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位女教授-陈衡哲
发布时间:2025-07-19 01:17 浏览量:1
任鸿隽与胡适是至交好友,比陈衡哲大了四岁,虽一直倾慕陈衡哲,却将这份感情藏得很深。
直到胡适和陈衡哲无奈分开,他才有了吐露心迹的机会。
1919年,学成归国的任鸿隽受政府委托,前往美国考察炼钢技术。第一站,他就选择了陈衡哲所在的芝加哥。在此期间,任鸿隽不断向陈衡哲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
不同于胡适的浓情蜜意,任鸿隽在与陈衡哲相处的过程中,始终给予对方宽裕的个人空间,支持陈衡哲的独立思想。他说:“你是不容易与一般的社会妥协的。我希望能做一个屏风,站在你和社会的中间,为中国来供奉和培养一个天才女子。”
这场跨越三万里的真诚表白,终于打动了这位曾发誓不婚的女子的心。
1920年,北京大学正式开始招收女生,开创了中国男女同校的先河。同年,陈衡哲跟丈夫任鸿隽一起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第一位女教授,主教戏剧与西方历史课程。
陈衡哲更是凭借中国第一个女教授、第一个女硕士的光辉履历,为北京大学招收女学生营造氛围,开辟新风。无论在中国教育史,还是中国妇女史,陈衡哲的存在都像是一个宝贵的历史印记,标志着中国女性主义的觉醒。
身为一代才女,陈衡哲教出了许多日后在各行各业闪闪发光的女性学生,包括林徽因、张爱玲、萧红等。因此,她也被后人称为“才女之师”。
后来全面抗战爆发,无数人被迫中断学业。在国破家亡的困境中,陈衡哲夫妇为了中国的教育事业辗转各地。
在任鸿隽的呵护下,陈衡哲的成就更加卓越,她受邀到西南联大举办讲座,盛名引来了大批听众,教室座无虚席,清华、北大的教授都要站在角落静听。
就连周恩来在接见她的时候都说:“我是您的学生,听过您的课,看过您写的书。”
有人说,陈衡哲最终选择结婚生子是对不婚主义的背叛,是对社会现实的妥协。其实不然,她一直是理智至上的清醒者,从未改变分毫。
她主张男女平等,女性应自主自立,但不能因此敌视男人,因为不满就从家庭中叛逃的过激行为更是不可取的。她提倡的妇女解放,是让妇女的社会价值得到重视,但不意味着女性必须丢掉家庭价值。
她认为妇女解放不是为了所谓的个人价值,孤立地对抗家庭和社会,而是要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实现与男人平等相处,给丈夫、子女、家庭,乃至社会带来良好影响,达成多赢,这才是最终目的。
她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明白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晚年的陈衡哲双目失明,在特殊的岁月中,她收藏半生的照片、书稿、诗作全被大火烧毁殆尽。但她仍保持着独一份的清醒理智,她说:“头脑发热的人也只能逞强一时,不可能长久地发热,这一切会结束的,因为历史总有它的规律。”
1976年1月,陈衡哲因肺炎逝世,享年八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