纪。两年的清修生活让她多了一份宁静致远的气质,但眉宇间的英气却依然不减。更要命的是,她的眼神。那双眼睛里有太多东西:有对过往的无怨无悔,有对未来的期待,还有对眼前这个男人的深情。

可最关键的不是外貌,而是气质。这时候的武媚娘,已经完全掌握了如何在高宗面前表现自己的艺术。她不再是当年那个在太宗面前锋芒毕露的小姑娘,而是一个既有才华又懂得分寸的成熟女性。

高宗需要什么样的女人?和他老爹太宗完全不一样。

太宗是个强势的皇帝,千古一帝的名号不是白来的。他在政治上有绝对的自信,所以他需要一个柔顺的女人来给他温暖的后院。可高宗不一样,他从小就生活在父皇的光芒下,性格相对柔弱,在政治上也缺乏自信。

史书上怎么说的?说高宗这人“仁厚,性不果断”。翻译过来就是:人不错,但优柔寡断。这样的皇帝,他内心深处渴望的不是一个完全服从的花瓶,而是一个能够给他支持和帮助的女人。

而且,当时的政治环境也和太宗时期大不相同。太宗时期,关陇集团势力庞大,那些老臣们个个都是跟着太宗打天下的,威望极高。可到了高宗这儿,情况变了。这些老臣虽然还在,但已经是日落西山;而新兴的士族力量正在崛起,朝堂上的权力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在这种复杂的政治环境中,高宗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个聪明的女人来帮他分析形势、制定策略。而武媚娘,恰恰就是这样一个女人。

武媚娘完美地满足了这个需求。她聪明,但不会让高宗觉得被压制;她有主见,但总是以建议的方式提出来;她有政治头脑,但表现得很谦逊。最关键的是,她让高宗觉得自己被需要,被理解,被爱慕。

更要命的是时机。高宗刚登基没多久,朝中有很多老臣都是父皇的人,对他这个新皇帝多少有些不服气。王皇后虽然出身名门,但性格过于柔弱,对高宗在政治上帮不上什么忙。萧淑妃虽然得宠,但也只是个玩伴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武媚娘的出现简直是雪中送炭。她不仅能给高宗情感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能在政治上给他支持。她会分析朝中的形势,会给出中肯的建议,会在高宗犹豫的时候帮他下决心。

而且,武媚娘还有一个其他女人都没有的优势:她了解高宗。十几年来,她一直在观察这个男人,知道他的弱点在哪里,知道他需要什么,也知道如何让他觉得离不开自己。

于是,感业寺的那次“偶遇”之后,高宗就开始想方设法要把武媚娘弄回宫。可这事儿不好办啊,按照礼制,先皇的嫔妃是不能再册封为后妃的。怎么办呢?

武媚娘给他出了个主意:先让王皇后提议把她接回宫,名义上是给皇后当侍女,实际上当然是给高宗当侍妾。王皇后当时正和萧淑妃争宠,觉得多个帮手也不错,就同意了。

可她哪里想到,这是引狼入室啊!武媚娘一回宫,立马就展现出了她的厉害。不到两年时间,她先是扳倒了萧淑妃,然后又设计陷害王皇后,最后成功上位,当上了皇后。

这个过程中,高宗不是不知道武媚娘在搞什么,但他就是舍不得。为什么?因为武媚娘给了他前所未有的感觉:被完全理解,被绝对需要,被深深爱着。

说到底,太宗不喜欢武媚娘,高宗却对她一见钟情,这里头的门道,其实就是两个时代不一样了,也是两种不同的帝王气质。

太宗李世民,是个典型的开国皇帝。他亲手打下江山,见过血,经过战,心狠手辣,杀伐决断。这样的人,需要的是一个安静的后院,一个温柔的港湾。他不需要女人在政治上帮助他,因为他有足够的自信和能力。

所以太宗喜欢长孙皇后那样的女人:聪明但不张扬,有才但不外露,能在关键时刻给出建议,但绝不会抢夺主导权。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做一个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而不是要站在台前。

可高宗不一样。他是守成之君,没有父皇那种开天辟地的霸气。他面对的是一个已经稳定的帝国,需要的不是征服,而是管理。而且,他从小就活在父皇的光环下,性格相对温和,缺乏那种天生的威严。

这样的皇帝,内心深处其实是渴望一个强势的女人来给他支持的。武媚娘的聪明才智,在太宗眼里是威胁,在高宗眼里却是宝贝。她的政治头脑,太宗觉得危险,高宗却觉得实用。

更重要的是时代背景的变化。太宗时期,唐朝刚刚建立,需要的是稳定。皇帝不希望后宫有任何不安定的因素。可到了高宗时期,国家已经稳定了,皇帝有了更多的余地去追求个人的情感满足。

而且,唐朝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朝代。女性的地位比其他朝代要高,像武媚娘这样有才华、有主见的女性,在当时的社会中是被认可的,甚至是被欣赏的。

所以,当武媚娘重新出现在高宗面前的时候,她不再是那个在太宗面前处处碰壁的小丫头,而是一个符合时代审美,符合高宗需求的完美女性。她的每一个特点,都恰好击中了高宗的心。

这就是为什么同一个女人,在太宗那儿12年不得宠,在高宗这儿却能一见钟情。不是武媚娘变了,是时代变了,需求变了,审美变了。

武媚娘的成功,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功,更是时代的产物。她抓住了历史的机遇,也符合了历史的需要。这么一想,她后来能当上皇帝,那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儿。

毕竟,能够在不同的时代里找到自己位置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而武媚娘,显然就是这样一个智者。她用了12年的时间来学习和成长,用了一次重逢来改变命运,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传奇人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不是你不够好,而是时机不对。等对了人,遇对了时,同样的你,也许就是别人眼中的完美。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