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陈明:共产党人的爱情(张晓立)
发布时间:2025-08-27 14:24 浏览量:1
在中央军委的委托下,中宣部组建了西战团,丁玲成了主任,陈明则被任命为股长。二人由此相识。
”
-1-
延安结缘
在丁玲一生中,曾有过四段刻骨铭心的感情。青春正好时,与胡也频执手相伴,可惜胡也频牺牲。有缘与冯雪峰相遇,不想造化弄人,她成了他心口的一点朱砂痣,他是她永远的白月光。与冯达之间的感情,是丁玲不愿回忆的噩梦。与陈明之间的婚姻,或许是丁玲此生最平淡、安稳的时光……
丁玲遍尝人间冷暖、品读百味人生后,终于在延安迎来可以相伴终老的男人。
在延安这片沃土上,多的是革命志士,亦不乏青年才俊,陈明便是其中之一。丁玲与陈明的相识,始于一场话剧。陈明饰演高尔基的《母亲》中的伯惠尔,站在话剧舞台上,举手投足间,格外生动传神。此时,丁玲正坐在台下观看,为陈明所饰演的伯惠尔所吸引。陈明的神态、言语、姿势,都令丁玲有似曾相识之感。看着看着,舞台上的人变成了胡也频……演出结束后,伴随观众的掌声,丁玲才如梦初醒,同众人一道热烈地鼓掌。
丁玲心底一阵惆怅,只是略微相像罢了!终究是不相干的人,人生也不会有交集了。丁玲想着,心头又释然了,就这样将陈明抛到了脑后,照常投入工作。多年来,没有胡也频陪伴在身边的日子,丁玲已经慢慢适应了。
陈明比丁玲小十三岁,是延安宣传队的骨干。彼时,陈明并未注意到台下的丁玲。然而,原本并无交集的二人,很快因工作的缘故开始频繁接触。时隔不久,在中央军委的委托下,中宣部组建了西战团,丁玲成了主任,陈明则被任命为股长。
二人由此相识。丁玲比陈明年长,身上有诸多令陈明敬佩之处。丁玲才情出众 ,且性情豪爽大气,毫无弱女子的娇气,待人热情诚恳。丁玲的才情和性情,都令陈明十分欣赏。两人渐渐相熟,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陈明胃不好,丁玲常常叮嘱陈明多喝热水,少吃生冷食物。在陈明心中,丁玲是领导,也如亲和的家人。丁玲的关心,令陈明心里暖融融的,仿佛照进了一束春天的阳光。
陈明对丁玲越发亲近,渐渐地,对丁玲的终身大事也关心起来。在陈明看来,丁玲一心扑在工作上,又是大大咧咧的性情,不太会照顾自己,日后老了,若没个依靠,日子必然过得凄苦。陈明一心为丁玲着想,丁玲看在眼里,心底蓦然生起暖意,望向陈明的眼神不由温柔起来。丁玲半真半假地打趣,问陈明与自己在一起可好。
听到此言,陈明一惊。彼时,关于丁玲和陈明的谣言,已在暗地里流传。但二人皆胸怀坦荡,对于偶尔的风言风语,并未放在心上。
不知从何时起,丁玲对陈明已日久生情。陈明生性细致、体贴,与丁玲形成互补。渐渐地,丁玲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都对陈明产生了依赖。陈明对丁玲,也充满敬佩之情、爱慕之意。
如今,丁玲突然挑明,陈明难免心慌。相比感情经历丰富的丁玲,陈明无疑非常青涩,过往的感情经历一片空白。一直以来,陈明甚至不确定自己对丁玲的感情是姐弟之情,还是男女之爱。直到此刻,面对丁玲半是玩笑半是认真的诘问,两两相望间,陈明慌乱之余,发觉自己早已对丁玲动了情。
对于这份感情,年轻的陈明是矛盾的。二人无论是身份地位,还是年龄阅历,都相差悬殊。陈明想和丁玲相依相伴,照顾丁玲一生,却又无法置世俗的眼光和非议于不顾。同时,陈明也担心二人一旦确立关系,会对丁玲产生不好的影响。陈明思前想后,顾虑重重,虽有满腔温柔爱意,却与丁玲若即若离,保持着距离。
丁玲早已历经风雨,看惯世事人心,对陈明的想法和顾忌,了然于胸。丁玲并未为此感到忧虑,总觉得来日方长,自有时间慢慢改变一切。在这场感情里,丁玲笃定而自信。
人们习惯于将一切交给时间。到不了的地方,完不成的心愿,无力改变的现状,都会在时间的流逝中,得到结果。只是如此一来,我们也失去了生活的主动权,最终呈现出的答案和结果,未必是自己想要的。
彼时的丁玲,理解陈明的顾虑,她对陈明的态度并未因此改变。然而陈明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最终退缩了。
1939年秋,陈明去了烽火剧社。对于陈明的这个决定,丁玲内心痛苦不已,面上却表现得云淡风轻,照常工作和生活。
工作的间隙,丁玲像往常一样陪伴儿子女儿。一双儿女平安无忧,便是对丁玲最好的安慰。工作顺遂、儿女绕膝的时光里,丁玲常常感叹:夫复何求?
人应感恩、惜福,遇见陈明之前,丁玲觉得自己已不能再奢求。然而,与陈明相知相识后,丁玲又生出“非分之想”,唯愿与其结为连理,执手共白头。
-2-
相忘江湖
忘却一个人、一段感情,最好的方式,或许就是投入全新的生活。
陈明来到烽火剧社,因表现优异,很快成为剧社中的积极分子。爱情并非人生的全部,陈明忙于工作和生活,心中的相思之苦,逐渐得以缓解。
在烽火剧社,年轻且有才干的陈明,很快吸引了另一名团员席萍的注意。此时的陈明,对丁玲心怀无限眷恋。同时,陈明又偏执地觉得,自己与丁玲,注定有缘无分,今生今世,唯有相忘于江湖。
没过多久,陈明与席萍走到了一起。席萍出生于江苏,后随父母到上海,不幸的是,父母双双亡故,席萍七岁时便成了孤儿。在热心人的帮助下,席萍进入上海龙华孤儿院,顺利读完了小学,后又在北平香山慈幼院女生部读完了初中,进入北平幼稚师范学院,毕业后当了老师。在幼稚师范读书期间,席萍便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并加入了共青团,一番辗转后,来到了延安,于193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考入鲁迅艺术学院。进入鲁艺学习音乐,是席萍一直以来的梦想。
遇到陈明后,席萍几乎将全部身心都放在了陈明身上。陈明也非常喜欢这个相貌清秀、纯真活泼,又爱唱爱跳的姑娘。与丁玲在一起,陈明总是顾虑重重。和席萍相处,却无一丝压力。周围的人也非常看好陈明和席萍,经常拿两人打趣。
1940年秋,陈明与席萍相识一年。一年来,两人感情逐渐升温,加上领导同志的撮合,两人结了婚。陈明与席萍从此过上了安稳而幸福的新婚生活。
1939年,陈明离开,丁玲内心失落不已。虽然一年未见,丁玲的心却时时为陈明牵绊着。时隔不久,丁玲便辗转得知了陈明结婚的消息。一时之间,丁玲心如死灰,如坠万丈冰窟。如此情形,丁玲多年前曾感受过。彼时,胡也频刚刚牺牲,沈从文来丁玲家里报信。听到此消息,丁玲心如刀割,却无一滴眼泪。她悲恸至极,却只是沉默枯坐。
原来人在最绝望的时候,往往是没有眼泪的。丁玲勉强打起精神,像往常一样工作,却觉得整个世界都失去了光彩。回想起往昔的种种,丁玲内心痛悔不已。相比顾虑重重的陈明,丁玲襟怀坦荡,从不在意世俗的眼光。然而,这个在感情里自信而果敢的女子,终究还是与幸福擦肩而过。
若自己当初更勇敢一些,若陈明离去时,自己能诚意挽留,或许一切就不是今日的局面。丁玲伤怀之余,时常胡思乱想,心乱如麻,心中的苦闷一时无法排遣。与友人小聚时,丁玲向友人倾诉烦恼。听了丁玲的心曲,友人为丁玲打抱不平,决定去找陈明问个清楚。
陈明很快见到了丁玲的朋友。陈明原以为自己和丁玲之间早已结束,二人心中纵有深情,今生也只能如此。因此,丁玲的朋友的出现,是陈明始料未及的。陈明向丁玲的朋友坦承了自己的顾虑。陈明觉得丁玲阅历丰富,又是才华横溢的女作家,且比自己年长,两人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他觉得丁玲应配上更成熟优秀的男子。
对于这段感情,陈明感到十分惋惜。尤其是在结婚后,陈明发现自己仍旧情难忘。一面是新的婚姻家庭,一面是蚀骨相思。这一切,令陈明痛苦不堪。
又过了一些时日,陈明携新婚妻子来看望丁玲。再见陈明,丁玲既惊喜,又心痛。两两相望,二人神色间皆流露出欲说还休的情意。简单寒暄后,丁玲的目光落在席萍身上,她和陈明同样年轻,生得端庄秀丽,二人站在一处,是那么的般配。丁玲强颜欢笑,祝福眼前的新人。
然而,陈明却从丁玲的笑容里读出了苦涩。真心悦慕一人,便希望她开心。望着丁玲强颜欢笑的样子,陈明也十分痛苦,觉得自己的行为深深伤害了丁玲。三人坐下来,丁玲和陈明的神色皆不自然。丁玲眼里充满痛楚的哀愁,令陈明不忍直视,聪明的席萍,自是将二人间的一切尽收眼底。
对于丁玲和陈明之间的过往,席萍曾听陈明提起过。席萍对此并不介怀,原以为纵然二人用情再深,也已是陈年往事,今日一见,才知丁玲和陈明皆难舍旧情。
三人坐了片刻,陈明与席萍起身,与丁玲告别。丁玲望着陈明离去的背影,眼里流露出依依不舍的情意。陈明离去的脚步格外沉重,走了几步,一回头,发现丁玲仍站在原地,正痴痴地望着自己。陈明转回头,紧走几步,和妻子离开了。
熟悉的背影,慢慢在眼前消失,丁玲的内心一阵痛楚。有时候,人生便是如此无常,如此残酷。依依难舍的人,温暖的记忆,终究是抓不住。
送走了陈明,丁玲颓然坐在椅子上,如雕像一般,脑中一片空白,心头又似五味杂陈。多年来,丁玲辗转于各地,曾深入前线,用一支纤笔写下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亦曾身陷囹圄,与敌方巧妙周旋、斗智斗勇。内心的坚毅、果敢,丝毫不逊男儿。然而,此刻的丁玲,却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回首往事,丁玲曾与冯雪峰擦肩而过;而今,又与陈明渐行渐远。究竟是命运的无常,还是造化弄人?自己向往爱情,仍孑然一身。生命中出现的那些男人,犹如惊鸿一瞥,或已有家室,或阴阳两隔。这让丁玲伤怀不已。
古人云:“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今生今世,写作之余,得一心人,一蔬一饭,共立黄昏——至为简单的愿望,竟如此之难!
-3-
喜结连理
陈明自从拒绝了丁玲,内心就充满了对丁玲的愧悔。日复一日,平淡的婚姻生活,仿佛一座围城。陈明身在其中,唯有努力工作,慰藉自己的孤寂之心。而丁玲,也是心如死灰。自从与陈明一道去拜访了丁玲,席萍也满怀愁绪:陈明虽然娶了自己,心却在别处。三人同时陷入了痛苦之中……
但席萍已经怀孕,肚腹一日日隆起。即将到来的新生命,并未给陈明和席萍带来太多欢喜。对陈明而言,有了这个孩子,无疑又多了一重羁绊。席萍内心也格外纠结、矛盾,有心成全陈明和丁玲,又怜惜肚子里的孩子,不想孩子一出生,父亲便不在身边。
偶尔与朋友小聚,陈明常有意无意地打探丁玲的消息。友人常常向陈明提起丁玲的痛苦情状,自陈明结婚后,丁玲一直落落寡合。这一切,使陈明越发感觉自己深深伤害了丁玲,这让他悔不当初,如果当日自己勇敢一点,或许就不会酿成今日三人痛苦的局面。
陈明深思熟虑后,终于下定决心,要与席萍离婚。虽然这一决定对席萍不公平,但陈明左思右想,并无他法。陈明觉得,席萍还年轻,各方面条件都好,以后不难遇到更好的人。而丁玲年纪大了,且经历坎坷,爱人去世后,便孑然一身,没个知冷知热的人相伴。
一想到丁玲,陈明内心便充满怜惜。世间男子,大抵如此。对于深爱之人,总是怜惜有加;若是感情淡薄,便觉对方坚韧强大,无须自己守护。在陈明心里,丁玲虽性情豪爽,却极需要照顾和陪伴,一旦下定决心,陈明便恨不得肋下生出双翼,飞到丁玲身边。陈明只想和丁玲相惜相携,共度余生。
可席萍这时正在中央医院待产。陈明心知此时提出离婚,绝非最佳时机,但他按捺不住内心的相思之情。陈明觉得自己再也不能等下去了,早一日离婚,便早一日结束这种三人同时陷入痛苦的局面,自己也可早点回到丁玲身边。
席萍靠坐在医院的床上,抚着高高隆起的腹部,面上露出即将为人母的喜悦神色。陈明坐在床边的椅子上,慢慢剥一个橘子,剥了半天,也没有剥完。席萍见陈明心事重重,心里蓦地一沉,但并未开口询问,只等陈明开口。陈明踌躇良久,终于向席萍提出离婚的请求。
原以为受伤时,闭上双眼,便不用面对残忍的现实,便可阻挡流出的泪水。然而,泪水仍从眼里流出,无声地滑下去,滑下去……仿佛席萍的心,一径滑向无边的、黑暗的深渊。
晚年之际,陈明忆起这一段往事,心中不无后悔。表示自己当年太年轻,不应一时冲动,在席萍待产之际,提出离婚的要求。好在没有酿成不好的后果,席萍虽然痛心不已,但并未影响生产。
陈明担心席萍想不开或坚决不同意,还请来了医院的院长做席萍的思想工作。院长是陈明在马列学院时的同学。在院长的劝解下,席萍原本坚决的态度慢慢缓和了。
席萍一直深爱着陈明,加之为孩子着想,自是不愿离婚。然而,席萍发现陈明的态度比自己更坚决。强扭的瓜不甜,席萍最终决定放手。一切正如陈明所说的,坚持不离婚,便是三个人痛苦。席萍纠结了多日,理智终于战胜了情感。
席萍顺利生下一个儿子。初为人母的喜悦,掩盖了与丈夫分道扬镳的伤痛。席萍抱着孩子,心中充盈着满满的母爱。念及席萍尚且年轻,带着孩子不方便嫁人,陈明主动提出孩子可以交给自己抚养。席萍不假思索地拒绝了,她怎么舍得孩子?
陈明又回到了丁玲身边。两个相爱的人,历尽风风雨雨,终于走到了一起。丁玲只觉得一切犹如一场梦。四目相接之际,陈明眼里流转的爱意,令丁玲内心生出无限情意。在陈明眼里,丁玲性情豪爽,且才华横溢,是人群中最耀眼的存在,仿佛一束光,照进了自己的生命。
情到深处,走入婚姻,便是顺理成章之事。1942年。这是丁玲生命中非常幸福而甜蜜的一年。虽然时局动荡,世情坎坷,丁玲与陈明的感情终于修成正果。
这一年,丁玲三十八岁,陈明二十五岁,二人正式结婚。丁玲与陈明经商议后,决定一切从简,并未举办婚礼,也没有请客吃饭。二人一起漫步在延安的街头,丁玲脸上又有了“新妇腼腆的光辉”。而陈明一想到可以从此与丁玲长相伴,执手终老,脸上便难掩欢悦。
遇见陈明之前,丁玲从未想过,余生还能遇见爱情。遇见陈明之后,丁玲情深似海,虽然非常想与陈明相依相携,却也抱定了随缘的想法。历经情路坎坷,千回百折,丁玲早已明白,情之一字,重如千钧,亦充满无奈。经历丧夫之痛,又错过心头的白月光后,丁玲终于得到了命运的眷顾。延安街头,丁玲紧牵陈明的手,心中唯有二字:惜福。
-4-
创作巅峰
美好的感情,让人变得更好。
丁玲与陈明结婚后,二人感到无尽的幸福和温暖,将柴米油盐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陈明勤劳朴实,负担起大部分家务,照顾着丁玲的饮食和生活,并以此为乐事。
丁玲结束了多年的独身生活,有陈明相伴左右,她心里有种前所未有的踏实感,有陈明打理好一切,再也不会感到冷清。这一时期,丁玲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了创作中。在爱情的润泽下,丁玲文思如泉涌,写作比以往更专注,也更顺畅了。
令丁玲格外感动的是,陈明对自己的两个孩子很好,将蒋祖林、蒋祖慧视如己出,十分疼爱。
陈明的孩子一直由席萍抚养。陈明心中难免惦念,却不能时常相见,便将父爱转而倾注在了蒋祖林和将祖慧身上。丁玲和陈明因各自都有孩子,便决定不再生养,以免影响工作。
陈明不想再要孩子,也有另一层原因。儿子一出生,陈明便与席萍办了离婚手续,自觉对儿子未尽到父亲的责任。无法贴身照顾及陪伴儿子成长,这对陈明而言,未尝不是一种遗憾,也使陈明隐隐觉得,自己难以胜任父亲的角色。
祖慧与陈明的感情很深厚,对陈明也很依赖。祖林长高了一大截,已逐渐进入青春期,对很多人和事,有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对于母亲和陈明的结合,祖林虽未强烈反对,但对陈明仍有距离感,面上保持着平和、礼貌,却不肯叫叔叔。
对此,陈明并不介怀,总觉得孩子还小,以后长大了,明白自己对丁玲,对这个家的一片心,感情自然会深厚起来。
祖慧平时住保育院,丁玲闲暇时,会去保育院看女儿,有时陈明也随行。丁玲虽忙于工作,却十分关心女儿。1944年,祖慧得了猩红热,医生检查后,劝丁玲将孩子送大医院。陈明二话不说,连忙抱起祖慧,丁玲焦急地跟在后面。祖慧在医院住了几天,病情有所缓解,但仍需隔离。陈明又将祖慧抱回,安置在窑洞内。望着女儿虚弱的模样,丁玲十分心疼,每日与陈明换着花样给女儿补充营养。丁玲性情豪放,并不擅长照顾孩子,陈明却极细心周到。在陈明的照料下,祖慧很快康复了。丁玲越发觉得自己和孩子们已经离不开陈明。
冬天到了,空气变得格外冷冽。丁玲身在室内,双手冻得发僵,将手搓热了,才能拿起笔。陈明看在眼里,心中十分疼惜,常常替丁玲暖手。然而,这并非长久之计。筹措一番后,陈明竟无师自通地学会了搭火炉。忙活了两三日,火炉便搭好了。
丁玲见了火炉,又是惊异,又是欢喜。火炉还没烧起来,丁玲心里已先有了暖意。
有了火炉,丁玲终于可以安心写作。陈明捡来一些枯枝朽木,将火炉烧旺,室内顿时温暖如春。丁玲伏案创作时,只觉全身被烤得暖融融的,再不会因寒冷而分心,写作也更顺畅了。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丁玲写出了代表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为创作这部长篇小说,丁玲曾高度自律,每日于桌前苦思。日复一日,宛如衔泥筑巢的春燕般,慢慢推进这项浩大的工程。
丁玲创作时,陈明偶尔帮丁玲泡一杯茶,或往火炉中加一些柴,让炉火燃得更旺一些。二人结为夫妻后,在丁玲创作时,陈明总是轻手轻脚,从不上前打扰。若是屋内打扫一新,炉火旺盛,暂时没有家务,陈明便会出门闲逛,或与朋友小聚,刻意营造一个安静的空间,使丁玲可以潜心创作。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问世和成功,是爱情的力量,也是丁玲平生积淀这二者共同创造的奇迹。丁玲的人生,从不坦顺,年岁尚轻时,便经历了太多生离死别;而后辗转各地,并深入前线,每日耳闻目睹,皆是民生疾苦和动荡的时局。丁玲将数年来的所思所想诉诸笔端,便有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主要以农民和农村斗争为主题,描绘了农村反封建的伟大斗争。创作《莎菲女士的日记》时,丁玲涉世未深,无论笔力,还是阅历,都略显青涩、稚嫩。而今,历经前线生活的磨砺、延安进步思想的熏陶,丁玲的见识、笔力已臻完善。
自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丁玲便谨遵毛主席的教诲,深入生活,深入农村,与农民群众交流,写下了大量反映农村生活和边区先进人物的作品。1945年,丁玲离开延安,来到晋察冀,主编《长城》杂志,后又多次参加华北农村土改。一系列经历,为丁玲书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1948年,丁玲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誊抄一遍,寄给了西柏坡村的胡乔木。一月后,胡乔木与萧三等人传阅完小说,认定“这是一本最早的最好的表现了中国农村阶级斗争的书”。胡乔木对此非常重视,立即向毛主席汇报了此事。毛主席看过丁玲的小说,十分赞赏。再次获得毛主席的肯定,丁玲和陈明都非常高兴。丁玲认认真真对原稿进行了修改,同年九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便印了出来。
小说一经出版,引起极大反响。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大受称赞,被看作丁玲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后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又一举摘得斯大林文学奖,使丁玲的名气达到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