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幸福的原生家庭,是来自老一辈的“退出”

发布时间:2025-09-21 17:42  浏览量:1

文/兰妈谈育儿

学校门口,听一位爷爷和另一位奶奶聊天:

“看到没,现在80%家庭都是年轻人在接送孩子上下学,这些年轻人啊,都是享福的人,孩子他们接送了,爷爷奶奶在家没事干就跑出去上班,给他们提供经济来源,好让年轻人潇洒享福了”

听完这些,我呵呵一笑

随口和另一位年轻妈妈唠嗑时,发现她身边圈子的好多年轻父母都是自己在带孩子,问起原因,多数的回答都是“自己带出的孩子好管教一些”

仔细一想,事实还真是如此

记得女儿6岁那年,丈夫带我们回家吃团年饭

当时正是其乐融融的场面,女儿说了一句“爸爸,我想喝奶”

爸爸当时就回答说“不行,天冷,奶又凉,到时候喝了就会闹肚子了”

女儿一听,立马眼泪汪汪地看向我,我没有多想,也直接告诉女儿:“对的,爸爸说得没错,如果你现在喝了奶,等会就吃不下饭,奶是凉的,饭菜又是热的,混合在一起吃对肠胃肯定是不好的”

此时,爸爸已经对我投来赞许的爱慕表情

本以为,事情到了这里差不多就该结束了,女儿也不会因为一瓶奶再过多地纠缠什么

没想到,旁边的奶奶发话了,她直接对着我们说“你闺女想喝奶,就给她买去呀,我们现在都在挣钱,再没钱,也不能让孩子吃亏受委屈呀”

一瞬间,女儿立马就变得无理取闹起来,躺在地上不起来,讲话也瞬间大声起来了,似乎喝不到奶今天就不起来了

看到那一幕,爷爷直接把女儿抱起来,然后直奔超市而去,嘴里还念念叨叨地说:

“你爸妈真抠门,一瓶奶都舍不得给你买,他们不买,爷爷奶奶买,他们不疼宝贝,爷爷奶奶疼宝贝”

于是,很长一段时间,爷爷奶奶走哪里,女儿就跟到哪里,和我们这个亲生的爸爸妈妈讲话时也暴躁不堪

也就是从那以后,丈夫说什么也要我留在家里照顾女儿,他也告诉我:

“如果依照老人的思维模式带下去,长大后,女儿肯定恨透我们了,孩子恨我们不要紧,可做人的基本道德和品质必须要管,爷爷奶奶只会哄孩子玩儿,以此来达到存在感,可我们爸爸妈妈不一样,肩膀上的责任感告诉我们,不能对孩子坐视不管、更不能放任孩子在错的路上继续错下去”

是呀,一个幸福的原生家庭,是来自老一辈的“退出”,如果家里老人聪慧能明白这一点,定能让家庭变得更和谐美满

可如果三代同堂住在一起,缺少了边界感,那教育、乃至关系相处都变得岌岌可危了

01

老人强势,后辈弱势

年轻父母在家不敢说话,生的孩子也从小就自卑

古人告诫:要想安享晚年,千万别太强势

兰妈身边就有一个特别强势的婆婆,在家里基本上就是说一不二的态度,丈夫和儿子习惯了,自然也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地少说话、多做事

十年如一日,在有强势、也有弱势的隐忍下,家庭还算是和谐稳定

可自从儿子结婚,婆婆管儿媳妇、又管孙女,嘴里说出的每一句话也特别强势、不容反驳之后,儿媳妇不服气,孙女也不服气

特别是孩子正处于叛逆期时,每一次干涉和指挥都让孩子愤怒不已,在孙女的眼里也一直没有安全感

嘴里说过最多的话就是:“这是奶奶的家,不是我的家,我要回爸爸上班租的房子,那里才是我的家”

直到,孩子读五年级那年,婆媳矛盾一触即发,儿媳妇隐忍已久的情绪也彻底爆发了

才吵几句,婆婆就闹得要离家出走,也就是那一次,儿媳妇二话不说就带着女儿出去租房住了,留着婆婆一个人独守空屋,平时很少见面、也很少说话

用儿媳妇的话来说,也是“我惹不起,还躲得起,明明是一家人,非要搞得像皇宫的宫斗大戏一样,真无聊,没意思

事实上,强势性格的老人是有福气的,只不过被他们打压的人会颓废,可如果哪一天被打压的人不愿意被打压了,那自然就没福气了

而我们从这一点就能看得出,一个家庭若想和谐美满,那家庭里最忌讳的就是有一个太过强势的人

如果是父母太强势,养出的孩子就会自卑没有安全感,如果是父母的父母太过强势,那受到的则是强势毁三代的矛盾与隔阂

就像被打压的人生一样,有谁会一直心甘情愿地活在别人的阴霾之下呢

所以,爱孩子就要做一个眼里容得下沙子的父母,爱孩子的孩子,更应该做一个懂得“退出”的老人

02

老人唱白脸,妈妈唱红脸

妈妈说不能玩奶奶偷偷给手机,亲子关系就会越来越差

以前,一直以为下班回家就可以躺平了,可事实上,那是在奔赴另一个战场呀

回家后要带娃,要培养好习惯,要检查作业,还要各种打卡,催促洗漱睡觉,安排第二天要穿的衣服,直到深夜躺在床上定好闹钟,然后第二天又是一个新的重复轮回…

是的,养孩子并不简单,这是一个需要耐心、体力、精力、还有财力的多方位结合功能

特别是孩子的好习惯培养上,如果家庭观念一致,那孩子就会被环境同化,很多事情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好习惯

可如果孩子的习惯培养还没有整明白,一家人就开始内讧起来,那好习惯又从何而来呢

认识一个妈妈,在孩子的好习惯培养方面已经崩溃了

她告诉我:“千防万防,没想到最该防的,竟然是家里面最难防的人”

原来,这位妈妈是一个特别注重孩子习惯培养的精益求精类型妈妈,为了让女儿从小养成好习惯,她给女儿立下的规矩也比较多

比如:

•用过的东西要回归原位,这是习惯

•任何时候不要随便打断别人说话,这是尊重

•别人的东西未经允许不要碰,这是教养

•自己做错的事情要勇敢去解决问题,这是承担

•你承诺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这是诚信

•不要遇到事情就随便乱发脾气,这是情绪管理

•每天晚上睡觉时间不能超过22:00,这是成长习惯

•手机是绝对不能在手上超过10分钟,这是自我管理

刚开始的时候,因为这些规矩,女儿就是课堂上认真听讲的三好学生

可自从爷爷奶奶来了之后,妈妈不让吃的东西,爷爷奶奶私底下买给孩子,妈妈不让玩的手机,也会趁着妈妈不在的时候偷偷塞到手里玩儿

并且,每一次还有一个共同的暗号:不要告诉妈妈

而孩子在特殊的满足和宠爱下,也渐渐变成了一个喜欢所有人、就是不喜欢妈妈的白眼狼,甚至为了不和妈妈说话,还特意走哪里都把爷爷奶奶跟紧,似乎妈妈会吃了她一般

久而久之,妈妈焦躁不安、脾气暴躁,几乎每隔几天都要跟孩子大吵一架,本该是幸福和谐的小康之家,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变得乌烟瘴气,一点家庭该有的温暖都没有

所以,一个和谐又有素质的家庭环境,是绝对不能出现所谓的唱红脸、和唱白脸的情况

大家的出发点一样,都是爱孩子,但为什么不统一观念,让“爱这件事”变得更简单、更纯粹呢

不管是爸爸妈妈、还是爷爷奶奶的爱,大家都要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真好,孩子又多了一个人爱他

03

不懂边界感,说什么都要管

总是拿着“为你好”的说辞,随便去掌握别人的想法

“为你好”这三个字,就是所谓亲情里最大的道德绑架,像兰妈身边一大半破碎的家庭,就是坏在这三个字上了

认识一个年轻妈妈,是个远嫁的媳妇儿

当初怀着美好的憧憬嫁人,为了把自己的小家庭经营好,她也是竭尽所能地为了那个家付出着

只要是和公婆有关的节日,喜欢的礼物,那更是不惜余力地要弄到手送给他们,一家人在满满当当的心意填补下,也算是过得羡煞旁人

可自从女儿需要回老家读书,和婆婆住在一个屋檐下,一切都慢慢发生了改变

婆婆是一个做什么事情,都喜欢以她自己意见为主的强势性格,儿媳妇的事、孙女的事,统统都想参与进来

如果发表的意见听从了,那就是喜颜悦色,如果没有听从,剩下的就是“不知好歹”、“白眼狼”、还有“为你好”的各种诛心之词了

这一点,也是远嫁妈妈最反感的一点

她也曾明确告诉我:

这辈子都不想再听见“我是为了你好”这句话了,这根本就是打着”我都是为了你好”的旗号道德绑架,也是在满足她自己的私欲,明明就是想摆明自己的一家之主位置,明明就是看我不顺眼…

并且,那些说“为你好”的人,你还不能说她不好,不然就坐实了你的白眼狼,嘴上说着“为你好”,做出的桩桩件件都是伤害人、有损你形象的事儿,真正的爱是这样吗?并不是,这不是爱,是控制,也是满足自己私欲的自私心理,如果我有罪,请让我万劫不复,不要动不动把“为你好”挂嘴边,表现得我有多么没良心似的…

讲真的,对于“为你好”的道德绑架,兰妈自己也是存在一定心理阴影的

而一句“为你好”,之所以像是侵了盐水的辫子,打在身上让你原本的伤口变得火辣辣地刺痛,就因为这句话的话外之意就是“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你就必须要听我的”

如此具有威胁、鞭策的道德绑架,有谁会心甘情愿,又有谁会心服口服呢

所以,真正聪明的合格家长、和老人,都会懂得言行举止上的边界感,什么话该说、什么事不该做,把握好尺寸,才不会做了好事最后还惹人嫌

那么,关于一个幸福的原生家庭,是来自老一辈的“退出”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