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抄书的第106天:《诗经·郑风·狡童》

发布时间:2025-10-15 03:04  浏览量:1

[思考]●《郑风·狡童》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表现男女相恋之情的诗歌,写一个姑娘爱上一个小伙子,她直率而大胆地向他表达了爱慕和追求;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表现夫妻或情人之间发生情感风波的诗作;还有人认为这是一首女子失恋的诗歌。

[思考]●全诗二章,每章四句,通过循序渐进的结构方式以及直接呼告的修辞手法,刻画了一位深情的女子形象。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那个滑头小伙子,为何不和我说话?都是因你的缘故,使我饭也吃不下。

■那个滑头小伙子,为何不与我共餐?都是因你的缘故,使我觉也睡不安。

[思考]●《郑风·狡童》这首诗,汉代经生以之为刺诗,《毛诗序》谓:“《狡童》,刺忽也。不能与贤人图事,权臣擅命也。权臣擅命,祭仲专也。”《郑笺》云:“权臣擅命,祭仲专也。”谓郑昭公忽不能与贤人共图国事,致使祭仲擅权,危害国家,故诗人作此刺之。后人多从其说。朱熹《朱子语类》谓“当是男女相怨之诗”。近现代学者多认为这是一首热烈的情歌或女子失恋的诗歌。

[思考]●斯达尔夫人曾说:爱情在男性生命中或许只是一段插曲,而对女性却常常意味着全部。确实,许多女性在恋爱中最艰巨的任务,便是反复确认对方爱情的坚定与永恒。因此,她们的心灵常处于不安之中——对方一个微妙的表情变化,足以掀起内心的波澜;一次冷淡的举动,更可能带来长久的痛苦与难眠。《郑风·狡童》中的女子正是如此,或许只因一次争执或误会,情人的两个疏远举动,就令她寝食难安,发出痛切呼唤。

[思考]●这首诗通过两章递进的结构,清晰展现了感情疏离的过程。从“不与我言”到“不与我食”,并非并列,而是逐步升级:起初是共处时的沉默,继而发展为分居而不共食。爱情的小舟在风浪中摇摇欲坠,女子的痛苦也随之加深——由三餐不宁到彻夜难眠,终至发出直白的呼告。

侵权 删

[思考]●诗中女子的语言直率而深情,塑造出一个初尝情变却仍一往情深的形象。“狡童”之“狡”,或可解为“佼”,意为俊美强壮,暗含骂中带爱、怨中藏恋的复杂情感。而后两句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二人称的直接呼唤:“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更将这份缠绵难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思考]●《郑风·狡童》语言直白而情感深切,本不应被曲解。正如钱锺书所言,读诗当“《诗》作诗读”,关注文本自身,而非牵强附会。这首诗如此,一切古诗亦然——唯有直面文字,才能触及那跨越千年的相通情感。

侵权 删

[思考]1. 诗意升华版

●侧重文学美感,通过比喻和对称句式营造诗意氛围,强调爱的永恒与相处的智慧:

●爱,是幸福与惦念的甜蜜,也夹杂着嗔怒与不安的苦涩。时光流转,万物更迭,但自先秦至今,爱的内核始终如一,隽永如初。

●真正的智者,从不会让心爱之人陷入《狡童》中那般“食难下咽,夜不能寐”的境地。他们懂得在风雨来临时,适时张开包容的臂弯。毕竟,谁的生命里不曾有阴雨?谁能保证心空永远万里无云?

●爱情,正是这样一场悲喜交织的旅程。出现矛盾时,唯愿双方能静心沟通,因为没有心结,是真诚与理解所不能化解的。

●以直接有力的金句点明核心观点:

●爱,内涵永恒,形式常变。其间的甜蜜、牵挂、争吵与痛苦,自古皆然。

●聪明的爱人,不忍让对方承受《狡童》中的煎熬。他深知,天空必有阴雨,爱情必有波折。唯有用忍让去庇护,用沟通去化解,才能共同渡过难关,因为爱中本无解不开的心结。

侵权 删

●采用第一人称的内心独白,直接抒发细腻情感,极具共情力与感染力:

●爱是什么?是甜蜜,是牵挂,是生气,也是患得患失的恐惧。时代在变,但爱的滋味,从两千多年前的《狡童》至今,未曾改变。

●我深知,一个真正爱我的人,不会忍心让我在猜测与等待中辗转难眠。他会在争吵后,率先张开双臂——因为我们都知道,没有永远晴朗的天空。爱情啊,就是这般喜忧参半。但只要我们还愿意坐下来,好好说说话,就没有真正过不去的坎。

[比心][比心]注释:

⑴郑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二十一篇。狡童:美貌少年。狡,同“姣”,美好。一说为狡猾,如口语说“滑头”之类,是戏谑之语。

⑵彼:那。

⑶维:为,因为。

⑷不能餐:饭吃不香,吃不下。

⑸食:一起吃饭。

⑹不能息:不能安稳入睡。息,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