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危险的婚恋心态:迷恋「被选中」的感觉

发布时间:2025-09-18 20:50  浏览量:1

一个单身很久的朋友,最近去约会了。

结束后问 ta 感受怎么样,还要不要继续接触。ta 的反馈让我有点迷惑:

「感觉 ta 很懂我,抛的话题都会积极回应,也坚定地表现出了想继续接触的愿望。虽然我对 ta 不是很有感觉,但既然 ta 比较主动,所以会继续接触」

当被我追问,你就一点没有喜欢的感觉吗? Ta 表示:

「比起被对方重视那种上头的感觉,自己喜欢的感觉很微弱。不仅这次约会如此,我以前的几段关系好像都是这样开始的——

因为对方投来了坚定的、炽热的关注,感觉很幸运和幸福,反而忽略了自己与对方在处理长期关系、三观等等方面的不一致,关系越往后发展,分歧暴露得越严重」

Ta 的描述让我思考,一些关系的发生,也许并不是因为真正爱上了对方,而是因为强烈地感受到了「被坚定地选择」,错将那之后的感动、欣喜、沉醉当成了爱。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可能都会无意识经历过这种情况,沉迷于自己被选中、被偏爱的感觉,懵懵懂懂地被推着走入了亲密关系,却完全没有体验过真正建立亲密联结的体验,也从未追问、实践过自己对爱的真正期待。

图片来源:《豺狼的日子》

沉迷于「被选中」的感觉

会发生什么?

讲述关系时,只谈「ta 对我如何」,而非「ta 是谁」

「ta 很懂我」「只有 ta 看到了我 xxx 的一面」「ta 不会评判我」……描述感情时,最重要的关键词都围绕 ta 对自己的态度,却少了自己对对方的欣赏、爱慕,也缺乏对 ta 的了解与共鸣。

反观真实的爱:叙事一定是双向的、流动的。除了「ta 懂我」,更能说出自己欣赏对方的特质,比如 ta 的性格、ta 的人品、ta 做事的态度——爱是既看见 ta 眼中的我,更看见我眼中的 ta。

为了维持「被选中」的体验,双方都在刻意进行情绪迎合

在关系中,「被选中」会制造出一种「假性同频感」。当对方展现了想要发展亲密关系的意愿,就将其放大为 ta 对自己的全面理解,甚至是无条件的接纳。

为了保持这份同频,双方可能会达成一种共谋——回避所有可能引发分歧的话题,让交流始终处于能够产生共鸣的安全区,无法触及更复杂、真实的生活。

反观真实的爱:不回避真实的碰撞,能从追求情绪共振走向情绪涵容。即便遇到分歧,也可以表达「我此刻不开心」,耐心地尝试了解对方的想法与立场。

图片来源:《花束般的恋爱》

理想化「对方眼中的自己」,并沉溺于此

不可否认,恋爱中真诚的理解和欣赏非常重要。尤其在关系初期,对方投来高浓度的关注、积极的评价与认可,能够改善个体看待自己的方式,起到自我提升(Self-Enhancement)的作用[1]。

但是!如果发现这段关系最让自己享受的仅仅是「ta 那么优秀还爱上了我」「原来我也可以这么有魅力」「在 ta 眼中,我比所有人都更好」的感觉,那很可能爱上的既不是对方,也不是真实的自己,而是那个「被对方美化过的自己」。

本质上,是将对方当成了一个提升自我观感的工具。

反观真实的爱:不会让人沉溺于理想化的镜像,而是帮助彼此逐渐看见对方真实的样子。不仅享受对方让自己闪光的时刻,也能承受和共同应对关系中暴露的问题与缺陷。

情感亲密发展迅速,但也会更快地走向关系的终结

放大「被选中」的体验会迅速营造一种情感安全(emotional safety)的体验。一种常见的表现是,刚刚见了几次面,就确信自己找到了可以携手一生的「灵魂伴侣」,关系迅速进入锁死或如胶似漆的状态。

但一旦时间拉长,当一方难以长期投入更多的关注,去维持另一方「被选中」的感受时,落差感和不安全感就会在某一刻轻易摧毁之前的亲密,关系也会随之幻灭。

反观真实的爱:不会急于求成达成亲密无间的状态,而是能同时承受理解、怀疑、冲突、脆弱,在时间的磨合中看清彼此如何在压力下反应、如何设立个人界限,进而建立更深层次的、稳定的亲密与信任。

可能会在错误的人身上,过度寻求被偏爱的感受

即使两个人并不合适,自己也存在很多对对方的不满与疑虑,但可能都因为无法舍弃「被选中」的喜悦,而主动忽视那些原本更重要的问题。

更加危险的是,当对方并不是一个本来就很好的人,只是为了追求而对你好、表现出坚定的选择,这样的偏爱可能还暗藏着控制、孤立、或者不稳定的情感模式。

反观真实的爱:对对方基本的性格、品质、三观的考量,应该优先于对方带给自己的感受。

图片来源:《和莎莫的 500 天》

为什么有些人会沉迷于

「被选中」的感觉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在关系中「被选中」和「被认可」,很大程度上可以激活一种自我验证(self-verification)的体验。自我验证是指一个人希望对自我的认知、信念和感受,能够被他人认识和理解[2]。自我验证对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它让人感到外部世界可以预测与掌控,自我概念(self-concept)也会在过程中得以强化。它对关系也同样重要,那种被「真正理解」的感受是亲密关系的重要基础,可以促进关系的稳定[3]。

自我验证通常有三个途径:

选择性接触信息:主动靠近和自己价值观一致的人与信息;

记忆与解释:选择性回忆和解读符合自我观的经历;

诱发他人反应:通过关系中的反馈确认自我。

当这三种方式能够保持平衡时,人会在内外部之间获得稳定的自我确认感。然而如果一个人过度依赖关系中他人反馈这一途径,就会出现失衡。

一个过度依赖外界验证的人,可能会有以下特点

不敢做出决策,做决定前总需要别人的建议;

说不清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常把亲密的人的爱好当成自己的;

忍不住说别人想听的话,害怕拒绝别人;

难以忍受长期的独处,渴望进入关系。

在亲密关系中,这种失衡往往表现为:ta 也许不是真的渴望与人建立联结,而是需要借由对方的目光完成自我价值的确认,渴望伴侣不断给予认同和夸奖,最终实现自恋的投射。

这种心态可能源于个体成长过程中体验到的情感忽视、缺乏重要他人的积极反馈,或是长期处于条件式认可的环境中,就会习惯以外部反馈作为自我价值的唯一来源。

此外,不安全依恋类型(回避型、焦虑型)的人,也会更依赖外在反馈确认自我价值,而这也会导致 ta 们面对不确定性、拒绝时更容易焦虑[4]

这也说明,过度追求「被选中」,并不是爱的需求,而是一种对自我不稳定的补偿。当一个人内心深处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没有价值」,ta 就只能不断地寻求外部验证。

图片来源:网络

遗憾的是,越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抓住「被选中」与「被认可」的感受,反而可能在关系中更加感到痛苦、迷失。

对自我而言:

为了维持「被选中」的幻象,ta 们压抑真实需求,不敢设立边界,渐渐带上「假面」,让自己符合对方所期待的形象。结果,ta 们逐渐丧失了与真实自我的连接,自己的需求与声音变得越来越微弱,反过来更加依赖在关系中获得确认。

对关系而言:

在这种情况下,伴侣从未真正看见过 ta 们真实的全貌。自己也会怀疑,一旦展现真实自我对方会立刻离开,于是需要不断追问「你爱我吗」「我哪里好」「你喜欢我什么」。

在关系中过度寻求确认(excessive reassurance seeking)不仅让人缺乏安全感、自我价值下降,也会让伴侣感到疲惫与挫败,关系的信任和满意度也随之下降[5]。

只要内在信念不改变,再多的外部回应也难以转化为稳定的自我价值感。

图片来源:网络

你对TA的感觉是爱吗?还是仅仅迷恋于TA带给你的「被选中」的感觉?【爱情痴迷指数评估】测试会给你答案。

👇购买测试,看看是爱还是迷恋👇

我们真正要面对的不是

「被爱」的课题

而是真实「心理自我」的重建

我们的心理自我是在被看见的过程中建立的

精神分析师唐纳德·温尼科特提出,如果养育者能够看见婴儿的需求,及时回应婴儿的种种行为,婴儿就能够发展出一个「真自我」(the true self)。因为被看见,我们相信自己的需求是正当的,相信真实的自己是会受到关注和爱护的。

心理自我被看见,是爱的基础。而如果两个人双向地产生了心理可视性,持续地能够看见对方真实的心理自我,甚至能够看见对方自己也看不清的部分,这就变成了一段很有价值的关系——我们通过这段关系不断地发现我们自己。

但如果「被看见」的需求长期未被满足,真实的心理自我的力量是微弱的,那么在当下,做到自己先看见自己也很重要。

尝试靠自己做到自我验证,体验「自给自足」的感觉

试试在人际关系以外,多多练习重建自己的真实心理自我。下面这些小事,都能帮人获得找到自我、支持自己的感觉。

在做决定时不问任何人的意见,跟随自己内心的选择;

有意识地让自己去做那些「只问自己喜欢与否」的事情:独自看冷门电影、报舞蹈课、把墙刷成奇怪颜色……

书写记录一份自我肯定清单,当你做到诸如「我今天按自己口味点了餐」「我坚持看完了喜欢的书」这类事情,把它们记录下来。

做这些事时,内心可能会体验到一种难以名状的陌生感受,它代表的即是——我的选择是有价值的。

图片来源:《东京贵族女子》

大胆体验脱离外部认可产生的「戒断反应」,这是必经的过程

前面提到过,过度依赖在关系中获得自我确认的人,会尤其难以忍受关系的丧失。对 ta 们而言,失恋所谓的心碎,更多是因不再得到外部认可而产生的「戒断」症状,是不得不面对那个「不被选择时不够好的自己」的痛苦。

主动去直面一些不被认可的体验,从微小的场景开始,逐步挑战更难的场景,例如:

在朋友圈发一张不完美的自拍、一段不被人认可的观点,即使被质疑也不删除

在会议上提出一个可能被反驳的观点,哪怕被否定也不自我攻击

在亲密关系中直言一个可能让对方不快的需求。比如:「其实我不想周末陪你去你同事的聚会」

在关系中不再将自己置于客体位置,主动输出想法和感受

很多人在关系中缺少主动表达自己的勇气,害怕主动会让关系受损,会让自己受伤、吃亏。实际上,被动并不能带来安全,反而会让人更加弱势、失去影响和维护关系的权力。

表达被爱的喜悦的同时,同时也能坦诚地告诉伴侣 ta 让自己不满的地方

比如,「我不喜欢你要求我穿什么样的衣服、不可以穿什么样的衣服」,或者提出要求「我希望你能做到xxx」。

坦诚地暴露脆弱与弱点

比如说出「我其实有点害怕」「我有点嫉妒」「我有时候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不必自我审查地提出自己的边界与需求

比如,希望对方在自己每次加班时能接自己回家,不用担心「这个要求是不是太过分」,也不必怀疑「别人都不用接,是不是我太作了?」

最后,接受一个现实:无论和谁在一起,都会有爱与被爱时灵魂契合的喜悦,也会有遇到差异与分歧时想要推开对方的失望。这是一段关系的一部分,它不意味着关系会分裂与终结。

真正稳固和长久的关系,不需要一个人修剪自我迎合另一个的选择,而是两个真实、完整的心理自我,在差异中找到互相靠近、亲密融合的方式。

图片来源:网络

在关系里沉迷于被选中与认可的体验,就像发现了一面能照出「理想自我」模样的镜子,便整日坐在镜前。

一位智慧的老者提醒过我们:这面镜子使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内心深处最迫切、最强烈的渴望。然而,沉湎于虚幻的梦想,而忘记现实的生活,这是毫无益处的,千万记住,哈利。

今日互动

你是否体验过「被选中」的感觉?

会因为它进入一段关系吗?

References:

[1] Katz, J., & Beach, S. R. (2000). Looking for love? Self-verification and self-enhancement effects on initial romantic attrac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6(12), 1526-1539.

[2]Swann, W. B., Jr., Stein-Seroussi, A.,Giesler, R.B. (1992). Why people self-verif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 62(3), 392-401.

[3]North, R. J., & Swann Jr, W. B. (2009). Self-verification 360: Illuminating the light and dark sides. Self and Identity, 8(2-3), 131-146.

[4]Mikulincer, M., & Shaver, P. R. (2010). Attachment in adulthood: Structure, dynamics, and change. Guilford Publications.

[5]Evraire, L. E., Dozois, D. J. A., & Wilde, J. L. (2022). The contribution of attachment styles and reassurance seeking to trust in romantic couples. Europe's journal of psychology, 18(1), 19.

本文关键词:自我验证、心理自我

欢迎大家在 KY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作者 / 薄荷拿铁

终究还是有一天,我们能够有机会去探索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