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 岁达式常:德艺双馨拿终身成就奖,晚年敬业零绯闻

发布时间:2025-09-08 23:21  浏览量:1

有影迷朋友通过私信询问,怎么一年多的时间里,都没看到老艺术家达式常公开露面了?确实,自从去年6月在电影《父亲在远方》的观摩交流会上见到达老师后,他就极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连今年上影演员剧团举办的几次活动,也始终没见到他的身影,这让不少牵挂他的观众格外在意——这位老艺术家最近究竟在忙什么?

提到达式常,很多人首先会想到他塑造的一个个经典银幕形象——从《年青的一代》里的林育生,到《人到中年》中的傅家杰,每一个角色都深入人心。

但如今再提起他,更让人动容的是“德艺双馨”这四个字。早在2023年11月第36届金鸡奖颁奖典礼举办前,就有不少人预测,达式常大概率会获得“终身成就奖”,这份预测并非空穴来风。

金鸡奖“终身成就奖”的核心评选标准,就是表彰为中国电影事业做出卓越贡献、兼具崇高艺德与人格魅力的艺术家,获奖者多是行业泰斗或楷模,而达式常显然完全符合这两大要求。

它没有量化的硬性指标,却会从“艺术成就”和“艺德人格”两方面严格考量,前者达式常用数十年的经典角色证明,后者则是他在行业里的口碑标杆。

结果正如大家所料,11月4日的金鸡奖颁奖典礼上,达式常以高票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在此之前,上影演员剧团只有张瑞芳、秦怡、牛犇三位前辈获此殊荣,达式常成为第四位,这份荣誉实至名归。

对达式常而言,“德艺双馨”里的“德”始终排在前面,而这份“德”,首先体现在他对表演的敬畏与敬业上。哪怕已经是家喻户晓的明星,他也从不会对角色掉以轻心。

1982年,他接到《人到中年》傅家杰一角时,早已凭借《燕归来》拿下第4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风头正劲,且傅家杰的形象气质与他高度契合,按理说塑造起来毫不费力。

但他却花了大量时间苦读原著,还专门去体验中年知识分子的生活,仔细观察他们的言谈举止。为了让角色更真实,他甚至留起胡茬、刻意展现脸上的皱纹,还穿着自己的破洞汗衫出镜,只为贴近角色的生活状态。

1983年拍《谭嗣同》时,没有任何先例可参照,他就深度挖掘人物内心,为角色设计了诸多鲜活细节,最终将谭嗣同塑造得神形兼备,既兼顾历史真实性,又让表演迈上了新台阶。

就连香港导演许鞍华,也是看完《谭嗣同》后,认定他是《书剑恩仇录》中“乾隆”的不二人选。拍摄时正值寒冬,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零下二十几摄氏度,滴水成冰,达式常的眉毛、胡子上全是冰碴子,手指冻得麻木,却坚持不用替身,亲自拍完抚琴戏份。

片中骑马射箭的镜头也全是他亲自完成,地面湿滑却从容上马,第一遍拍完全场鼓掌,导演希望再拍一条时,他二话不说再次飞身上马。后来回忆起这段经历,他才坦言“后怕”,还笑称“拍电影是玩命,我好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除了敬业,达式常的“德”还体现在淡泊名利、远离浮躁的品格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是国民级偶像,却和普通演员一样靠工资生活,面对商家抱着现金上门的广告邀约,他全都一一回绝。

他不是不需要钱改善生活,只是坚守着自己的底线——在那个监管尚不严格的年代,这种近乎“固执”的诚信,比任何光环都更让人肃然起敬。

而且他从不出现在商业活动和综艺节目中,始终认为“演员该用角色与观众交流,不是靠曝光度赚流量”。所以他把时间都留给了剧本、角色和家人,这份抵制诱惑的定力,在娱乐圈格外难得。

达式常与妻子王文皓的感情,更是圈内的一段佳话。两人相识于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彼时一个是家境贫寒的穷学生,一个是父母早逝的小孤女,相似的出身让他们惺惺相惜,很快就有了共同语言。

1962年,达式常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王文皓却因生病休学一年,1963年毕业时又因声带问题无法当演员,转而进入上海美影厂做编辑。

1965年,达式常凭借《年青的一代》声名鹊起,成为耀眼的电影明星,身边围绕着不少爱慕者,但他心里始终只有王文皓。1966年10月1日,两人举办了简单的婚礼,从此开始了相濡以沫的生活。

1971年,女儿达秧出生,王文皓原本想多生几个孩子,达式常却因妻子身体不好,坚决不同意,只说“有一个宝贝女儿就够了”。

后来达式常事业越来越顺,70年代成为上影厂“一哥”,80年代更是凭借《他们在相爱》《人到中年》等片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有人劝王文皓“多加小心”,她却始终笃定“我相信他”。

达式常也从未辜负这份信任,他常说“她在我最困难的时候跟着我,所以我一辈子都会对她好”。哪怕拍戏再忙,他也会悉心照顾体弱的妻子和年幼的女儿,几十年如一日,从未有过任何绯闻。

2015年,王文皓去世,75岁的达式常伤心欲绝——那段相濡以沫50余年的时光,早已成为他生命里最深的底色。

很多人担心,妻子去世后,女儿达秧又在美国定居,达式常的晚年会不会孤单?其实并不会。

女儿会经常回国探望他,上影演员剧团的同事也格外照顾他,几乎所有活动都会想着他——对达式常来说,“上影演员剧团”就是他的另一个家,哪怕80多岁时,他还坚持骑自行车去剧团打卡上班。

2023年,83岁的他还接下了新任务——为中文精装版《牛虻》有声书担任导演,同时负责旁白和蒙泰里尼神父的配音。为了做好这份工作,他三天两头往剧团跑,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好奇询问,他笑着说“这是我延年益寿的方法”。

他翻烂了好几本《牛虻》,角色分配也一丝不苟:邀请老搭档赵静为吉普赛老太太配音,拓宽她的戏路;请崔杰为上校配音,让他的特色充分发挥。尽管参与录制几乎没有报酬,只有盒饭提供,但剧团的佟瑞欣、王诗槐、于慧等演员,都被他的人格魅力打动,纷纷答应参与,最终这部作品被听众誉为“听觉大餐”。

2024年,84岁的达式常又参与了电影《父亲在远方》的拍摄,饰演老连长徐达,还跟着摄制组去昆仑山高海拔山谷拍戏——这是他继《年青的一代》后再次进新疆,尽管拍摄条件艰苦,高海拔对身体也是考验,但他依旧一丝不苟地完成了表演。

今年长影厂80周年庆典上,我们又通过影像见到了达式常——85岁的他依旧精神矍铄、目光如炬,周身散发着岁月沉淀后的从容与儒雅。

他用一生证明,真正的艺术家从不是靠流量和曝光,而是靠角色、靠品格、靠对艺术的初心,在岁月里留下痕迹。

看完达式常老师的故事,你是不是也被这位老艺术家的坚守与热爱打动了?如果喜欢他塑造的经典角色,敬佩他的艺德人品,别忘了点击下方点赞按钮,为85岁仍逐梦艺术的达式常老师送上祝福;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印象最深的达式常作品或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