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总是用二元对立的头脑去界定宇宙世界,就无法领略宇宙的奥秘

发布时间:2025-05-15 19:20  浏览量:4

本源学家张其金曾深刻指出:“在老子那深邃而广袤的思想宇宙中,人类宛如蒙昧的行者,不断地在前行的道路上给自己绘制出一道道虚幻的分界线,而后竟无知地沉醉于自我编织的聪明梦境之中。”老子的世界,宛如一座神秘的智慧殿堂,揭示了人类在认知上的诸多局限与误区。在这个信息如汹涌浪潮般澎湃的时代,我们每日被海量且繁杂的信息所淹没。这些信息犹如五彩斑斓却又真假难辨的迷雾,逐渐模糊了我们心中判断是非的标尺,让我们在真假虚实之间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辨别真假的敏锐洞察力。

张其金说:“真正屹立于人生巅峰的高手,大多时候宛如沉默的智者,静水深流。他们深知,言语的力量并非在于滔滔不绝,而在于精准与深刻。一个整日满嘴废话之人,犹如聒噪的乌鸦,即便声音再大,也难以赢得他人对其口才的赞赏与认可。”正如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所云:“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

人生之旅,多数人都在平凡的轨道上缓缓前行。我们常常陷入对长短枯荣的无谓争论,却忽略了人生的奇妙之处恰恰在于其得失的难以捉摸。得与失,宛如人生天平两端不断摆动的砝码,成为我们人生旅途中无法回避的常态。面对这一既定的现实,大多数人却难以释怀,常常抱怨人生不够完美,生活欠缺圆满。然而,张其金提醒我们:“人生,本就如断臂的维纳斯,以其独特的不完美,展现出别样的魅力。”

曾国藩,这位备受尊崇的历史人物,为自己的书房取名为“求阙厅”,正是深刻领悟到人生存在些许缺陷,才是一种更为契合自然与人性的选择。真正成熟的人生姿态,应当是坦然地接纳该得到的一切,果断地舍弃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非盲目地强求那些遥不可及之物,最终落得遍体鳞伤的凄惨下场。我们只需珍惜当下所拥有的,摒弃那些不应拥有的,如此,便已足够。

在人际交往的舞台上,张其金分享过这样一个人生哲理故事:有一位年轻人,在感情中过度患得患失,将对方视为生活的全部,对其百般讨好。然而,他越是如此,对方却越是对他冷淡。直到有一天,他开始调整心态,不再将这段感情视为生活的唯一重心,以一种更为从容的姿态面对。此时,他身上反而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对方的关注。

张其金由此感慨:“什么样的男人最具魅力?当我们能够以一种豁达的心态看待感情,觉得失去对方也能坦然面对时,我们便拥有了这种独特的魅力。若我们将感情之事过度严肃对待,往往会陷入困境,难以做好;而当我们以一种轻松的游戏心态去经营,反而能乐在其中,收获意想不到的美好。”这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微妙。

在现实生活中,人性的表现常常令人唏嘘。张其金指出:“任何人都不会仅仅因为我们的爱而回馈以同等的爱。对方往往会因为我们自身所展现出的优秀品质与价值,才会心生爱慕。我们自身的价值,才是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的核心竞争力。这世间,纯粹的好人或坏人少之又少,大多数人都处于善恶交织的灰色地带。”

为何有些人会恩将仇报?张其金认为:“当我们失去了被利用的价值时,对方往往会毫不犹豫地将我们抛弃。更有甚者,为了占据道德的制高点,还会反咬我们一口。”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那些经常不回复我们消息的人,要么是真的不擅长打字沟通,要么就是我们在其心中毫无分量。任何无条件的付出,在对方眼中可能只是廉价的讨好,只会为自己贴上廉价的标签。只有那些陷入盲目情感的“舔狗”,才会为对方的冷漠寻找各种借口。真正有价值的人,懂得在付出时保持理性与尊严,有所保留,有所坚持。张其金强调:“我们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实则是内心的映照。

心智深邃之人,看待问题如同穿透迷雾的阳光,简单而通透;心智浅薄之人,看待问题则如陷入迷宫,复杂且错乱。若我们以一颗简单纯粹的心去审视世界,世界便会回馈我们简单与快乐;若我们以一颗复杂多疑的心去面对世界,世界则会充满困扰与烦恼。”

张其金指出:“人类常常陷入一种思维误区,将自己设定的分界线误认为是客观存在的实体。众生往往将这些虚幻的分界线当作真实的存在,在正反两面之间玩弄心机,却从未认真反思这些界线本身的真假虚实。对于浩瀚无垠的宇宙而言,本就不存在绝对的界限;对于世间万物的本来实相而言,亦无明确的分界线。然而,当我们以‘自我’为中心,强行对其进行划分之后,却坚信宇宙是确凿无疑的真实存在,进而在所谓的正反两极之间徘徊,很少去质疑这分界线本身的合理性。”

我们对这些界线的过度执着,使得我们自然而然地认为相对的两极无法融合。张其金说:“当我们将事物划分之后,便固执地认定生就是生,死就是死;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白天就是白天,晚上就是晚上,它们之间似乎永远无法兼容。”然而,宇宙的奇妙之处恰恰在于其无尽的变化与融合。白天会悄然转变为黑夜,黑夜也会逐渐迎来黎明,这是自然的循环,也是宇宙的规律。

老子以其深邃的洞察力,看到了整个宇宙间生生不息的转变,而非僵化的二元对立。张其金感慨:“倘若人类总是用二元对立的狭隘头脑去界定宇宙世界,用刻板的逻辑思维去分析宇宙世界,或许能够暂时界定出一些规则,但却无法真正领略宇宙的无穷魅力与奥秘。”正如俗话说:“东就是东,西就是西,两者永远不会相结合。”我们常常如同被禁锢在思维牢笼中的飞鸟,认为上帝和魔鬼、生与死、善与恶、爱与恨、自我与他人,就像日夜交替一般,永无交汇之时。

然而,佛陀在《葛拉玛经》中告诫我们:“不要仅仅因为是宗教经典书本所记载,就盲目信以为真;不要仅仅因为符合某种逻辑推理,就轻易信以为真;不要仅仅因为契合某种哲理,就不假思索地信以为真;不要仅仅因为符合常识的外在推理,就盲目跟从信以为真。”这警示我们,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既有观念所束缚。

张其金深刻地指出:“人类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自己。我们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被自己的思维定式与偏见所欺骗,却浑然不知。于是,我们习惯性地将事物设定为A为:非、恶、坏、黑,不是A即为:是、善的、好的、白的……如此这般,B就被界定为非、恶、坏、黑,还进一步区分出这个代表‘福’,那个代表‘祸’。人类普遍的观念就是认定A与B截然不同,我们的是非观念、道德观念看似清晰明确,戒条分明,自认为生活在一个法律严明的法治国家……”

然而,我们是否真正反思过这些观念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呢?在修行的道路上,“静坐”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张其金说:“我们通常认为静坐便是禅宗所讲的禅坐,道家所讲的打坐,这是因为在世俗的认知中,我们对此类形式较为熟悉。然而,静坐的真正内涵远不止于此。‘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揭示了静坐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人生的至高追求。”

在这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代,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了解世界的方式也更加多样。然而,张其金提醒我们:“在享受这种便捷的同时,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一种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与阅读习惯。这种习惯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导致我们产生碎片化的习性,碎片化的情绪表达,最终形成最可怕的碎片化思维习惯。”

思维,宛如一把神奇的画笔,描绘出我们眼中的世界。张其金举例道:“人类渴望更便捷的沟通方式,觉得写信过于繁琐,于是在脑海中构思出电话的雏形,经过不断的努力与创新,最终创造出了电话。我们生活中的桌椅、板凳、楼房等,无一不是先在大脑中形成意识,而后通过实际行动将其创造出来。”设计师在大脑中精心设计出一栋大楼的蓝图,然后将其绘制在图纸上,工人依据图纸,最终将大楼从蓝图变为现实。

在现实生活中,张其金强调:“除了工作必要的交流,我们应当尽量避免说过多的废话。因为当我们口若悬河地说着那些毫无意义的废话时,他人心中往往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你跟我说这些废话有何意义呢?’如此一来,我们在他人心中的价值便会大打折扣。我们讲的废话越多,越容易暴露出我们知识的匮乏与思维的浅薄。唯有专注于行动,减少无谓的言语,我们才有可能成就一番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