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清官俞鸿图,贪恋小妾美色被坑害,成为中国最后被腰斩之人

发布时间:2025-09-21 14:45  浏览量:2

公元1734年,那是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年份,清朝的朝堂上弥漫着一股肃杀的气氛。

这一年,一位名叫“俞鸿图”的官员,因科举徇私舞弊案令雍正皇帝大为震怒。

相关资料显示,当时刑部以“俞鸿图外示严密,实则纵容妻妾与仆人,内外勾结,科考舞弊,收取大量贿赂等若干罪行,判俞鸿图腰斩之刑。”

刑部给的判决是“腰斩之刑”。

而因这次事故影响恶劣,震怒的雍正帝一时难消气愤,大笔一挥将腰斩改为“惨烈的腰斩”。

这样一来,刽子手在行刑时并没有立即要了俞鸿图的性命,而是故意缓缓下刀,以致于俞鸿图被腰斩成两截时,也没有立即咽气。

俞鸿图疼痛难忍,在地上凄厉地翻来滚去,并用颤抖着的手指蘸着自己身上的血在地上连续写了七个"惨"字,才痛苦地死去。

刚正不阿“俞鸿图”

俞鸿图,浙江海盐人。

原本上讲,他是一代清官,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正直的品格在清朝的官场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进士及第后,他虽未跻身高位,但以其刚正不阿、才德兼备的特质,赢得了雍正帝的信任和青睐。

雍正继位之前,当时朝野上下为争夺皇位闹得沸沸扬扬,各大皇子纷纷站队立派,在当时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史称“九子夺嫡”。

后来雍正帝在皇位争夺中胜出,虽然坐上了皇位,但他依旧面临着来自诸王的质疑和挑战。

在那样的背景下,俞鸿图以其正直的品性和无畏的勇气,敢于斥责那些不合礼数的王爷行为,为雍正帝的稳定统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雍正帝站稳脚跟后,对俞鸿图的勤勉和廉洁深感赞赏,也打心底里将其视作一位难得的忠臣。

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

雍正帝任命俞鸿图为河南学政,主管这一省的教育和各种文化学术事务。

面对这一重任,俞鸿图深感责任重大,他一直兢兢业业,不敢懈怠。尤其是每次科举考试时,他都亲自巡察考点,以确保考场秩序井然。

为了确保试题的保密性,他常常命人封锁考点大门,将装着考题的柜子锁好,钥匙始终掌握在他一个人的手中,甚至晚上睡觉时也要将钥匙压在枕下。

公元1733年的乡试,已是俞鸿图第七次执掌主考大权了。

为了确保公平公正,他不仅对自己严加防范,更是将同等的标准施加在了身边的每一个亲随身上。

那一年,河南巡抚王士俊的儿子,也是科举考试的参与者之一。

为了给自己的儿子争取更好的机会,王士俊特意为俞鸿图准备了一份厚礼,希望能够借此机会让俞鸿图透露一些考题的信息。

然而,俞鸿图向来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对于王士俊的厚礼并未放在心上。

他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毅然拒绝了王士俊的请求。

正因如此,王士俊对俞鸿图心生怨恨,他暗自等待机会,想要给俞鸿图制造麻烦。

然而,令谁都没想到的是,最终会给俞鸿图带来腰斩的罪行。

俞鸿图为人清廉,正直无私,在其看来,他自己已经做到了滴水不漏,科举考试应该不会出现差错,但千算万算却忽略了自己身边的小妾林氏。

俞鸿图“遭受大难”

林氏年轻貌美,深受俞鸿图的宠爱,他几乎走到哪里都带着她。

与俞鸿图性格最不合的一点是,俞鸿图清正廉明,而林氏却是一个爱慕虚荣、贪婪无度的人。

正因如此,她的贪婪为俞鸿图埋下了隐患。

当时有很多达官显贵,为了能够窥探到考试试题,在贿赂俞鸿图未果的情况下,开始将目光转移到了小妾林氏的身上。

在金钱的巨大诱惑下,最终林氏动摇了。

她决定利用自己的身份和俞鸿图的信任,铤而走险,以拿稳到手的财富。

于是林氏和仆人串通一气,他们在家中把考试的试题缝合在俞鸿图的官服里边,因为俞鸿图是主考官,他的官服在考院中是免检的。

当俞鸿图穿上官服进入考院后,仆人便迅速拆开他的官服,拿出试卷,继而将资料传递给外边的买主。

相关文件显示,最后林氏共得到贿赂一万两白银。

俞鸿图做梦也没有想到,在他一身正气的呵护下,最后自己竟然还成为了科举考试作弊的幕后工具。

由于林氏和仆人的暗中操作,最后许多不学无术的贵公子凭借贿赂竟然取得了科举的功名。

终究纸包不住火,试后,关于考题泄露之事一时间在整个社会传的沸沸扬扬,并引起了轩然大波。

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

对俞鸿图怀恨在心的河南巡抚王士俊眼看时机成熟,就向雍正帝弹劾俞鸿图,告他纳贿营私,还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送往京城。

雍正帝看完奏折后勃然大怒,立即派户部侍郎陈树萱前往河南会同山西、河南的河东总督审理俞鸿图案件,并且一再强调,徇情会严惩不贷。

面对突如其来的指控,俞鸿图感到震惊和不解。他坚决否认了自己有任何接受贿赂的行为,并试图向雍正帝解释清楚。

然而此时,他的小妾林氏,那个曾经让他宠爱有加的女人,却在关键时刻背叛了他。

她不仅承认了作弊和接受贿赂的事实,还指认俞鸿图是这一切的主谋。

这一消息对俞鸿图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竟然会落得如此下场。

面对林氏的指控,俞鸿图感到无助和绝望。他试图为自己辩解,但林氏的背叛让他陷入了有口难辩的境地。

后来经过户部侍郎陈树萱的深入调查,俞鸿图的罪行被一一查实。

最终陈树萱向刑部提出了处斩俞鸿图的建议。

面对铁证如山的指控和雍正帝的震怒,刑部也不敢怠慢和包庇,开始执行雍正帝的决定。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三月十二日,这一天,京城的天色异常沉重,仿佛预示着即将发生的不幸。

俞鸿图,这位曾经风光一时的官员,此刻却被押上了刑场,等待他的将是残酷的腰斩之刑。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监斩官竟然是他的亲家邹士恒。

这位平日里与俞鸿图关系亲密的人,此刻却不得不执行这个令人心痛的任务。

邹士恒作为监斩官,他担心自己会因为与俞鸿图的关系而被连累,因此直到俞鸿图被五花大绑地押上刑场时,才告诉他即将面临的是腰斩之刑。

这一消息对俞鸿图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他不仅压根里没想到朝廷的判罚会如此之重,更来不及准备,与家人做最后的告别。

刑场上,俞鸿图的眼神中充满了绝望和不甘。

他无法接受自己会因为一场科举作弊案而落得如此下场,更无法想象自己一世清正廉洁,在朝廷的眼里如同草芥一般。

雍正废除“腰斩”之刑

刽子手下刀很缓慢,这正是在执行雍正帝的“惨烈的腰斩”。

一般来讲,腰斩都是很快的执行的,那样的话犯人所受的痛苦也会小一点。

而缓慢的下刀,除了难以忍受的疼痛外,甚至被腰斩成两截时,犯人还不能断气。

俞鸿图就是这样,被腰斩成两截时,还没有立即咽气。

他强忍着疼痛,颤抖着手用手指蘸着自己身上的血,在地上连续写了七个“惨”字,才痛苦万分地死去。

《清朝野史大观》中有这样的记载:

俞既斩为两段,在地乱滚,且以手自染其血连书七‘惨’字。其宛转未死之状,令人目不忍睹。”

行刑完后,邹士恒向雍正帝报告了刑场的惨状,暴戾的雍正也心生恻隐。

后来又有人彻查了俞鸿图案后,向雍正帝秉明其实真正的泄露考题者并不是俞鸿图,而是他的小妾林氏及仆人时,雍正帝怅然若失,沉默了良久。

后来,他特意下了一道圣旨,彻底废除“腰斩”这一重刑,也许是为了告慰俞鸿图的在天之灵。

正因如此,俞鸿图也成了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被腰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