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作家丁玲:和两男子同居,后狱中生子,又嫁小13岁已婚男
发布时间:2025-05-18 21:51 浏览量:2
1928年,24岁女作家丁玲爱上了土里土气的日文老师冯雪峰,但又舍不得丈夫胡也频。于是,她拉着两个男人的手叠在心头,一脸深情地说:“你们俩,我都要。”
过了一会,丁玲看着两个男人脸上迟疑的表情慢慢转为默许,开朗地笑了起来,觉得自己实在太幸福了。
1924年夏天,20岁的丁玲从上海大学来到北平,在社交场合中结识了19岁的青年编辑胡也频。
胡也频是清瘦的南方青年,带着一副与好友瞿秋白一样的眼镜,清冷的气质也非常相近,所以丁玲一见他,就产生了莫名的好感。
与此同时,胡也频对才华横溢,个性十足的丁玲也产生浓烈的爱慕之情,并且一发不可收,总是想方设法地缠着她。
丁玲
当时,丁玲因为多次落榜,想起了自己夭折的弟弟和自己艰难的命运,整日以泪洗面,精神十分萎靡。
胡也频看着这样的她,并没有嫌弃,反而心脏也跟着隐隐作痛,他想让她开心起来,但又不知道怎么做,于是就去问自己的好友沈从文。
沈从文拍拍他,说:“既然她弟弟死了,你现在就去做她弟弟。”
胡也频一听,觉得很有道理,说不定自己能以弟弟的身份彻底打开丁玲的心扉。于是,第二天,他就拿着一个装满黄玫瑰的纸盒,往里面塞了字条:“你一个新的弟弟所献。”
丁玲和胡也频
丁玲收到花,只是嗅了嗅,又放了回去,淡淡地道了声谢谢。胡也频强撑着笑,他其实一直都知道,丁玲并不爱他,只是自己不愿意放弃罢了。
很快,丁玲离开北平,返回湖南老家。胡也频一时间乱了阵脚,他觉得自己好像已经离不开这个女子了,无论如何,都要将自己的爱意表达出来。
说干就干,胡也频回去就找编辑部的同事借了20块钱,带着一朵玫瑰花,坐上了前往湖南的火车。
当他敲开丁玲家的院门,整个人蓬头垢面的,唯独手中的玫瑰花还开得艳丽。
按理说,这几朵玫瑰打动不了丁玲这样才情满溢的女子,但当她对上胡也频那双纯情的眼睛,想到他为了自己跋山涉水而来,还说愿意当自己的弟弟,心里就暖暖的。
1925年秋,胡也频和丁玲结婚,他终于娶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女子。
婚后,两人的搬到了山上去住,每天就是吃饭、睡觉、读书、游玩,过着简单纯真的生活。
丁玲有时候会和胡也频开玩笑:“你如果有了其他爱人,你就走,我有了其他爱人,我也走。”胡也频听后总是神色紧张,拼命地摇头:“这辈子我只爱你一个,我哪儿也不去,你也不准走。”
让丁玲没想到的是,那个先变心的人是她自己。
初见冯雪峰时,只见他衣服皱巴巴的,四方脸,胡茬粗硬,所以丁玲说他是一个又丑又土的乡下人。
冯雪峰
但当冯雪峰谈起文学、时事,观念总是那么前卫有魄力,让丁玲听得如痴如醉,一下子就觉得眼前这个看起来笨拙的男人非常有魅力,并渐渐对他产生了不一般的感情。
而冯雪峰对丁玲其实也是一见钟情,第一次见面就被她的率真吸引,想着完了,什么都完了,名誉啊,地位啊,都完了。但是顾忌丁玲已经结婚,他并没有再进一步。
但丁玲可不管这么多,爱了就是爱了,藏不住。唯一让她感到难办的是,胡也频对她很好,她也放不下。
最后,丁玲的眼珠子一转,拉着胡也频和冯雪峰的手按在自己的心窝,兴冲冲地说:“我们三个人一起生活,一起写作,该是多好啊!”
让她没想到的是,两个男人竟然都答应了。
可没过多久,胡也频最先受不了这样的生活,一气之下离开了,但在好友沈从文的鼓励下,又开始给丁玲写情书,想要再争一争。
丁玲看到信后,心里又开始泛起涟漪,答应和胡也频复合。而这次离开的就换成了冯雪峰,他放弃了这段感情,回到老家后,第二年,就结了婚。
只可惜,1931年,28岁的胡也频因革命被枪杀,丁玲成了孤零零的一个人。
胡也频牺牲后,丁玲接受采访时,需要一个翻译,于是她就遇到了另一个男人——冯达。
冯达对她很贴心,所以两人很快就熟识了,并同居在了一起。结果两人被捕,在监狱里,丁玲生下了和冯达的女儿。
但没想到的是,冯达竟然接受了国民党的拉拢。丁玲身为共产党员,觉得自己受到了莫大的背叛,一个人带着女儿逃了出去。
1937年,33岁的丁玲抵达了延安工作,她的下属是一个青涩帅气的小男孩陈明,比她小了13岁。
起初,丁玲只是把他当作自己的得力助手,可时间一长,她就被这个长得好看,做事还认真的少年吸引了。不仅会时刻关注他,还把自己的津贴拿出来给这个男孩买衣服鞋子。
丁玲似乎也不在意什么年龄差,只知道爱了就要说出来,经常在吃饭时,坐在陈明对面,含情脉脉地盯着他,也不在意他人的窃窃私语。
陈明被盯得不好意思了,羞涩地笑笑,轻声说:“主任,你看着我干什么,快吃饭吧,待会儿就凉了。”
“我就喜欢看你吃饭。”丁玲撑着下巴,一脸赏心悦目的样子。
陈明潜意识里知道了丁玲对他的想法,非常抗拒,他梦想中的女朋友绝对不会是一个比自己大这么多的女人。
所以,他在情急之下,就和一个叫席萍的女演员结了婚。只是没想到,婚后,并没有那么愉快,他的心里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丁玲的模样。
陈明觉得自己好像陷进去了,在妻子即将生产时选择了离婚。多年之后,陈明忆起这段往事,内疚地说:
“当时我的确没有办法解除三个人的痛苦,而与丁玲结合只是把痛苦都给了席萍,这对她是不公平的。对席萍,我始终怀有负疚的心情。”
1942年,38岁的丁玲与25岁的陈明在他人的嘲讽声中结为了夫妻。他们没有举行婚礼,也没有请客吃饭,只是牵着手在延安的街头快乐地散步,望着对方灿然一笑就是一辈子。
陈明著与丁玲回忆录
后来,丁玲遭受极“左”路线的残酷迫害,“文革”中又被关进监狱5年,陈明依旧陪在她身边,不离不弃。
丁玲获释后被安排到山西农村,她和丈夫陈明还将补发的工资捐献出1万元,用于农村生产建设。
1986年,82岁的丁玲躺在陈明的怀里撒手人寰,就此结束了自己颠沛流离的一生。
丁玲一生经历四段感情,她对爱情的定义从不拘泥于世俗框架,敢爱敢恨,直率坦诚。
她爱得热烈,去并不沉溺。当得知爱人冯达和自己的革命信仰相违背时,她在爱情和信仰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老年丁玲
丁玲的爱情,或许不够完美,但在历史的长河中诠释了女性对独立与真爱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