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著名乡土农民作家,赵树理的文学成就相比莫言怎么样呢?

发布时间:2025-09-12 22:04  浏览量:1

1906 年 9 月 24 日,赵树理出生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尉迟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祖祖辈辈以务农为生。在这片充满泥土芬芳与生活气息的土地上,赵树理度过了他的童年与少年时光,也正是这段乡村生活经历,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根基

自幼,赵树理便对民间文艺展现出浓厚的兴趣与天赋。在农闲时分,村里的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讲述着古老的传说、神话故事,那些充满奇幻色彩与生活智慧的情节,深深吸引着年幼的赵树理。他常常听得入迷,沉浸在故事的世界里,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 。同时,当地丰富多彩的民间戏曲,如山西梆子、上党落子等,也成为了赵树理的艺术启蒙。不仅如此,赵树理还积极参与到民间文艺活动中,学会了吹拉弹唱,成为村里八音会的一员 。

1925 年,赵树理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了山西省立长治第四师范学校 。在这里,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新知识、新思想,接触到了大量的进步书籍和报刊,如《新青年》《新潮》等。这些刊物中所宣扬的民主、科学、自由等思想,如同一束束强光,照亮了赵树理的内心世界,对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37 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国家和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 。在这关键时刻,赵树理毅然投身于抗战事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此,他的创作方向发生了重大转变,开始紧密围绕抗战主题,用自己的笔为抗战服务。他深入农村,积极宣传抗日思想,鼓励农民们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 。这一时期,赵树理的作品充满了战斗精神与民族大义,如他编写的上党梆子历史剧《韩玉娘》,讲述了宋代女子韩玉娘为抗击金兵,舍生取义的故事,激励着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 。

进入解放区后,赵树理迎来了他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他深入群众,扎根基层,与农民们同生活、共劳动,对农村社会的变革和农民的思想情感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作品,其中以《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最为著名 。

1943 年,赵树理根据真实故事创作了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一经问世便迅速风靡解放区,成为广大读者喜爱的经典之作 。小说讲述了小二黑和小芹这对青年男女,在面对封建迷信和旧势力的阻挠时,坚定地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的故事 。

同年,赵树理又创作了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 。这部作品以农民李有才为中心,通过他的快板,生动地展现了农村民主改革过程中,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复杂斗争,以及新政权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小说中,赵树理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土语和民间俗语,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深受农民读者的喜爱 。

赵树理采用评书故事体进行创作,绝非偶然之举,而是基于对当时社会文化背景和读者群体的深刻洞察。在那个时期,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农民们的阅读能力和欣赏水平有限 。传统的 “五四” 新文学作品,虽然在思想和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但往往采用较为复杂的叙事结构和书面语言,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来说,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 。

为了让文学真正走向大众,走进农民的生活,赵树理选择了评书故事体这种贴近大众的文学形式。赵树理巧妙地将评书的艺术手法融入到小说创作中,使他的作品既具有文学性,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可听性 。以《小二黑结婚》为例,这部小说的故事性极强,情节紧凑,环环相扣,充满了戏剧性冲突 。从小二黑和小芹的自由恋爱,到受到封建势力的阻挠和迫害,再到最终在新政权的支持下获得幸福,整个故事发展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评书的现场,被故事的情节所吸引,欲罢不能 。

而且,小说的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采用了大量的方言土语和民间俗语,使农民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和接受 。比如 “不宜栽种”“米烂了”“看看仙姑” 等极具乡土特色的语言,不仅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也让读者感受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

例如在《小二黑结婚》中,赵树理对二诸葛和三仙姑的语言描写就堪称经典 。二诸葛是一个封建迷信的农民,他的语言充满了迷信色彩和陈词滥调 。当他得知小二黑被抓后,连连摇头说:“唉!我知道这几天要出事啦:前天早上我上地去,才上到岭上,碰上个骑驴媳妇,穿了一身孝,我就知道坏了,我今年是罗堠星照运,要谨防带孝的冲了运气,因此哪里也不敢去,谁知躲也躲不过?昨天晚上二黑他娘梦见庙里唱戏,今天早上一个老乌鸦落在东房上叫了十几声…… 唉!反正是时运,躲也躲不过 。”

三仙姑则是一个爱慕虚荣、自私自利的农村妇女,她的语言尖酸刻薄,充满了市井气息 。当她得知女儿被抓走后,怒气冲冲地来找二诸葛,一把抓住二诸葛,连哭带闹地说:“刘德修!还我闺女!你的孩子把我的闺女勾引到哪里去了?还我……” 可在区长面前,她趴下就磕头,连声叫道:“区长老爷,你可要给我作主!”

小二黑和小芹则是作品中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的新青年代表,他们身上闪耀着勇敢、坚定和追求自由的光芒 。小二黑是村里的青年才俊,他不仅长得英俊潇洒,而且在反 “扫荡” 中表现英勇,打死过两个敌人,获得了特等射手的奖励 。他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坚决拒绝父亲给他包办的童养媳,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 。当面对金旺、兴旺兄弟的迫害和阻挠时,他毫不畏惧,坚定地捍卫自己和小芹的爱情,展现出了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 。

小芹同样是一个勇敢、独立的女性,她美丽聪慧,性格开朗,对自由恋爱充满向往 。她坚决反对母亲三仙姑为她安排的包办婚姻,勇敢地与小二黑相爱 。在面对外界的压力和指责时,她毫不退缩,始终坚定地站在小二黑身边,与他共同抗争 。小芹的形象体现了新思想对农村女性的影响,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柔弱女子,而是敢于追求自己幸福的新女性 。

宣传婚姻自主,打破封建枷锁:《小二黑结婚》以其生动的故事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有力地宣传了婚姻自主的观念,对打破封建婚姻制度的枷锁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当时的农村社会,封建婚姻制度严重束缚了青年男女的自由和幸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的传统观念深入人心 。赵树理通过小二黑和小芹的爱情故事,向人们展示了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的美好,激发了广大青年男女追求自由婚姻的勇气和决心 。

作为 “山药蛋派” 创始人,赵树理的创作紧扣 20 世纪中期农村变革(如土改、合作化),以《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作品,用通俗化语言记录农民在时代浪潮中的命运转折,兼具社会纪实性政策宣传性,成为特定历史时期农村变迁的 “活档案”。

莫言则聚焦更普世的乡土人性与民族记忆,以《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蛙》等作品,打破传统乡土叙事框架,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挖掘苦难中的生命力、欲望与挣扎,更注重个体精神世界的探索,突破了时代局限,具备更广阔的人性普遍性

赵树理的语言贴近农民口语,情节遵循现实逻辑,人物多为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小二黑的觉醒、李有才的智慧),风格质朴直白,旨在让农民 “看得懂、受教育”,艺术价值与社会功能高度绑定

莫言的作品多有打破常规” 的先锋表达,其融合魔幻(如《生死疲劳》的六道轮回)、感官叙事(如红高粱的色彩、酒的醇香)与非线性结构,打破真实与虚构的边界,语言极具冲击力,开创了中国乡土文学的新美学范式,更符合国际文学对 “叙事创新” 的评判标准。

若以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价值衡量,赵树理的作品是记录农村变革的 “史诗”,具有不可替代的纪实意义;若以文学艺术的创新性与国际影响力衡量,莫言的创作打破了传统乡土文学的边界,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开辟了新路径。二者并非 “高低之分”,而是乡土文学在不同时代、不同维度的 “双峰并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