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金钱、名利、美色,一个人要历经多少考验才能成佛?
发布时间:2025-08-04 04:42 浏览量:1
文| 比特姑姑
有不少读者留言,问佛门弟子为啥大都姓释?比如释永信,比如释小龙。“释”这个姓又有什么说法?众所周知,佛祖也被世人尊称为释迦牟尼,这个尊称的意思是“释迦族的圣者”,并不是说他的俗家姓氏是“释”。那给佛门弟子冠以“释”姓,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在《增一阿含经》中记载:
四河归海,失其本名;四姓出家,同称释子。
东晋年间,道安大师就根据这句话,提倡从此以后,无论和尚还是尼姑,都要姓“释”。
印度是种姓制度,“四河”意指四种姓,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既然都入了佛门,那就是一家人,一视同仁,统统都姓“释”。
不过,藏传佛教、南传佛教除外,而有些禅宗的高僧也不冠“释”姓,而是以法号尊称之。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悉达多》一书,就是讲主人公悉达多历经修行,不断求索,最终成佛的故事。
不过,这并不是释迦牟尼的传记故事,书中的主人公另有其人,只是作者以悉达多命名之。
从修行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修行者历经禅定苦修,终证菩提的觉悟之路。
但就生命成长的视角而言,这更是一个灵魂从懵懂到觉醒的蜕变历程,在尘世浮沉中遍尝人生百味,于万千体验后终得智慧圆满。
悉达多出身高贵,天资聪颖,自幼浸润在婆罗门教的智慧源泉中,举手投足间尽显学识涵养与贵族风范。父母对他寄予厚望,姑娘仰慕他,兄弟依赖他、追随他。
毫无意外,他未来将会是统领婆罗门的君王。
然而,这位集万千宠爱、万千期待于一身的王子殿下,却并不开心。
“他神情完美地遵循礼仪,被所有人喜爱,让所有人欢喜,他心中却毫无欢喜。”
就像一个学霸,父母老师为他感到骄傲,同学钦佩他,姑娘爱慕他,但他却一点儿也不开心。
某天,悉达多偶遇三位沙门修士。他们身披褴褛布片,形销骨立,仿佛已与世俗财富彻底决裂。
这些修行者隐居密林,以严苛的苦修磨砺身心,寻求超脱。
从小没吃过苦的悉达多,对这一切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他毅然决定放弃锦衣玉食,追随沙门修行者的脚步,隐入幽深密林。在那里,他将以苦行磨砺身心,潜心参悟古老教义的真谛。
毫无疑问,任何一个父母都不会同意这样荒唐的决定。
但悉达多的决心非常坚定,他在父亲门外站了一个晚上。
父亲知道自己无法改变儿子的决定,无奈地对儿子说,你去闯吧,但最重要的是无论你闯荡的结果如何,都要回来,家是你永远的港湾。
这就像我们身边的父母们,尽管给孩子铺好了一条康庄大道,但孩子想要去闯一闯,无奈最终只能放手。
他们只能祈祷,无论孩子在外面闯荡如何,最终都会回到父母的身边。
但悉达多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和悉达多一起离开的,从小一起钻研教义、冥思修行的发小乔文达。乔文达从小钦佩悉达多,认为他做什么都是对的,他做什么自己都追随他。
于是,哥俩儿就这样跟着那三个衣衫褴褛的沙门派信徒走进森林,开始了苦修之路。
尽管追随沙门派修行,但悉达多并不盲目相信。
他说:
我总是渴求真知,我总是满怀疑问。
三年后,悉达多已经把沙门派的教义都钻研透了,甚至超越了自己的师父,他对这个教派感到“怀疑和疲倦”。
显然,这不是他内心追求的信仰。
此时,释迦牟尼已经悟道成佛,人们尊称他为乔达摩。
乔达摩有无数的信徒追随他,悉达多的好兄弟乔文达,也被乔达摩的教义吸引,成了他的追随者。
悉达多领悟到,真正的修行之道,并非藏于经卷教义之中。他决心抛却所有既定学说,孤身步入凡尘,在世间万象中寻求证悟。
现在,悉达多告别兄弟,真正一个人去闯荡天下了。
悉达多依旧还是一身苦修者的装束,衣衫褴褛像个乞丐,在通往城市的路上,命运让他遇见了光彩照人的卡玛拉。
悉达多把自己好好捯饬了一番,洗澡、理发、刮胡子,还往头发上打了发膏,重新变成了一个翩翩少年郎。
他直接找上门,对卡玛拉说要做她的男朋友,要向她学习“情爱之道”。因为,这是他对此一无所知。
为此,他给卡玛拉做了一首诗。
园中树荫浓,步入美人卡玛拉,
门前肤色深,立有沙门贫苦娃。
莲花赛容颜,沙门一见深低首,
微笑拂人面,卡氏致谢不回头。
少年心中念,祭拜诸神尤可嘉,
终究比不过,祭拜美人卡玛拉。
这首诗翻译成中文,多少有点游荡子写的打油诗的感觉,以博美人一笑。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此时的悉达多,完全将修行搁置脑后,他是打算好好地在这红尘之中走一遭了。
这首诗让他获得了美人一个缠绵悱恻的吻,但并未俘获美人的心。
卡玛拉告诉他,要想做自己的男朋友,得先有很多钱。
这对于聪慧的悉达多来说,赚钱并不是一件难事。
他找到商人卡玛斯瓦米,从此进入追逐物质财富的名利场。
悉达多,这个“乖孩子”,告别了教义规则的束缚,进入尘世的欢乐场,追逐财富、美色、权力。
在尘世的欢乐场中,悉达多如鱼得水,他沉浸其中,但始终又像一个旁观者。
终于,尘世的沉浮让他感到恶心,四十岁的他告别了欢乐场,与那个引领他进入情爱场的卡玛拉不告而别,远离城市,在森林中漫游。
在森林中,他遇到了自己曾经的好兄弟乔文达,乔文达一直在传播教义的路上。
当晨光穿透林间薄雾,从漫长沉睡中苏醒的悉达多,恍若从尘世幻梦中觉醒。一种久违的慈悲在他心中流淌,就像春天的溪水融化坚冰。
此刻,一个全新的悉达多苏醒了。
从此,他和森林中的船夫结伴,再次走上了修行之路。
光阴流转,悉达多已鬓染霜华。垂死的卡玛拉用最后的气息告诉他:当年他不告而别时,她已身怀六甲。
如今,他们的孩子已长成十一岁的少年。
命运将血脉相连的儿子送至悉达多面前,这份突如其来的父子羁绊唤醒了他尘封已久的凡心。
如春泉般涌动的父爱,使他甘愿重返俗世烟火。他渴望以毕生所悟指引儿子,让他能在人生路上避开他曾跌足的沟壑,行得更稳更远。
然而,这个突然出现的父亲,对于儿子来说,完全是陌生的。最终儿子逃离这个总爱管教自己的父亲,回到母亲留给他的那个奢华的家里。
悉达多回顾自己的一生,明白儿子和自己一样,终归要去走属于自己的路。
在精神苦修与世俗沉浮的双重炼狱中走过一遭后,悉达多终于在自己的心田里,领悟出独一无二的真理之花。
在这一时刻,悉达多不再与命运作斗争,不再受苦。在他脸上,盛放着觉悟的欢快,再没有意志会违逆这觉悟,这觉悟深知何为圆满,它随同因缘的河流,生命的水流,满是同悲之情,满是同喜之意,纵身洪流中,归于万物之太一。
当乔文达遇见历经沧桑的悉达多时,他在对方的神情中领悟到:所有表象的流动之下,始终存在着那个统一的、永恒的微笑。
这微笑与得道的乔达摩如出一辙,既“澄明、微妙、自在无碍”,又交织着“悲悯、智慧与对世间的了悟”,唯有圆满的修行者方能展现如此微笑。
悉达多悟道成佛了,但这不是释迦牟尼的佛道,是独属于他自己的道。
《悉达多》的作者,是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黑塞的外祖父和父亲长期在印度传教,他的成长受到印度宗教文化、基督教的影响,后来又受到中国的诗情哲思,尤其是老子的道教思想的影响。
他甚至在一篇短篇小说中,为自己的主人公取名李白,成为他文学理想的化身。
《悉达多》中的主人公最后悟道成佛,这个佛却不完全是释迦牟尼的佛,而是糅合了中国的道教思想的佛。
由于我的笔力和篇幅所限,无法将书中的奥义完全展现给大家,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读原著体会。
在我粗浅的理解里,我更加愿意把这本书当作是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从空洞的禁欲,到放浪的纵欲,每个人的人生都要不断地“出走”,不断地寻觅,不断地推翻重建,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自洽。
愿每个人都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寻找到生命的奥义。
(后记:在快节奏的网络时代里,读完一篇3000字的文章是个考验。作为一个作者,写3000字不难,但要让读者读到最后,真的不容易。感谢您读到这里,是对我写文最大的肯定。)
- 上一篇:这些年我读过的书之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