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氛埃斗脱三千界,潇洒疑通十九泉”五首夏日追凉诗词!

发布时间:2025-07-16 06:41  浏览量:1

第一首,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前往山寺避暑的经历。它从壮丽的山景写起,逐渐深入,将身体的凉爽与精神的解脱完美结合,最终落脚于一次安然惬意的睡眠,写出了避世的终极享受。

宋 · 喻良能

长松夹道摇苍烟,十里绝如灵隐前。

不见素鹅青嶂里,空馀碧水白云边。

氛埃斗脱三千界,潇洒疑通十九泉。

五月人间正炎热,清凉一觉北窗眠。

夏日的炎热,是每个人都深有体会的烦恼。诗人喻良能选择了一个绝佳的去处——鹅湖寺。诗歌的开篇,就为我们铺开了一条通往清凉仙境的路。想象一下,一条长长的山路,两旁是高大挺拔的松树,在微风中摇曳着身姿,带起一片青苍色的雾气。这雾气不是尘世的烟火,而是山林间独有的、湿润而清新的空气。诗人赞叹道,这十里山路的美景,简直可以和著名的灵隐寺相媲美。一个“绝”字,写尽了此地风景的卓然不群,也立刻将读者从燥热的现实中抽离,带入一个清幽的境界。

接着,诗人开始观察鹅湖寺周边的景致。他提到了一个有趣的典故,“素鹅”。据说鹅湖寺的名字,就来源于山中曾有白鹅出现。但此刻,诗人并没有在青翠的山峦中看到传说中的白鹅。这让他略感失落吗?并不。他说“不见素鹅”,紧接着的是“空馀碧水白云边”。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写法。传说中的仙鹅虽然不见踪影,但这片空灵的景象——清澈的湖水倒映着天边的白云——本身就充满了禅意。一个“空”字,既是写景,也是写心。它暗示了此地的宁静,也为下文诗人内心的净化埋下了伏笔。碧水白云,色彩干净清爽,光是想象,就足以驱散暑气。

如果说前四句写的是身体感受到的凉爽,那么接下来的颈联,则将这种凉爽提升到了精神层面。诗人感觉自己身上的所有烦恼、尘俗的污秽(氛埃),都一下子被彻底洗刷干净了。他感觉自己仿佛脱离了充满纷扰的“三千世界”,进入了一个纯净无尘的领域。这种感觉是如此的超凡脱俗,如此的潇洒自在,让他甚至怀疑此地是否连接着传说中的“十九泉”。“十九泉”是道家传说中神仙居住的洞天福地。在这里,诗人借用这个意象,表达的是一种极致的清凉与超脱。这种凉意,已经不再是皮肤的感受,而是灵魂的洗礼。他从一个避暑的游客,变成了一个即将羽化登仙的“准神仙”。

全诗的情感在最后一句达到了顶点,也回归到了最朴素的真实。诗人用一句大白话点明了主旨:“五月人间正炎热,清凉一觉北窗眠。”五月的凡俗世界,正是酷暑难当的时候。而我呢?我在这里,享受着清风,在朝北的窗下,安安稳稳地睡了一个好觉。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它将前面所有宏大的想象、缥缈的仙境,都落脚到了一个最简单、最实在的幸福之上——睡觉。这种由极度炎热和极度清凉形成的强烈对比,让这次睡眠的幸福感被放大了无数倍。“北窗眠”又是一个典故,意指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诗人在这里,不仅享受了身体的凉爽,更获得了一种心灵的安宁与自由。这首诗,从写景到写心,从仙境回到人间,层层递进,却又浑然天成,堪称一首避暑诗的绝唱。

第二首,这是一首在落寞旅途中寻得慰藉的小诗。诗人陆游用极其简练的笔墨,捕捉了一个雨后月夜的完美瞬间。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它将个人的孤独与自然的恩赐融为一体,读来令人心生怜爱与感动

南宋 · 陆游

雨过荒池藻荇(xìng)香,

月明如水浸胡床。

天公作意怜羁客,乞与今年一夏凉。

陆游的这首绝句,胜在真诚与质朴。它像一幅用淡墨勾勒出的水墨画,寥寥几笔,意境全出。诗的开头,便将我们带入一个特定的环境中。“雨过荒池藻荇香”,一场夏雨刚刚停歇,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植物的芬芳。诗人特意点出,这是一个“荒池”。“荒”字用得极妙,它不仅交代了池塘的疏于打理,更暗示了诗人此刻所处的环境有些偏僻、冷清,甚至带有一丝寂寥。然而,正是这份荒芜,才让雨后水草的香气显得愈发清晰、纯粹。这是一种来自大自然的、未经雕琢的馈赠。嗅觉上的清新感,是这首诗送给读者的第一份凉意。

第二句转向视觉。“月明如水浸胡床”。夜色降临,月亮升起来了。今晚的月色是如此皎洁明亮,清辉洒满大地,仿佛清澈的流水一般,将诗人躺卧的胡床(一种可折叠的轻便坐具,类似马扎或躺椅)都浸润其中。这个比喻堪称神来之笔。“月华如水”,本是常见的说法,但陆游在这里用了一个“浸”字,就让意象变得动态和可感。我们仿佛能感觉到那清冷的月光,像水一样包裹着诗人的身体,带走了白日的最后一丝暑气。光是凉的,这是一种奇妙的通感。此时此刻,诗人躺在胡床上,闻着水草的清香,沐浴着如水的月光,身体的疲惫和内心的燥热,想必都已烟消云散。

如果诗歌只写到这里,那它不过是一首不错的写景小诗。但陆游之所以是陆游,就在于他总能将个人遭际与眼前景物紧密地联系起来。第三句,诗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天公作意怜羁客”。“天公”,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天爷。诗人说,老天爷似乎是特意安排了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来怜悯和安慰我这个孤独的旅人啊!“作意”,是“特意、有意为之”的意思。“羁客”,点明了诗人的身份——一个漂泊在外、有家难回的人。一个常年奔波、壮志未酬的爱国诗人,在这样一个偏僻的荒池边,意外地收获了一个如此完美的纳凉之夜。他内心的感动和惊喜,是难以言表的。他觉得,这不是偶然,这是上天对他这个失意之人的特别眷顾。

这份感激之情,在最后一句化作了一个卑微而真诚的愿望。“乞与今年一夏凉”。“乞”是“乞求”的意思。诗人向老天爷祈求,请把这样的凉爽,赐予我一整个夏天吧!这个愿望听起来很简单,但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无奈和辛酸。对于一个内心充满苦闷的“羁客”来说,一个凉爽的夜晚,已经是一种奢侈的幸福。他不敢奢求更多,只希望这份简单的安宁能够延长一些。这句诗,以一种近乎天真的口吻,道尽了漂泊者的无助和对片刻安宁的渴望。整首诗由景生情,由情入理,将一个孤独旅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那份于寂寥中生出的温暖和感恩,足以打动千年之后的每一位读者。

第三首,这是一首格调极为雅致的夏夜诗。它描绘了一位文人雅士在自家小院中纳凉的精致生活场景。全诗从触觉、视觉、嗅觉、味觉等多个角度,营造出一种全方位的清凉与惬意,最后以一个浪漫的想象收尾,余韵悠长。

元末明初 · 瞿佑

竹床藤簟晚凉天,卧看星河小院偏。

云影恰如衣暂薄,月华那得扇长圆。

清泉冷浸冰盘果,嘉树香笼宝鼎烟。

想是高楼风更爽,玉人闲按十三弦。

这首七言律诗的开篇,就直接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无比舒适的场景。“竹床藤簟晚凉天”,夏日的傍晚,暑气渐消,凉意袭来。诗人悠闲地躺在一张竹子做的床上,身下铺着光滑清凉的藤席。触觉上的凉爽,是最直接的享受。这是一个私密的“小院”,诗人侧卧着,抬头便能看见天上的银河。一个“偏”字,既说明了小院的位置,也暗示了诗人悠闲自在、无人打扰的惬意状态。开篇两句,就如同一幅风俗画的起手式,勾勒出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夏夜纳凉图。

颔联是全诗最精妙、最富于巧思的地方。“云影恰如衣暂薄,月华那得扇长圆”。这两句对仗工整,比喻新奇。诗人观察到,天空中偶尔有云朵飘过,遮蔽了月光,投下的阴影掠过身体,带来一丝短暂的凉意,就好像临时披上了一件薄薄的衣衫。这个感觉稍纵即逝,却又无比真实。下句则转向月亮,明亮的月光虽然能带来清辉,却怎么能像一把扇子那样,永远保持圆满,时刻为人送来清风呢?这种奇特的联想,不仅写出了夏夜景色的微妙变化,更体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充满了生活情趣。

如果说颔联是精神上的享受,那么颈联则回归到了物质上的富足。“清泉冷浸冰盘果,嘉树香笼宝鼎烟”。诗人身边摆着一盘水果,这盘水果正用清冽的泉水浸泡着,以保持冰凉的口感。单是一个“冷浸”,就足以让人感到一阵寒意,仿佛能尝到那水果的清甜爽口。与此同时,院中的好树(嘉树)散发着自然的清香,这香气与一旁宝鼎中燃起的熏香,交织在一起,笼罩着整个小院。味觉的冰爽,嗅觉的芬芳,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奢华的感官盛宴。

诗歌的结尾,诗人没有停留在对自身享受的描绘中,而是将思绪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想是高楼风更爽,玉人闲按十三弦”。他躺在小院里,心里却在想:那高高的楼阁之上,风应该会更凉爽吧。那里一定有一位美丽的女子(玉人),正悠闲地弹奏着十三弦的古筝。这是一个极富浪漫色彩的想象。诗人的思绪从自己的小院,飞向了一个更理想化、更具美感的场景。这个想象中的“玉人”,可能是他爱慕的对象,也可能只是一个美的符号。这一笔,让整首诗的意境豁然开朗,格调也瞬间拔高。它不再局限于一个人的纳凉,而是拓展出了一层审美的、甚至是带有一丝向往和爱慕的情感。全诗从现实的惬意,到想象的唯美,收束得优雅而飘逸,让人回味无穷。

第四首,这是一首充满禅趣的哲理小诗。诗人来到山中寺庙避暑,通过观察一位小和尚的安然睡眠,感悟到了真正清凉的源泉并非来自外部环境,而是源于内心的空明与宁静。诗歌意境开阔,语言质朴,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

明 · 权好文

四顾山光接水光,云居逃暑好追凉。

小僧多梦圆于月,尘想空空卧一床。

诗歌的开篇,气象不凡。“四顾山光接水光”,诗人站在高处,环顾四周,只见远处的山色与水光连成一片,在阳光下闪耀。这是一个极为开阔的视野,瞬间就将人从城市的喧嚣与拥挤中解放出来。山水相接的壮丽景色,本身就带有一种荡涤心灵的力量。接着,诗人点明了此行的目的:“云居逃暑好追凉”。“云居”,是建在云雾缭绕之处的寺庙的雅称。来这里,就是为了躲避夏日的炎热,寻找一份清凉。这两句,写景与叙事结合,清晰地交代了背景,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清净氛围。

然而,这首诗的精华,并不在于对山水景色的描绘,而在于后两句的感悟。诗人将目光从宏大的自然风光,转向了寺庙中一个具体的人——一位小和尚。“小僧多梦圆于月”,这一句充满了诗意和童趣。诗人看到一个小和尚正在熟睡,他猜测,这个小和尚的梦,一定比天上的月亮还要圆满吧!这是一个非常可爱的比喻。“圆”,在这里有多重含义。它可以指梦境的甜美、完整,没有噩梦的侵扰;也可以指小和尚内心的平和、圆融,没有杂念。一个“多”字,似乎在说,他夜夜都能拥有这样美好的梦。这与我们凡俗之人辗转反侧、夜多惊梦的状态,形成了鲜明对比。

为什么小和尚能有如此圆满的梦境呢?最后一句给出了答案:“尘想空空卧一床”。“尘想”,指的是人世间的种种欲望、烦恼和思虑。这位小和尚之所以能睡得如此安稳,是因为他的心中“空空如也”,没有这些“尘想”的羁绊。他躺在一张简朴的床上,拥有的却是整个世界的安宁。诗人通过对小和尚的观察,深刻地领悟到:真正的“追凉”,不仅仅是身体上躲避高温,更是精神上放下杂念。心中的火焰熄灭了,外界的炎热便也算不了什么。这是一种由外在的“凉”向内在的“静”的升华。

第五首,这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地域风情的词。它热情洋溢地赞美了云南昆明夏日的独特风光与习俗。全词节奏明快,色彩鲜明,通过对美食、美景的生动描绘,将昆明塑造成一个没有酷暑的“清凉国”,表达了词人身处异乡却乐在其中的惬意心情。

明 · 杨慎

五月滇南烟景别。

清凉国里无烦热。

双鹤桥边人卖雪。

冰碗啜(chuò)。

调梅点蜜和琼屑。

十里湖光晴泛蝶。

江鱼海菜鸾刀切。

船尾浪花风卷叶。

凉意惬(qiè)。

游仙梦绕蓬莱阙。

这首词的上半阕,开门见山,直接点题。“五月滇南烟景别”,农历五月,本是中原地区最炎热的时候,但云南的风景却与众不同。一个“别”字,总领全篇,充满了自豪感。哪里不同呢?“清凉国里无烦热”。作者毫不吝啬地给昆明戴上了一顶桂冠——“清凉国”。这里没有烦人的暑热,仿佛一个天然的避暑胜地。这是何等令人向往!

为了证明这不是虚言,作者立刻描绘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生活场景。“双鹤桥边人卖雪”。在昆明著名的双鹤桥边,竟然有人在公开售卖“雪”!这里的“雪”,当然不是天上下的大雪,而是指用冰块刨制而成的冰品,类似今天的刨冰。这个画面极具冲击力,当别处的人们正被烈日炙烤时,昆明人已经能像买卖寻常商品一样交易“雪”了。接下来,作者细致地描绘了品尝这碗“雪”的过程:“冰碗啜(chuò)。调梅点蜜和琼屑。”人们捧着冰碗大口地吸食(啜),碗里的刨冰还用酸梅、蜂蜜和糖屑(美称为“琼屑”,即玉一样的碎末)来调味。酸酸甜甜,冰冰凉凉,光是读着这几个字,就仿佛有一股凉意从舌尖蔓延到全身。这几句,将昆明夏日的清凉,从一个抽象的概念,变成了具体可感的味觉享受。

下半阕,词人的笔触从街头转向了广阔的滇池。“十里湖光晴泛蝶”,滇池湖面辽阔,波光粼粼。晴空之下,竟然有成群的蝴蝶在湖上飞舞。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景象,既有阳光的明媚,又有蝴蝶的轻盈,完全没有夏日的沉闷。接着,画面转向了当地的美食。“江鱼海菜鸾刀切”。“海”在古代也指大的湖泊,这里指滇池里的鱼和水生蔬菜,用精美的刀具(鸾刀)细细切好,准备烹饪。这句词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现了当地物产的丰饶和饮食的精致。

最后,词人将视线聚焦于游湖的体验上。“船尾浪花风卷叶。凉意惬(qiè)。”小船行驶在湖中,船尾激起白色的浪花,清风吹来,仿佛卷起了片片树叶。这动态的描写,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湖上的风是何等凉爽。在这样的环境中,词人感到无比的满足和惬意(惬)。这种极致的享受,让他产生了幻觉:“游仙梦绕蓬莱阙”。他觉得自己就像是做了一个神仙梦,梦中神游到了传说中的仙境——蓬莱仙岛。对于一个被流放的罪臣来说,能将贬谪之地视作人间仙境,这不仅是对昆明风物的最高赞美,更是其内心强大与豁达的最好证明。全词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读来让人精神为之一振,也对那“清凉国”心生无限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