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转沉浮、誉毁参半的张申府】大海见证的畸形爱恋(修订稿)

发布时间:2025-09-07 09:20  浏览量:2

【飘转沉浮、誉毁参半的张申府】

张申府去法国是应里昂中法大学的聘请去任教的,此外还肩负着一个特殊的重要使命:在出国前,李大钊、陈独秀分别与张申府谈话,叮嘱他到国外要关注学术工作,更要着手建立海外的中共党组织,积极招募和培养有潜力的青年才俊加入党的行列。这是一项史无前例而又艰巨的任务,孤身一个人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要完成这样重大的任务,其难度可想而知,张申府没有丝毫犹豫和推诿,坚定地领受了这项重托。

张申府像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法人士为沟通文化交流,组织了华法教育会,倡议中国学生赴法勤工俭学。当时,法国作为欧洲文明的重要代表,又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发源地,其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深受中国青年的憧憬和向往。“五四”运动后,蔡元培、李石曾等倡导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为广大青年提供了一个寻求真理、探索救国之路的契机。李石曾、吴稚晖等人在法国巴黎筹办了一所里昂中法大学,受北大校长蔡元培和赴法勤工俭学发起人李石曾举荐,张申府受聘担任中法学院教授,教授逻辑学课程。其时,蔡元培正准备率北京教育团赴欧美考察,恰好可与同行,故张申府以校长秘书的名义与蔡先生同行赴欧。11月24日,他们在上海登上法国“高尔基尔”号游轮头等舱,开启了赴法的航程。

法国里昂中法大学

更为巧合的是,张申府在旅途中遇到了熟人——天津觉悟社的刘清扬等人,她们要赴法勤工俭学,也乘坐这艘船。刘清扬比张申府小一岁,自幼习武并以秋瑾为偶像,是妇女运动和学生运动中的女杰,其人精明干练,有胆有识,且姿容姣好,时为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会长、全国学联常务理事。张申府自从在陶然亭与她初次会面就有些怦然心动,暗暗倾心。成立北京共产党小组发展新党员时,张申府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刘清扬,但因为一些原因她婉言拒绝了。这一次趁着漫长的海上旅程同行期间,张申府向刘清扬详尽地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情况,灌输共产主义理论的基本知识,,讲解共产党组织的性质,以提高她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使她对党的组织有了新的认识,并表示愿意加入进来,一起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奋斗。

刘清扬

从上海到马赛,这段航程持续了整整35天,这给了张申府和刘清扬充足的接触共处的机会,在交流探讨共产主义的过程中,一颗爱情的种子在刘清扬心中悄悄地萌动发芽了。在现实的生活中,即使是一个最激进、最坚决的革命女性,也不可能不面对她所置身其中的世界,由不得不去考虑个人的情感问题。这时的刘清扬已经26岁,她面临着要如何选择未来的政治信仰,也面临着一个年轻女性人生中的重要问题,爱情和婚姻。而张申府少年得志,西装革履,文质彬彬,丰采逼人,是许多女性倾慕的对象,自然也叩动了刘清扬的心扉。加之张申府才华横溢,他对共产主义的前瞻性见解和浑身洋溢的革命精神更让刘清扬发自内心地崇拜和景仰,认为这才是值得她托付终身的对象。随着日益频繁的交往,两人情愫日增,渐渐突破了友谊的界限,刘清扬主动向张申府倾诉了爱慕之情。

影视中的刘清扬

当时张申府27岁,已经有过两段婚姻,且是三个孩子的父亲。在他十八岁的时候,由父母包办娶了一位县长的千金朱德侬,虽然是旧式婚姻,但他很满意,与妻子感情甚笃。朱德侬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优点,非常贤惠,可惜在1914年生下女儿(张亚丽)几天后病逝。张申府很惋伤,曾说过:“如果不是她(朱德侬)过早逝世,我不会找其他女人,也不会参加妇女解放活动。”

第二段婚姻让张申府备受煎熬,他在京津之间往返乘坐火车时,多次遇到同一位少女,张申府对她尤为心动。他把心事告诉了父母,找人去说媒,不料娶到家的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女人,愚笨而又守旧,他觉得受了欺骗,但父母认为张申府急需一个夫人照顾前妻生的女儿,点头同意了。张申府在外面虽然头角峥嵘,性情张扬,但对父母很守孝道,逆来顺受地接受了这次婚姻。但他内心十分不满,从没有喜欢、怜悯过这个女人,就连她生的一儿一女都不受父亲的待见。

张申府

婚姻的不如意让张申府的婚姻和性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他说:“我觉得受了欺骗……就在这个时候我开始大量阅读罗素,我觉得他关于婚姻自由和性自由的观点十分有意思。他救了我。”“我是谬论的受害者。我知道谬论,象谎话一样,只是推理错误的结果。倘若查出了错误假设的所在,那就有希望。……我就推论出中国传统的婚姻制度正是这样的一个错误假设。象罗素一样,我爱上了逻辑,并向婚姻制度宣战。”罗素成为他崇拜的对象。他抛下老家那位为他生下一双儿女的妻子于不顾,甚至连的她生的儿女也“不怎么理会”,自己在北京开始了一段婚外恋,对象竟是刘清扬的同学兼闺蜜王慰吾,双方谈好只同居不结婚,二人在张申府出国前分了手。虽然如此,当不谙情事的刘清扬向他倾吐心声时,张申府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很快移情别恋了,两人迅速坠入热烈的爱河,确定了恋爱关系。

孔夫子旧书网店铺

张申府和天津觉悟社部分成员在法国巴黎,左起:张申府、陶尚钊、周恩来、张家俊、刘清扬、赵光宸、李锡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