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休学后乱花钱的孩子,父母都有这个心理在作祟
发布时间:2025-07-10 01:37 浏览量:1
最近,遇到一位家有休学孩子的妈妈,她内心充满担忧:孩子没有上学,却似乎“很会花钱”。
她严格控制着孩子的零花钱,生怕孩子“充值乱花”。
她的话语里满是疲惫和困惑:
“孩子现在还没学会赚钱,就懂得花钱,为什么心里就不能有个计划呢?我们那时都知道父母赚钱不容易啊……”
这位妈妈的焦虑,我们感同身受。
看着孩子在家,对未来似乎迷茫,花钱又显得“大手大脚”,那种想要保护孩子、避免他们“走弯路”、同时忧心他们“不懂事”的复杂心情,是许多身处同样困境的家长共同的挣扎。
我们本能地希望通过限制零花钱,让孩子“明白”生活的艰辛,学会“计划”。
实际上这个“计划”是家长的,不是孩子的。
要求一个几乎无法自主支配金钱的孩子去“计划”开销,就像是问一个没有米的人为什么不能做饭一样。
或许,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内心那份深藏的、关于“匮乏”的感受,在不经意间影响了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尤其是在这个孩子格外需要理解和支持的特殊时期。
匮乏心理来源于长期的战争和贫穷,很多人都经历过战争年代,都穷怕了,这种匮乏心理对我们父辈的影响主要就是囤积心理和节俭无度。
比如存塑料袋、纸箱子、包装盒,吃剩下的饭菜舍不得倒掉。
某知名博主在她的微博上写道:我妈和我爸什么东西都舍不得扔,前几天我趁他们旅游,来了个大扫除,光作废的发票就清理出来两个垃圾袋,我妈回来后,感觉天都要塌了:发票!你把发票扔了!完了!万一有用呢!!!1994 年购买冰箱的发票,2000 年购买空调的发票,冰箱空调都更换几轮了,发票还“万一有用呢”?
买了保鲜期很短的水果,一箱里面有烂的,我的想法是把烂的扔了吃好的。我妈觉得怎么能这么浪费呢?当然是先吃烂的!于是在吃的过程中,原先好的又烂了,就这样,全家吃了一箱烂水果。
我曾因我妈的“不浪费”,吃出过肠胃炎,我很认真地给我妈算过一笔账:在医院花的钱与人受的罪和节省一碗剩菜之间,到底哪个更划算?
我妈表示:你没吃过苦,想当年我……还有就是不舍得花钱,有一个观念是“钱是用来存的,不是用来花的,要以备不时之需”。
第一,压抑自己的内心需求,表现出来的是懂事,实际上是低价值感、不配得感。
有的父母会以孩子从来不提出要求为荣,夸耀自己的孩子不爱慕虚荣,懂事。
很多这样的女孩子,男人给自己买了一件小礼物,就受宠若惊,觉得自己无以为报。
嫁人之后,她们辛苦工作赚的钱都给家里,自己舍不得花,没有主体感而又怨气重重。
男孩则经常表现出过于脆弱、敏感的自尊心。比如聚会一定要请客或者至少 AA 制,如果别人付费了,会觉得是对方看不起自己。关系上遭遇一点挫折,都会联想到是对方瞧不起自己,无法就事论事、理性看待事情。
这是低自尊的表现,这样的低自尊会导致人际交往上的重重障碍,追求女孩子对他们来说更是难以完成的任务。
第二,内心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和无力感,贪小便宜,不敢探索与创新,不敢追求更大的财富。
觉得钱是要存起来的,不敢用。不敢放下手头鸡肋一样的利益,所以错过了很多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
第三,贪婪、囤积,终身都在填补内心的匮乏感。
即使有了财富也不能享受。“身穷穷一时,心穷穷三代”,心穷之人一旦拥有权力便容易穷奢极欲,很多贪官都回忆说出身穷苦是他们“思想走偏”的原因之一。
要给孩子传递:你的需求很美好,你值得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孩子未来自然会物质丰盛而且不执着于奢靡。
无条件满足并不是不顾自己的现实经济状态无节制地满足,也不是只有金钱才能满足,而是在能满足的时候尽量满足,这样孩子就会觉得“我有需求是正常的”。
因为人的需求是正常的,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更加有了努力和奋斗的动力,而且这样的动力是正向和积极的,而不是不择手段地囤积财富。
所以,不要教育孩子挣钱多么辛苦,而是分享给他努力工作和挣钱的快乐;不要总是唠叨孩子乱花钱,要告诉孩子你配得上最好的东西;
不要抱怨养家多辛苦,而是讲述你为这个家庭奋斗的自豪和满足。
我们已经远离了贫穷和匮乏,不要让心还在贫穷和匮乏的时代停留,并传递给孩子。
为了孩子未来精神和物质上的丰盛,请放下我们对待生活的沉重和匮乏感,将希望与丰盛传递给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