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常见97个诗词典故+文学意象

发布时间:2025-05-11 06:02  浏览量:12

古诗词中,经常会看到作品用一些典故,用典的好处很多,可以很好的提升作品质感,也反映了诗人的才华,对作品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今天给大家讲一些常见的文学典故,方便大家以后理解诗词。

1 投笔从戎

投笔,也称投笔从戎,汉朝班超在抄写文书时感到劳苦不堪,于是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 长城

檀道济是一员大将,他能力出众,权利也很大,导致功高震主,被其他群臣猜忌,就连皇帝都感受到威胁,因此后来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愤怒的说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长城:指镇守国家边疆的将军或将领。

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 楼兰

楼兰国王贪财,在西汉和匈奴之间一直摇摆,对西汉背信弃义,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因此傅介子跟大将军霍光商讨之后,傅介子出使楼兰,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后来“楼兰”指边境的敌人,或表明建功立业之志。

如: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李白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4 鹧鸪

柳岸,折柳,在古代,人们送别时常常有折柳的习俗,因为“柳”与“留”谐音,寓意着挽留和不舍。

用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或是表达历史盛衰、沧桑巨变的感慨。

辛弃疾《菩萨蛮》中的“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便是运用“鹧鸪”意象来表达深沉愁绪的典型例句。

5 桑榆

《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数端,谓之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

后比喻垂老之年,苍老暮年时光。

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6 杜康

古代的杜康(也叫少康)发明制作了箕帚和高粱酒,可以说是酒行业的鼻祖,因此,“杜康”后来便被用作酒的代称,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

后来借指酒。

曹操在《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7 折腰

陶渊明曾经在当县令时,一个月俸禄五斗米,但是他要为县里的权贵做事,为那些乡里的小人们低头,弯腰作辑,这就违背了陶渊明的志向。因此他弃官封印,归隐田园。

“折腰”意为弯腰曲背,后来比喻人面对权贵的点头哈腰,卑躬屈膝,趋炎附势之意思,而诗人们常常反用其意。

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8 鸿雁传书

西汉苏武牧羊时期,苏武被匈奴人流放北海,他就用大雁南北迁徙的生活习惯,在大雁脚上绑着帛书,传到西汉,西汉得知苏武活着,凭借书信,迫使匈奴放了苏武,回归西汉。

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或者音讯。

李清照:“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如晏殊:“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9 尺素

古时候,一户人家的父子收到远方客人送来的一对鲤鱼,当主人让儿子烹煮鲤鱼时,竟然在鱼腹发现一封尺素写成的书信。尺素,古时候的丝绸,布匹。

“尺素”代称书信。

如古乐府:“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如秦观“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10 青鸟

应为《山海经》)中记载,西王母出行之时,会先遣一只青鸾前往报信。

“青鸾”(亦作“青鸟”)在后世的文学意象里,被用来借指传递书信、消息的人或使者。

如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1 五柳

陶渊明于《五柳先生传》中自述,其宅院旁边生长着五棵柳树,于是便以此为号。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五柳”成为了隐居者的代称。抒发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如白居易在《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其十五》:门前五柳树,中藏几酒瓮。

12 东篱

出自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3长亭

在古代的驿站交通体系中,大约每隔十里会设置一个长亭,每隔五里则设一个短亭,这些亭子主要是供行人在旅途中休息以及亲友间送别之用。

送别之地的代名词。

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4 红豆

有一个传说,是一位女子等待丈夫归来,丈夫却死在边疆,她伤心至死,哭死在树下,后来化为一颗颗红豆。

常被用来象征爱情或相思之情。

事例:王维在《相思》中写道“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15 南浦

屈原在《楚辞·河伯》中写道“送美人兮南浦”,这里的“南浦”指的是南面的水滨之地。

用来指代送别之地。

白居易的《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16 阳关

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写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中的“阳关”是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关隘。

后来,“阳关”不仅指代这个具体的地点,还常被用来象征送别时所唱的歌曲。

17 柳岸,折柳

柳岸,折柳,在古代,人们送别时常常有折柳的习俗,因为“柳”与“留”谐音,寓意着挽留和不舍。

折柳:汉代京城习俗,凡送远客,都要送到长安东面的霸桥,并折柳枝相赠。后指送别。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后来指送别之地的象征。

柳永在《雨霖铃》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

18 风骚

原指《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

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

如《沁园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19 鸿鹄

秦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陈涉年轻时就怀有如同鸿鹄般高远的志向,后来在大泽乡揭竿而起,领导了农民起义。有句名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鸿鹄”便常被用来比喻那些拥有远大抱负和志向的人。

如吴潜《八声甘州》:“矫首看鸿鹄,远举高飞。”

20 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望帝。相传望帝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他后来禅位退隐,但不幸国家灭亡,自己也身死。死后他的魂魄化为了鸟,每到暮春时节就苦啼不止,甚至啼出血来。

用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者表达思归的心情。

辛弃疾《定风波》中的“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

21 春秋

“春秋”一词典出《诗经·鲁颂》,原指一年中的春、秋两季,是农作物生长和收获的重要时节。另外《春秋》就是一部重要的编年体史书。

比喻年龄、岁月,借指古代史、历史。

鲁迅的《自嘲》: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22 梨园

唐玄宗酷爱音乐舞蹈,他下令将梨园改建为教习歌舞的地方,用来选拔乐师和舞女,培养了很多舞蹈表演人才。

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则被称为“梨园弟子”。

23 抱柱

古代有一位书生叫尾生,他和一名女子心生爱慕,于是约好在一座桥上相会。可是那天下起了大雨,那名女子没有来,尾生一直等待,结果河水暴涨,很快淹没了桥面,然而尾生没有离去,依旧在桥上等待,最后尾生抱住桥柱,被淹死在水里。

后以喻坚守信约。

李白《长干行》:“常存抱住信,岂上望夫台。”

24 请缨

汉武帝派遣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归顺,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表示主动出击,接收任务。

后以喻杀敌报国。

25 钓鳌

描述了古渤海东面有五座大山随海波漂流的奇异景象。为了固定这些山,上帝命令十五只大鳌用头顶住。然而,友伯国的一位巨人却以非凡之力,几步跨至五山所在,一钓之下竟钓走了六只鳌,导致其中两座山沉入海底。

比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

26 还珠

源自古代合浦地区珍珠的故事。合浦以产珍珠闻名,但当地官员贪婪无度,导致珍珠自动移至别处。直到东汉时期,孟尝担任太守,他革除贪污流弊,使得珍珠重新回到合浦。

喻官吏为政清廉。

27 青眼

相传三国魏的名士阮籍,对所讨厌的人,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露出眼白,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

指对人喜爱或器重。

28 红叶

据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后珍藏起来。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中的宫女,正巧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代称传情之物。

29 神器

指帝位、政权。《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己。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30 祝融

出处:传说中楚国君主的祖先,为高辛氏帝喾的火正,后世祀为火神。

祝融代表火神,火灾因此被称为祝融之灾,象征着火的威力和破坏力。

31 折桂

典出《晋书》中诜的回答。“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象征意义:比喻科举及第,象征着学业有成和仕途顺利。

32 月老

出处:源自《续幽怪录·定婚店》,讲述唐朝韦固遇月下老人翻检婚姻簿子的故事。

月老成为媒人的代称,象征着婚姻的牵线人和命运的安排者。

33 秋水

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

如《西厢记》中的“望穿他盈盈秋水”。

34 连理枝、比翼鸟

连理枝源自韩凭夫妇的传说,比翼鸟为传说中的一种鸟。

两者均用作思爱夫妻的比喻,象征着爱情的忠贞和不离不弃。

35 陶朱

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他帮助勾践灭吴后,到陶地经商致富。

后世以“陶朱”或“陶朱公”称富商,象征着财富和商业智慧。

36 射天狼

射天狼:天狼,星名。古人以为主侵掠。

后以“射天狼”比喻打击入侵的异族。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7 梦蝶 化蝶

也称“化蝶”。战国时庄子有一次做梦,自己变成了蝴蝶。后比喻做梦、梦幻。后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唐李商隐《无题》:“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宋陆游《闲游》之三:“困卧幽窗身化蝶,醉题素壁字栖鸦。”

38 金乌

传说太阳里有三足乌。后以“金乌”作为太阳的代称。

唐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39 青梅竹马

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象征意义: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象征着纯真的友谊和爱情。

40 问鼎

出处:《左传·宣公三年》记载楚子问鼎的故事。

象征意义:比喻图谋帝王权位,象征着对权力的渴望和追求。

41 逐鹿

出处:《汉书·蒯通传》记载“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象征意义:原指争夺天下,后也泛指竞争或争夺某种利益,但逐鹿本身强调的是竞争与争夺。

42 画眉

出处与故事:源自西汉张敞为其妻画眉的恩爱故事。

象征意义:后来,“画眉”被用来形容夫妻相爱、情深意重。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便通过画眉这一细节,展现了新婚夫妇的恩爱和羞涩。

43 汗青

出处与制作过程:古时字写在竹简上,制作过程中需先用火烧竹简使其干燥,这一过程称为“杀青”;因烘时竹简出水如汗,故又称“汗青”。

象征意义:后来,“汗青”成为了书稿、史书的代称,象征着历史的记载和传承。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便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忠诚和坚守。

44 斑马

源自春秋时期晋、鲁、郑三国联军伐齐的故事。齐军在夜间撤走时,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地里的马叫声,推测出齐军已经连夜撤走。这里的“班马”指的是离群之马

后来,“班马”在送别诗中常被用来抒发惜别之情。

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便通过班马的嘶鸣声,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哀愁与不舍。

45 辞第

汉朝时期,北方匈奴贵族经常骚扰边境。汉武帝为了表彰大将霍去病的功绩,提出要为他修建府第。然而,霍去病却辞谢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辞第”后来被用来比喻为国忘家、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精神。

如杜甫《奉和严中臣西城晚眺十韵》中的“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

46 三尺

在古代,剑的长度约为三尺,因此“三尺”常被用作剑的代称。同时,由于古代的法律常常被刻在三尺长的竹筒或木板上,所以“三尺”也常被用作法律的代称,即“三尺法”。

“三尺”作为剑的代称时,象征着武力与权威;而作为法律的代称时,则象征着公正与严明。

如《汉书·高帝纪下》中的“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便表达了刘邦以武力夺取天下的豪情壮志;而《汉书·杜周传》中的“三尺安出哉?”则是对法律来源的质疑与探讨。

47 宫阙

“宫阙”原指宫殿的楼门,后成为朝廷的代称。

在古代文学中,“宫阙”常常与朝廷、权力、富贵等概念相联系。

48 寒食

出处与传说:寒食节是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的节日,源于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被烧死的故事。晋文公为纪念他,禁止举火,只吃冷食。

文化内涵:寒食节不仅是一个纪念节日,还蕴含着对忠诚、高洁品质的赞美和追求。韩翃的《寒食》便描绘了寒食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节日的感慨。

49 见背

背,离开。谓父母去世。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父母去世,是对父母离世的一种委婉说法。

50 东山高卧

出处:源自东晋谢安辞官隐居东山的故事。

象征意义:后来,“东山高卧”被用来指隐居生活,表达了一种远离尘嚣、追求宁静和自由的人生态度。如李白的诗句便体现了这种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51 烂柯人

源自古代神话传说,晋人王质上山砍柴时,偶遇小孩下棋唱歌,便坐下聆听。小孩给他枣核含在嘴里,他便不觉饥饿。待小孩催他回去时,他发现斧头柄已全烂,回家后方知原来的人都不在了。

“烂柯”后来被用来比喻离家年久,世事变迁。它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到乡翻似烂柯人”。

52 高山流水

相传春秋时期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每当伯牙弹到描写高山、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便能感受到其意境。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不再弹琴。

“高山流水”后来常被用来借指知音或乐曲的高妙。

辛弃疾《谒金门》:“流水高山弦断绝,怒蛙声自咽。”

53 螟蛉

出自《诗·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古人误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实则蜾赢捕螟蛉为食。

“螟蛉”后来被用作养子的代称。

54 白衣苍狗

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白衣苍狗”象征着世事的变幻无常和人生的起伏跌宕。

如刘克庄《沁园春·和吴尚书叔永》中“笑是非浮论,白衣苍狗,文章定价,秋月华星。”

55 吴钩

泛指宝刀、利剑,出自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中关于吴钩铸造的传说。

“吴钩”象征着宝刀利剑和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56 莼羹鲈脍

指家乡风味,典出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或《晋书·张翰传》。张翰因思家乡美食而辞官归乡。

“莼羹鲈脍”后来被用来借指思乡之情。

57 抱璞

典出《韩非子·和氏》,比喻坚持美德或怀才不遇。和氏璧的故事中,卞和因坚持献玉而遭受磨难,最终得到认可。

“抱璞”象征着坚守美德和怀才不遇的境遇。

58 庄周梦蝶

出自《庄子·齐物论》,庄子梦见自己变成蝴蝶,醒来后不知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

“庄周梦蝶”后来被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如陆游《冬夜》中的相关诗句,便表达了这一意象。

59 斑竹(湘妃竹)

出处:源自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的传说,她们在舜死后在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形成了斑纹。

象征意义:斑竹成为了哀伤、思念和忠贞的象征,常被用于表达深切的哀思和不变的情感。

60 登高

出处与习俗: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这一习俗历史悠久,寓意着祈福、避邪和庆祝丰收。

文学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登高”常被用来表达思乡之情、壮志未酬或人生感慨。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便通过登高这一习俗,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61 咏絮

原指女子咏雪,后泛指女子工于吟咏,具有非凡才华。如“咏絮才”便是对女子才华的高度评价。

62 南冠

指囚犯,源于楚人钟仪囚于晋仍戴南冠的故事。典故出自《左传·成公九年》一楚人钟仪囚于晋,仍然戴南冠.弹奏南国音乐,范文子称赞这是君子之行:

后文人以此指代自己怀有节操的囚徒生活,展现了文人在困境中坚守气节的精神风貌。

63 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联姻,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64 彭祖

传说中长寿的人物,旧时以“寿如彭祖”祝人长寿。

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65 谢家

唐宋诗词不达意处常用“谢家”之典,这些典故所指意义上主要有二:

(1)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问子侄: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这是说,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故用其事指有风度的人。辛弃疾《泌园春·叠嶂西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2)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66 鸡肋

源于《三国志》中曹操对鸡肋的评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一典故常用于形容事物或行为的乏味无趣。

67 婵娟

象征意义: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或月亮。

婵娟的形象代表了古代对女子美貌和月亮皎洁的赞美。

68 献芹

《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

象征意义: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

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69 执牛耳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

后来常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左传·哀公十七年》:“诸候盟,谁执牛耳?”黄宗羲《姜山启彭山诗稿序》:“太仓之执牛耳,海内无不受其牢笼。”

70 作壁上观

壁,营垒、壁垒。观,观望。在壁垒上观望。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语出《史记·项羽本纪》

常用于形容旁观者的态度。

71 虞美人

相传此花系西楚霸王项羽爱妾虞姬自刎坟下碧血所化,故有闻虞兮歌而起舞之说。

虞美人的形象常与英雄美人、爱情悲剧相联系,寄托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怀念和哀思。

72 红豆

《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本草》称其为“相思子”。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

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73 豆蔻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象征意义: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74 击楫中流

源于东晋大将祖逖中流击楫的故事。也作“中流击楫”,楫,船桨。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即东晋大将祖逖率部渡江,当船行到江中时,他敲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决不生还。

象征意义:借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的精神。

文天祥《贺赵侍郎月山启》:“慨然有神州陆沉之叹,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宋人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又称“中流誓”,如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75 精卫填海

古代神话中炎帝女儿化身为精卫鸟填海的故事,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或不畏艰难、努力奋斗的精神。

精卫的形象代表了古代对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精神的崇尚。

76 采薇

采薇这一典故源自《史记·伯夷列传》。该典故讲述了武王平定殷乱后,天下归周,但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不义之举,因此他们耻于食周粟,选择隐居于首阳山,以采薇为食。

“采薇”后来被用来借指隐居生活。

77 哀鸿

“哀鸿”一语出自《诗·小雅·鸿雁》。原诗描述了使臣行走四方,见到流民如鸿雁般飞集于野,他们因劳苦而哀鸣不绝。使臣的到来让他们仿佛看到了希望,纷纷倾诉自己的苦难。

“哀鸿”后来被用来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它形象地描绘了百姓在战乱、灾荒等困境下的悲惨

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78 昆山玉

出处:语出李斯《谏逐客书》,其中列举了秦国所拥有的各种珍宝,包括昆山之玉。

象征意义:后来,“昆山玉”被用来比喻优秀人才,强调其珍贵和难得。这一比喻体现了对人才的珍视和渴望。

79 鸡口牛后

战国策·韩策》:“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当家作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80 泰斗

“泰山北斗”的简称。典出《新唐书·韩愈传》,比喻杰出的可为榜样的人物。

81 人杰

典出《史记·高祖本纪》,喻指才智突出的人物。

82 仁人

典出《论语·卫灵公》,喻指有博爱思想、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83 传人

典出《荀子·非相》,原指道德学问能传于后世的人。今指能得到祖先或师长精神或技艺的人。

84 玉成

玉成:典出《西辞》(西晋张载),比喻为人成全好事。

85 口碑

口碑:典出《五灯会元》,比喻众人的口头称颂。

86 壁还

璧还:敬词,典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指恭敬地退还别人的赠品,或指毫无损伤地归还借用别人的物品。

87 等身

典出《宋史·贾黄中传》,敬辞,比喻著作多,堆起来等于该人的身高。

88 方家

典出《庄子·秋水篇》,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项技术的专家。

89 西席

典出《称谓录》,代指老师。

90 心许

典出《史记·吴太伯世家》,心中暗自答应的意思。

91 三味

典出《邯郸书目》,比喻深含的意思(多褒义)。

92 洗耳

典出《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汉蔡邕),原指厌听世事,今比喻聆听、恭听。

典出《苦热行》(南朝宋鲍照诗),比喻说此喻彼,别有用心。

典出《尧山堂外纪》(明蒋一葵撰),比喻书画或文章不像样子。

95 岁寒三友

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这称。

96 怀桔(橘)

出处:源自陆绩怀橘孝亲的故事。

象征意义:指孝顺双亲,是孝道的象征。

97 孔方兄

出处:因旧时铜钱有方形孔而得名。

象征意义:含诙谐兼含鄙视意地称钱,反映了古代对金钱的复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