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形的恋父情结危害有多大?看完这个案例,你就明白了
发布时间:2025-07-23 00:35 浏览量:1
你敢信?
父亲与女儿相恋,还生了两个孩子,第一个孩子刚出生不久,就因先天性疾病去世。
这竟然是真实发生的事。
这种“畸形的恋父情结”到底有多可怕?我们一起来看看。
2008年4月5日,一对来自澳大利亚南澳洲的父女,走上澳大利亚9台电视节目《60分钟》,并在节目上大谈特谈俩人相恋的经过。
这对父女,还妄图得到大家的支持。
父亲约翰·戴维斯当时61岁(如今17年过去了,要是他还活着的话,2025年,他78岁),女儿珍妮当时39岁,现在也有56岁了。
也就是说,父女俩相差了22岁。
抛开父女关系不谈,相差22岁的恋情就已经够引人注目了。
再加一个父女关系,那简直堪比新闻界的一颗核弹。
听闻这件事的人,已经被惊讶得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但父女俩还挺淡定,而且一副毫不顾忌世俗眼光的姿态。
事实果真如此吗?
女儿珍妮在节目上说:“我们是作为成年人自愿建立这种关系的,我们现在只想得到一点尊敬和理解。”
看得出来,他们还是没有完全不顾及大家的看法,还是想获得大家的一点支持。
怎么支持?怎么可能支持?
完全违背人伦纲常嘛!
果然,节目一经播出,澳大利亚有关部门立即介入,将俩人迅速逮捕归案。
经法院审判后,下达了“守行保释令”,并在释放俩人之前,要求他们签了一份协议书,承诺以后不再有亲密行为。
俩人被释放后,有媒体去采访他们。
女儿珍妮说:“我不想再进监狱来,我已经结束了跟父亲的亲密行为。但是我们仍然生活在一起。”
“我也渴望继续像一个正常、幸福的家庭那样生活。”
不得不说,这种事件,即使放在电视剧里,也是相当炸裂情节,估计也过不了审吧。
莎士比亚曾经就说了:“戏剧很荒诞,比戏剧更荒诞的是现实!”
如今看来,还真是如此。
既然“畸形的恋父情结”会导致乱伦这种可怕的行为出现。
那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在分析“恋父情结”产生的原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恋父情结”。
那种特别依赖父亲,甚至找对象都会照着父亲的样子来的情况,就很符合“恋父情结”的特征。
可以这样说,依赖父亲不一定是恋父情结。
但是,恋父情结一定包含特别依赖父亲。
这种情结是如何产生的呢?
其根源还要追溯到小女孩在3至6岁时,会对爸爸产生特殊的情感,甚至会嫉妒妈妈;
这也被称之为“俄狄浦斯情结的女性版本”,名为“厄勒克特拉情结”。
而“厄勒克特拉情结”则是由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所提出来的。
对此,弗洛伊德是这样解释的:
3至6岁是儿童的性心理发展阶段,这时候会对异性父母产生无意识的依恋和爱慕,同时对同性父母产生竞争或敌意对心理现象。
之所以用“厄勒克特拉情结”来称呼这一现象,是因为古希腊一个传说:公主厄勒克特拉的母亲与其恋人共同谋杀父亲;
公主决心替父报仇,便怂恿自己的兄弟杀死了母亲,弗洛伊德以此来命名恋父情结。
换句话说,如果小女孩在3至6岁,缺少父爱,就容易产生“恋父情结”。
这是因为,在非常需要父爱的时候(3至6岁),缺失了,没被满足。
此后的成长过程中,就一直在找补这种缺失。
这好比玩俄罗斯方块,一排方块中缺少一块,是不是那一排方块都无法消除。
前面提到的澳大利亚的事例中,珍妮在一岁时,父母就离婚了,她一直跟着母亲生活。
所以,珍妮3至6岁期间,父爱是缺席的。
后来,当珍妮再次遇到父亲时,恰逢她婚姻破裂。
珍妮是这样形容她父亲约翰的:“我看着他,心想这真是一个长得不错的男人,就像在酒吧,看到一个男人经过一般!”
她还说,她首先觉得约翰是一个男人,其次才是父亲。
因此,我们说在珍妮内心,其实一直都缺少“父爱这一方块”。
当她与父亲约翰重逢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将方块补上。
但是,这种补法,显然是不被允许的。
这套防御机制,会让大部分人本能地压制住一些不太正常的想法。
对于有“恋父情结”的女性而言,自我防御机制,可以帮我们压抑住“恋父”的想法。
只是压抑还远远不够。
压制想法是堵,我们还需要疏通。
疏通的方式,可以是多去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去认识和接触不同类型的人,打破内心深处“只有爸爸才可靠的认知”。
堵和疏,双管齐下,才是我们正确处理“恋父情结”的有效方法。
总之,我们首先要正视“恋父情结”这一心理问题,才能让我们避免“畸形恋父情结”所带来的可怕后果。
-The End -
作者-而这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