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紫禁之巅》与香港武侠动作片的分崩离析
发布时间:2025-09-26 00:20 浏览量:1
香港武侠动作片的春天,到1994年就结束了。
1994年的票房榜中,前十名没有一部武侠动作片上榜。倒是有一部《醉拳2》位居第二名,票收4104.6万,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但这是典型的成龙电影,与徐克自1990年掀起的武侠动作片无关,而是传统民国动作片的延续。
1994年到2000年间,6年间几乎再也没有武侠动作片上榜过了。说“几乎”,是因为不绝对,在1997年有一部《黄飞鸿之西域雄狮》上榜过位列当年榜单第三名,票收30268万。这是永盛出品,洪金宝执导,李连杰、关之琳、熊欣欣主演的电影。徐克担任了监制,那只是向华强向他购买了版权,顺便让他监制一下。
也因为有版权,算是徐克版《黄飞鸿》系列中的正版,也是李连杰自第三部离开后的再次回归。前文也说过,《西域雄狮》的故事其实在第一部《凌云壮志》最初的故事设定,原计划是故事里的“沙河帮”将十三姨当猪仔买到美国,然后黄飞鸿前往搭救。后来因为加写了一个闫振东,而且严的故事越扩越多,反而变成了终极boss,于是原定的美国部分就没有再用。徐克又计划将这部分放到续集里去,结果第一部大爆,观众更想看的是紧随其后的故事,干脆放弃了“沙河帮”的线索,另外写了一个,这就是表现更好的《男儿当自强》。再然后,就继续搁置了。
到了《西域雄狮》的时候,原本也不知道该讲什么故事。这不是刚好将李连杰请了回来,他又正在闯荡好莱坞,于是就将最初放弃的半个创意拿了出来,也不用“沙河帮”了,让黄飞鸿主动去。还玩了一把失忆的桥段,跟隔壁成龙的《我是谁》隔空打起了擂台赛。这是因为徐克只提供了黄飞鸿去美国的想法,具体故事他也没有。刚好洪金宝与成龙这对师兄弟在一起聊天时,成龙提出了一个“失忆”的想法,玩一把西部片,洪金宝听后大喜,直接用到了《西域雄狮》,真的拍摄了一个黄飞鸿的”西部片“。而成龙自己动手慢,《我是谁》比《西域雄狮》晚上映一年,结果被观众骂抄袭《西域雄狮》,把成龙气的不行。
不过,《西域雄狮》因为掌控的是洪金宝,尽管是原班人马,但呈现出来的特质与前面的几部完全不一样,过于商业化,过于娱乐化。于是也就只能成为个例,因为原班人员重聚的噱头够大,加上题材够火,够情怀,收获不错的票房也就在情理之中。
拍完之后,李连杰重返好莱坞。《西域雄狮》就成为了票房孤例,对香港武侠动作片没有起到任何带动作用。
但是,你要说香港武侠动作片彻底玩完了吧?也不是。因为还有人在拍,悄然间接续了香火。
这个人就是王胖子王晶。
早在1993年,他就捡漏李连杰拍摄了《黄飞鸿之铁鸡斗蜈蚣》,用一个欢乐逗趣的故事,将这部黄飞鸿外传拍得将正宗地道的赵文卓版黄飞鸿按在地上摩擦。
那之后,李连杰的《倚天屠龙记》两部曲、《洪熙官》都是王晶导演的。
因为那时候王晶与“永盛”多有合作,李连杰也与“永盛”多有合作,向家的势力还是蛮强的。
也因为“永盛”,王晶还与“永盛”签约演员周星驰多有合作。
于是,王晶与周星驰合作拍摄过《赌侠》《整蛊专家》《逃学威龙》《破坏之王》《百变星君》等片。武侠风潮起来之后,王晶敏锐地将武侠动作元素揉入周氏喜剧之中,于是又合作拍摄了《鹿鼎记》《九品芝麻官》《大内密探零零发》等作品。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多产导演,王晶还与刘德华合作过《五亿探长雷洛传》《赌城大亨》《至尊三十六计之偷天换日》。两人建立了不错的合作关系。
至于另外一位靓仔郑伊健,更是王晶一手捧红的。
于是,到了1999年,王晶捣鼓了一部武侠片《决战紫禁之巅》,在2000年春节档上映,终于在香港电影票房榜上,自《西域雄狮》之后,再次看到武侠片的影踪。位列第五位,票收2133.2万元。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王晶与《决战紫禁之巅》与香港武侠动作片的故事。
时间,需要从1996年说起。
香港电影,自1994年就开始崩盘了,进入1995年后就一片萧条。
香港的电影人自然不甘失败,于是开始纷纷抱团自救,共度寒冬。
1996年,王晶、刘伟强、文隽三人走到了一起,合伙儿成立了“最佳拍档”(英文名BOB,即“Best of Best”)的电影公司。
这三人看起来很像“新艺城”成立之初的麦嘉、石天、黄百鸣。
王晶就像麦嘉,有很强的统合能力。刘伟强则有很强的执行力。文隽则有很强的编剧创意能力,类似黄百鸣。只是石天有很强的表演能力,王晶三人不太具备,但是这个时候香港最不缺的就是人,而且时代进入了偶像时代,香港影视行业最不缺的就是各种帅哥,他们想用谁就用谁,压根不缺演员。最火的周星驰、李连杰都能用得飞起。
万万没想到的是,“最佳拍档”居然在香港电影的凋落期,扛起了武侠动作片的大旗。尽管,这个旗帜有些另类。
王晶、刘伟强、文隽三人成立“最佳拍档”,思路非常清晰,绝非草台班子,他们决定以主攻年轻人市场为策略,将目标观众界定为青少年(以25岁为限)。因为是新公司,预算有限,干脆挑选新上位艺人作主力演员,比如郑伊健、陈小春、舒淇、葛民辉等。至于拍摄题材,则选择已经拥有国民辨识度的IP进行改编,不搞费力不讨好的纯原创,徒增市场风险。借力IP改编,也可以减少宣传成本,降低预算。
用新人降低片酬,改编IP降低宣传费用,这个策略一定,王晶他们选择的作品是改编牛佬自1992年出版的漫画《古惑仔》,推出了《古惑仔之人在江湖》,将黑帮片与动作片糅为一体,以青春+热血为卖点,选择帅哥郑伊健为主打。王晶出品,文隽任制片人兼编剧,刘伟强任导演,与他们成立公司时的设想一模一样。
就这样,“古惑仔”系列以香港动作片的一个另类子领域被延续了下来,香火没有断,武行的人还能有饭吃。
结果,兵出奇招,很有些当初“新艺城”推出《最佳拍档》的感觉,《古惑仔之人在江湖》立时大卖,给低迷的港片票房市场,打上了一针强心剂。
王晶大喜,身为快刀手的他,一年之内连出3部,还全部冲上票房榜前十名,创造了一个不小的奇迹。
有关“古惑仔”系列,大公已经在本站“香港黑帮片系列”,这里不多说。
总之,在1996-1997年间,多部“古惑仔”电影轮番上映,结果就是1993年抢拍“黄飞鸿”题材一模一样,历史得到重演,不作不死。等到1997年这股风就吹不下去了。香港电影再次陷入低潮。
“最佳拍档”必须思变求变。
王晶的恪守“最佳拍档”的公司宗旨,继续挖掘IP资源,于是又瞄准了自1988年开始连载的漫画《风云》,这是由马荣成、丹青共同创作的玄幻武侠类漫画。
1998年,“最佳拍档”推出《风云雄霸天下》,延续王晶监制,刘伟强执导,文隽编剧的创作格局。演员继续选择“最佳拍档”的签约演员郑伊健,以及尚未在电影领域冒出头来的郭富城,两大帅哥联合主演。
结果,“最佳拍档”再次胜出,一举拿下当年票房榜冠军,票收4153.2万元,大获全胜,击败了“双周一成”。成龙的《我是谁》位列第二位,票收3885.2万。周星驰的《行运一条龙》位列第三,票收2772.6万。
1998年的票房榜上,前十名里与王晶出品的电影占了五个位置,成为那个阶段香港最具创作力的热门电影人。
“最佳拍档”自1996年起也大热了五年时间。
《风云雄霸天下》一般不被列为武侠电影的范畴,而是漫改作品。就像周星驰拍的《鹿鼎记》《武状元苏乞儿》《唐伯虎点秋香》,大家也只是将他们看成是喜剧片,而不是武侠片。尽管它都有强烈的武侠动作片元素。
1999年,“最佳拍档”如法炮制,又推出了漫改作品《中华英雄》,再次冲进票房榜第三名,票收2336.8万。看似成绩不错,但是与《风云雄霸天下》的票房相比,差了接近2000万,这对于“最佳拍档”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因为《风云雄霸天下》的大获全胜,让王晶、刘伟强、文隽三人,以为找到了新的“票房财富密码”。那就是“特效武侠”的拍摄,既有漫画的群众基础,又有武侠的情怀,还有郑伊健这样的票房宝藏,那还不得加紧干啊。
于是,《中华英雄》这部“特效武侠”的预算并不低,不再是“最佳拍档”创立时的低预算作品了。特效是很耗钱的。
结果,尽管观众很喜爱,票房榜位置也不错。
但是,时代变了。即便1999年票房榜第一的《喜剧之王》,票房也不过只有2984.8万,没有冲破3000万,比上一年的《风云雄霸天下》差了不少。
90年代末,是香港电影最灰暗最死寂的时期,“最佳拍档”生错了年代,尽管三巨头拥有三头六臂,创意不断,连续推出佳作,另类延续了武侠动作片的香火,但无奈他们改变不了市场,也拯救不了市场,只能沦为香港电影的牺牲品。
《中华英雄》的失利,让王晶他们再次思变,没有坐以待毙,而且将目光转向了内地,转向了合拍片市场。尝试与“中影集团”合作,入局内地电影市场,希望以此突破发展困局。
终于,一部正宗的武侠作品正式上线,那就是《决战紫禁之巅》,这也是这次“尝试”的结果。改编自古龙武侠小说《陆小凤之决战前后》,导演刘伟强,编剧王晶、文隽。
对《决战前后》这部作品,王晶、文隽并非是第一次涉猎。
早在1996年的《大内密探零零发》里,王晶、周星驰就对西门吹雪、叶孤城“皇城PK”的故事进行了改编。但如果,因为是喜剧片,王晶的改编是恶搞,文隽也出演了一版“颜值最低的陆小凤”。
由于立项之时,就决定《决战紫禁之巅》要在2000年春节档上映,所以这部作品也没有按照70年代的楚原那样,通过风格化的布景、肃杀的氛围,烘托古龙武侠小说的意境。而是延续了部分《大内密探零零发》的风格,偏喜剧化,做成贺岁片。
主演阵容,男主角选择了在《赌圣3》中接班周星驰,打算走喜剧路线的张家辉来饰演陆小凤。
另外两大主演,则选择了多次与王晶合作过的郑伊健、刘德华来分别饰演西门吹雪、叶孤城。
另外配以杨恭如、天心来做花瓶。因为是合拍片,又特意加上了来自内地的小燕子来饰演“金燕子”,既蹭了《还珠格格》的热度,又蹭了香港新派武侠的源头之一的《金燕子》,让资深武侠迷禁不住暗叫一声“好家伙”。也因此是合拍片,还找来刘威、耿乐、景冈山、印小天等一帮大陆演员来饰演配角。
对小燕子来说,她戏里戏外都是刘德华的粉丝,在剧中饰演爱慕英雄叶孤城的金燕子。实现了戏里戏外追星刘德华,小燕子表示能和偶像刘德华合作,是她多年以来的梦想,终于得到圆梦。
谁知道,刘德华至今依旧大红,而小燕子则塌房了,原本也是国内顶流,可惜了。
至于刘德华破天荒愿意饰演大反派叶孤城,是因为刘德华更想拍“方世玉”,那时候他觉得大概只有王晶可以让他圆梦了,所以就接下本片进行铺路。
刘德华想演方世玉源于张彻导演的《少林寺》(1976版),这部片讲的就是方世玉、洪熙官等人的故事。刘德华和张彻结缘于《上海滩十三太保》,当时刘德华替代意外身亡的傅声出演学生关伟,成为同时代出道演员中唯一一位出演过张彻导演电影的演员。
刘德华想演方世玉,目的是向恩师张彻和前辈演员傅声致敬。这时,王晶也在筹拍电视剧版《方世玉》。结果,王晶用了张卫健来饰演方世玉,刘德华不得不调侃到“自己一直想演方世玉,一直没有演到还是被张卫健先演到”。
回说《决战紫禁之巅》,因为是合拍片,而且是与中影进行合作,这部电影得以在故宫进行拍摄。不是在横店拍的哦。
因为主要镜头拍摄于冬天,因此片中的演员基本上都有一双红脸蛋,几乎个个都是红鼻子红耳朵,那是因为冷,被冻的,不是化妆效果。
因为是贺岁片,又因为想蹭《大内密探零零发》,所以这部武侠版《决战紫禁之巅》对古龙原著的改编力度非常大,甚至沿用了《大内密探零零》的设定。
张家辉饰演的陆小凤,甚至都没有叫正名,而是成了龙龙九。因为版权的问题,不能用零零九。甚至,片中还调侃零零发转行去做了“食神”,所以要龙龙发出马。由此调侃了下周星驰在《大内密探零零发》之后改拍了《食神》。
那是1996年的年初,周星驰拍完了《大内密探零零发》之后,便离开了永盛电影。而在这一年的年末,周星驰带着自己的“星辉海外电影公司”,搞出了一部《食神》。
《决战紫禁之巅》大有延续《大内密探零零发》的意味,当然是以调侃的形式。但的确借鉴了一些元素,《大内密探零零》里模仿《007》系列的各种发明创造,在《决战紫禁之巅》里也得以沿用。在影片开场的片段里,为了帮助“龙龙九”更好地完成任务,“龙龙六”、“龙龙七”为他发明了一把“天罗伞”。
至于更故事细节,倒也没啥可说的。影片基本上遵循了古龙《决战前后》的故事框架,就是叶孤城想要借用一场武林巅峰对决的形式,背地里阴谋篡位。
因为贺岁,影片删了一些人物及细节,像原著里很精彩的人物花满楼就消失不见,而是原著里叶孤城只是帮助南王世子进行篡位,这里叶孤城直接变成平南王,而且成了皇叔,是他自己亲自要篡位。
因为要贺岁,这部《决战紫禁之巅》的前半段,采取了无厘头喜剧的方式,风格很王晶,文隽的编剧也很厉害,以后现代思维展现武侠片桥段的设计,也让影片内容显现出了几分“借古讽今”的气质。比如,龙龙九吐槽“狗仔队”、尚书大人吐槽“电视策划”。
可是,随着后半段悬疑剧情的引入,随着叶孤城、西门吹雪的决战在即,电影又开始回到“楚原式武侠片”的拍摄套路之上。试图利用风格化的布景、肃杀的氛围、冷峻的台词,表现古龙武侠作品独特的氛围。
前后风格的巨大转变,势必会影响电影故事的表现,存在前后割裂的现象。在这层因素影响之下,这部《决战紫禁之巅》的口碑,也遭遇了不小的挫折。
不过,华丽的演员阵容、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特效打斗,还是让《决战紫禁之巅》取得了可观的票房成绩。
《决战紫禁之巅》票收2133.2万,位列票房榜第五名。力压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这也是时隔多年,香港电影榜上终于可以再次看到两部以上武侠电影同时上榜。很不容易了。
在内地的票房市场之上,《决战紫禁之巅》也拿下了1500万人民币的成绩,位居该年度内地票房榜第10位。
问题在于,王晶等人以“特效武侠”方式拍摄的《决战紫禁之巅》,也因为遇到了文艺性极佳的《卧虎藏龙》,王晶对冲李安,这显然使得他力有未逮,不是一个量级。
因此,《决战紫禁之巅》的口碑并不怎么样。而且,投资规模在《中华英雄》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但票房还比后者少了200万。这对于“最佳拍档”来说,就无力支撑了。
那时候的电影市场过于糟糕,《中华英雄》与《决战紫禁之巅》连扑两部,“最佳搭档”坚持不住了。此片之后,三巨头宣布分手,“最佳拍档”正式解体。
“最佳拍档”的“特效武侠”也就再也拍不下去,这一刚刚起步的武侠片种,就此沉寂。直到2010年,徐克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提名了“威尼斯金狮奖”的荣誉。“特效武侠片”才再度成为华语电影人们的目光焦点。《龙门飞甲》则再次让徐克小小地振作了一把,《狄仁杰》系列也得以继续往下拍了两部。
“最佳拍档”宣告终结。首先是文隽,通过《决战紫禁之巅》,看到了内部庞大的市场前景,最先选择“最佳拍档电影公司”,到内地寻求发展机遇。
2002年,文隽为秦海璐、郭晓东创造了爱情片《停不了的爱》。2004年,他又为李幼斌、刘晓庆、何冰拍摄了电视剧《我的兄弟姐妹》。
2010年,文隽以监制、编剧的身份,创作了喜剧片《人在囧途》。这部作品也稳定了文隽在内地电影市场的发展道路。
《决战紫禁之巅》之后,刘伟强也看到了“合资片”的美好前景,他希望以“合作拍摄”的形式,探索港片发展的新模式。于是,刘伟强也离开了“最佳拍档电影公司”。
2002年,刘伟强在香港“寰亚电影”、美国“米拉麦克斯影业”的共同支持之下,拍摄了“合资片”《无间道》。这部影片也成为了刘伟强导演生涯的艺术颠覆,《无间道》一度也被认为是香港电影的救市之作,带动了香港电影人的创作热情,跟风拍摄了一大批“卧底”题材,或者是含有“禅机”韵味的电影。
2005年,刘伟强又在“香港寰亚影业”、“内地博纳影业”、“国外GAGA株式会社”三方支持之下,拍摄了“合资片”《头文字D》,也获得了不错的电影票房。
2006年的《伤城》之后,认识到内地电影市场潜力的刘伟强,也和老搭档文隽一样,选择了北上发展。
不过,刘伟强进军内地之后的表现并不理想,《精武风云·陈真》、《血滴子》等作品,也让刘伟强的导演才能,遭到了不少质疑。
再后来,刘伟强选择与“博纳”合作,参与过《烈火英雄》《中国机长》《中国医生》等片,票房还算不错,但口碑一般。
刘伟强最近的作品是《水饺皇后》,依旧是赢了票房,输了口碑。
最后是王晶,在文隽、刘伟强先后离开后,他勉力自己支撑了一段时间,制作了一批小成本港片的拍摄风格,打造了《黑白森林》、《新扎师兄》、《雀圣》等作品。但是反响一般。
2008年,王晶因为与内地导演丁晟合作《硬汉》,最后一个正式入局内地电影市场。而后的《金钱帝国》《大内密探灵灵狗》《未来警察》等作品,也让王晶遭到了不少内地观众的调侃。
2012年,刘伟强、王晶、文隽三人再度合作,为内地的“博纳”拍摄了《大上海》。这也是《决战紫禁之巅》后各奔东西的“最佳拍档三人组”,也于此时在内地影坛再度聚首。
不过,刘伟强、王晶、文隽三人再度聚首,并没有给观众们带来太多的惊喜,随后的三人再次合作,拍摄了《澳门风云》三部曲,吃“赌片”的老本,算是在票房号召力上挽回了一局。但是在口碑,也是让内地观众们如鲠在喉。
最后要说的是郑伊健,自1996年出演《古惑仔》以来,快速崛起。
冷酷的气质、俊朗的外形,郑伊健身上的这些特点,与早期的刘德华十分相似。而不少导演也都将郑伊健,看做是香港影坛的“第二个刘德华”。
1999年,郑伊健接替刘德华,出演了《烈火战车2》。而后的杜琪峰,也找郑伊健拍摄了《暗战2》。
携“古惑仔”系列,再加上《风云雄霸天下》《中华英雄》,那段时间的郑伊健已经成为了香港的绝对巨星。
2000年的这部《决战紫禁之巅》里,王晶更是力邀刘德华,让他与郑伊健来了一场“冷酷帅哥之间的终极较量”。
谁想到,这居然是他最后的辉煌了。
因为同在2000年,郑伊健还主演的另外一部徐克执导的武侠电影《蜀山传》,结果票房惨败。郑伊健经此打击,从此后续鲜有佳作,快速失去和刘德华同台竞技的资本,也失去一线男神的荣誉!
这就是1995年来,香港武侠动作片电影的另类发展过程。看似亡了,其实还藕断丝连。
但是随着“最佳拍档”的消亡,香港武侠动作片似乎再次失去了用武之地,看不到一丝希望了。
其实,也不是。
东边不亮西边亮。
曾经与王晶合作过的另外一位电影人,站了出来,为香港的动作片续上了一丝香火。
他,就是被人誉为“星爷”的周星驰。
2001年的《少林足球》与2004年的《功夫》,让香港的动作片让人眼前一亮,为香港动作片延续了一束微光。
大家都知道,周星驰是李小龙的粉丝,他一直想要拍李小龙风格的电影,终于到了《功夫》算是圆了致敬偶像的梦想。
说到《功夫》,我们这个“香港武侠动作片”系列,也算是回到了起点,因为最初就是从《功夫》开始回溯整个香港武侠动作的历程的。(穿越门:《功夫》虽然好看,但绝非香港动作片的典型代表)
这个系列,我们从去年的五一开始写起,到现在差不多有一年半的时间,耗费的心力自不必说,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陪伴。此时,正是夜半时分,掩灯长思,不禁感慨万千。
整个系列,写到现在,差不多也结束了。等最后完结之后,再进行修订,针对大家在评论里指出的失误与纰漏,争取都整合进去,感谢大家的评论,每一个都仔细地看了,并尽可能吸收了。
对于周星驰的《少林足球》与《功夫》,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就不再细说了。何况,周星驰的电影,就是上面说的《西域雄狮》一样,属于孤品,因为周星驰太个性,过于特殊,并没有对香港武侠动作片起到什么带动作用,不提也罢。
就此略过,下面就到了香港武侠动作片的最后的小惊喜,也就是甄子丹由《杀破狼》挑起的“甄功夫”旋风,并因为《叶问》系列的大热,让香港动作片最后回魂了一下。
总之,《决战紫禁之巅》前后,香港电影已经彻底沦落,连《无间道》都没能救起。大批香港电影人北上大陆,不仅仅是文隽、刘伟强、王晶三人,而且几乎能去的都去了。
倒是杜琪峰自《枪火》之后,带领“银河映像”小露峥嵘一下,拍摄了《一个字头的诞生》《暗花》《暗战》《PTU》《全职杀手》《大只佬》《大事件》《黑社会》等系列影片。品质基本上都有保障,支持起了香港电影的半边天,这些作品,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动作元素,也算是为香港的武行们留出了一碗饭吃。
“银河映像”之外,古天乐的“天下一”也像挑大梁,支撑一下香港电影,不让它快速沉没,但也是有心无力,枉费功夫,无力回天。
毕竟,香港电影的市场就那么大,不是谁想救就能救起的。
北上的电影人,起初还想拍摄一些带有港味的电影,来变相拯救下香港电影,但是这种港味越来越不被大陆观众所接受,这些香港导演们也就只能去琢磨大陆观众的口味,改为捞金,而不再去考虑什么救市的问题了。像刘伟强的《烈火英雄》《中国机长》《中国医生》,还有林超贤的《红海行动》《骁龙行动》《紧急救援》,包括徐克的《智取威虎山》《长津湖》《射雕英雄传之侠之大者》,就哪里还有什么岗位,基本上都是投机大陆市场的行为了。不说也罢。
接下来,就让我们在《杀破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