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河诡案

发布时间:2025-09-28 20:00  浏览量:1

清乾隆年间,江南常州府宜兴县有条胭脂河,河畔有个张家村,村里有个叫张青的年轻瓦匠,手艺是村里数一数二的。

这年春天,村里富户李老爷要翻修祖宅,特意从城里请来了一位名叫柳如烟的画师,为宅院绘制壁画。

柳如烟二十出头,眉清目秀,举手投足间透着不同寻常的气质。她不像寻常女子般羞怯,反而能与工匠们谈笑风生,画技更是精湛绝伦,飞禽走兽在她笔下栩栩如生。

张青头一回见到这般才貌双全的女子,不禁心生爱慕。每日完工后,他常借故留在院中,看柳如烟作画。两人渐渐熟络,从工笔画法聊到民间趣闻,甚是投缘。

这日黄昏,柳如烟正绘制一幅《牡丹富贵图》,忽闻村中传来凄厉的哭喊声。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河边聚集了不少村民,指指点点。张青与柳如烟放下活计,快步走向河边。

河面上漂浮着一具女尸,身着红衣,面容已被河水泡得肿胀难辨。几个妇人认出这是村里赵家的媳妇小翠,三日前与丈夫口角后失踪。

“又是一个!”人群中传来低语,“这已是今年第三个投河自尽的新媳妇了。”

张青皱眉低声道:“奇怪,小翠我认得,性格开朗,不像是会为小事轻生的人。”

柳如烟凝视着尸体,目光锐利:“张大哥,你发现没有,这女子手上还紧紧攥着东西。”

经她提醒,张青这才注意到死者右手紧握成拳,指缝间露出一角红色布料。不多时,县衙的仵作赶到,费力掰开死者手掌,里面竟是一块绣着奇异符号的胭脂色绢帕。

“邪门了,前两个死者手里也有这样的绢帕!”围观的老者惊呼。

柳如烟悄悄拉了拉张青的衣袖,低语:“这符号我好似在哪见过...”

当夜,张青翻来覆去难以入眠,索性起身前往工地取落下的工具。月色朦胧中,他瞥见壁画前立着一个人影。走近一看,竟是柳如烟举着灯笼,仔细端详她白天所画的牡丹。

“柳姑娘,这么晚还不休息?”张青诧异道。

柳如烟转身,面色凝重:“张大哥,你来得正好。我回想起今日那绢帕上的符号,与我师父多年前提及的一个秘密组织有关。”

“秘密组织?”张青一头雾水。

柳如烟环顾四周,压低声音:“我本是苏州人,师从名画师文征明后人。师父生前曾言,江南一带存在一个叫‘胭脂会’的秘密组织,专助受欺压的女子。她们以胭脂色绢帕为信物,上面的符号是一种只有会员才懂的暗语。”

张青震惊不已:“你的意思是,这些死者并非自杀,而是...被人所害?”

“或是另有隐情。”柳如烟目光深邃,“我需亲眼查看前两起案件的证物。张大哥,你在村中人缘好,能否帮我打听些消息?”

接下来的日子,张青借修缮房屋之名,走访了前两个溺亡女子的家属。

他了解到,这三位女子生前都曾与李家有过纠纷:第一个女子的娘家与李家争过田地;第二个女子的兄弟曾因卖货与李家铺子有过争执;小翠则更直接,她曾在李家做过短工,因工钱问题与管家吵过架。

与此同时,柳如烟通过她在城中的关系,查到了更多关于“胭脂会”的信息。

这个神秘组织由一群受过教育的女子组成,她们暗中互助,有时甚至会采取极端手段帮助成员摆脱无法忍受的婚姻或压迫。

“但胭脂会从不伤及无辜,”柳如烟肯定地说,“若这些女子是会员,她们的死必有蹊跷。”

三日后,又一惊人消息传来:赵家女婿在整理小翠遗物时,发现了一本藏在妆匣夹层中的小册子,上面写满了奇怪的符号。赵家以为是邪物,赶紧交给了里正。

柳如烟得知后,设法看到了这本小册子。她告诉张青:“这是胭脂会的密码本,上面记录了小翠的遭遇。她写道,自己发现了李老爷一桩不可告人的秘密,因此遭到威胁。”

“李老爷?”张青难以置信,“他可是村里有名的大善人,修桥铺路,施粥赠药...”

“表象之下,往往藏着不为人知的真相。”柳如烟沉吟道,“小翠还写道,李家祖宅中藏有证据。”

两人决定夜探李家祖宅。当夜乌云蔽月,张青凭借对建筑的熟悉,带着柳如烟悄悄潜入正在修缮的宅院。

在柳如烟的建议下,他们重点查看了李家祠堂的地板和李老爷书房的书架后的墙壁。

“等等,”柳如烟突然在书房墙边停下,轻轻敲击墙面,“这声音空洞,后面有夹层。”

张青运用瓦匠技巧,巧妙移开几块砖石,果然发现墙内藏着一个铁盒。

打开后,里面是几本账册和往来信件。

借着微弱的灯笼光,两人翻阅内容,不禁骇然:李老爷表面经营正当生意,暗地里却参与人口贩卖,将穷苦人家的女儿卖往他乡为娼。

三位死者都因偶然发现这一秘密而遭灭口。

“必须立即报官!”张青愤慨道。

“且慢,”柳如烟摇头,“县衙必有李老爷的眼线。我有一计...”

三日后,李家祖宅修缮完工,李老爷大摆宴席庆贺。席间,柳如烟呈上最后一面壁画——一幅《因果报应图》,图中描绘的恶人受惩场景,竟与李老爷的罪行隐隐呼应。

李老爷面色微变,但仍强作镇定。

宴席进行到一半,忽闻门外喧哗,常州知府竟亲自带兵而至。原来柳如烟早已通过特殊渠道将证据直达知府手中。

官兵从李家地窖中解救出数名被囚女子,并搜出更多罪证。

李老爷与一众同党当场被捕。

事后,张青才知柳如烟并非普通画师,而是知府特派的密探,专为调查江南一带女子连续溺亡案件而来。

案件水落石出,柳如烟也需返回苏州。临别前,她与张青站在胭脂河畔。

“柳姑娘,胭脂会...真的存在吗?”张青终于问出心中疑惑。

柳如烟微微一笑,从袖中取出一方胭脂色绢帕:“受苦的女子需要希望,无论这希望是来自秘密组织,还是来自公正的法律。重要的是,世上总有人愿为弱者发声。”

她将绢帕放入河中,看着它随波远去:“真相如这河水,终将冲刷一切污浊。”

张青站在河边,望着柳如烟远去的身影,心中恍然:这世间表象与真相,往往如同河水与河床,表面平静,底下却暗流涌动。而正义,就像河上的船,终将载着真相渡过时间的河流。

多年后,张青成了常州府有名的匠人,他主持修缮的宅院总会在不显眼处刻上一枚胭脂色符号——对他而言,这已成为一种信念的象征:无论黑暗多么深邃,总有人执着灯盏,照亮隐藏的真相。

后记

“胭脂河诡案”虽为虚构,却融合了江南地区的风土人情与文化背景。故事中的胭脂河确有其河,位于江苏宜兴,因河底红泥如水染胭脂而得名。

明清时期,宜兴商业繁荣,但也存在人口贩卖等社会问题。

故事试图通过悬疑手法,展现传统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处境以及正义追求者的勇气。

胭脂会虽为虚构组织,但历史上确实存在各种形式的女性互助团体。

故事想传达的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真相的探索、对正义的坚持、对弱者的关怀,始终是人性中最耀眼的光芒。

每个老故事的新编,都是与当代价值观的对话。我们回望传统,不是为了重复过去,而是为了照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