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太平广记_138_卷二十五·神仙二十五_1

发布时间:2025-08-19 04:15  浏览量:2

采药民元柳二公

唐高宗显庆(656—661年)中,有蜀郡青城民,不得姓名。尝采药于青城山(位于今四川都江堰市,道教名山,为“洞天福地”之一)下,遇一大薯药(薯药即薯蓣[yù]。 唐 冯贽 《云仙杂记·畏薯药》:" 李辅国 大畏薯药,或人因以示之,必眼中火出,毛发皆沥血,因致大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二·薯蓣》﹝释名﹞引 寇宗奭[shì] 曰:"薯蓣因 唐代宗 名 预 ( 豫 ),避讳改为薯药;又因 宋英宗 讳 署 ( 曙 ),改为山药。),劚[zhú](大锄 挖。 砍)之深数丈,其根渐大如瓮[wèng](一种盛东西的陶器,腹部较大)。此人劚之不已,渐深五六丈,而地陷不止,至十丈余。此人堕[duò]中,无由而出。仰视穴口,大如星焉。分[fèn](料想)必死矣。

唐高宗显庆年间(656—661年),蜀郡青城县有个百姓,名字已不可考。他曾在青城山下采药时,挖到一株巨大的薯蓣(山药)。向下挖掘数丈深后,根部逐渐粗如瓦瓮。这人继续深挖,直到五六丈时,地面突然塌陷,他坠入坑中,而塌陷仍未停止,最终深达十余丈。他困在坑底,无法脱身,仰头望去,穴口只剩星星般大小,自忖必死无疑。

忽旁见一穴,既入,稍大,渐渐匍匐,可数十步,前视,如有明状。寻之而行,一里余,此穴渐高。绕穴行可一里许,乃出一洞口。洞上有水,阔数十步。岸上见有数十人家村落,桑柘[zhè](柘树是桑科、橙桑属植物。嫩叶可以养幼蚕。桑树和柘树是古代农耕社会的主要经济作物)花物草木,如二三月中。有人,男女衣服,不似今人。耕夫钓童,往往相遇。

忽然,他看见旁边有一个洞穴,便爬了进去。洞穴起初狭窄,但渐渐变宽,他匍匐前行数十步后,发现前方似乎有光亮。他顺着光亮摸索前进,走了一里多路,洞穴逐渐升高。又绕行约一里,终于爬出洞口。洞外有一条河,宽数十步。岸上有一个几十户人家的村落,桑树、柘树、花草树木繁茂,犹如阳春二三月的光景。村里的人,无论男女,衣着打扮都与当世不同。耕田的农夫、垂钓的孩童,随处可见。

一人惊问得来之由,遂告所以。乃将小舠[dāo](形如刀的小船。)子渡之。民告之曰:“不食已经三日矣。”遂食以胡麻饭(胡麻饭俗称麻糍,是将上好的糯米经水浸透后蒸熟,捣烂后揉成小团,再拌上芝麻、白糖等,即可食用,味道香甜。据传常为神仙待客所用,故又称为"神仙饭")柏子汤((柏树籽煮的汤)有清心延寿之功效)诸菹[zū](酸菜,腌菜)。止可数日,此民觉身渐轻。问其主人,此是何所,兼求还蜀之路。

有一人惊讶地询问他是怎么来到这里的,他便将自己的遭遇一五一十地说了。那人便用小船将他渡到对岸。采药人告诉村民:“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于是,村民给他吃了胡麻饭、柏子汤和一些腌菜。住了几天后,他感觉身体渐渐变得轻盈。他向主人打听这里是什么地方,并询问返回蜀地的路。

其人相与笑曰:“汝世人,不知此仙镜。汝得至此,当是合有仙分。可且留此,吾当引汝谒玉皇。”又其中相呼云:“明日上已((农历三月初三)是古代重要节日)也,可往朝谒。”遂将此人往。

村民听了他的话,相视而笑,说道:“你是尘世之人,不知道这里是仙境。你能来到这里,想必是有仙缘。不如暂且留下,我带你去拜见玉皇。”这时,又听见有人呼唤道:“明日就是上巳节了,该去朝拜了。”于是,村民便带着采药人一同前往。

其民或乘云气,或驾龙鹤。此人亦在云中徒步。须臾,至一城,皆金玉为饰。其中宫阙,皆是金宝。诸人皆以次入谒。

那些村民有的乘着云气,有的骑着龙鹤,而采药人也在云中徒步而行。不一会儿,他们来到一座城池,城中建筑皆以金玉装饰,宫阙楼台尽是金银珠宝。众人依次入内朝拜。

独留此人于宫门外。门侧有一大牛,赤色,形状甚异,闭目吐涎沫。主人令此民礼拜其牛,求乞仙道。如牛吐宝物,即便吞之。此民如言拜乞。少顷,此牛吐一赤珠,大逾径寸。民方欲捧接,忽有一赤衣童子拾之而去。民再求,得青珠,又为青衣童子所取。又有黄者白者,皆有童子夺之。民遂急以手捧牛口,须臾得黑珠,遽[jù](立即;赶快)自吞之。黑衣童子至,无所见而空去。

唯独将采药人留在宫门外。宫门旁有一头赤红色的大牛,形貌奇异,正闭着眼睛,口吐涎沫。主人让采药人向牛跪拜,祈求仙道,并告诉他:“如果牛吐出宝物,你就立刻吞下。”采药人依言跪拜祈求。不一会儿,牛吐出一颗赤红色的宝珠,直径超过一寸。采药人刚要伸手去接,忽然一个红衣童子抢先捡走了。他再次祈求,牛又吐出一颗青珠,又被一个青衣童子夺走。接着黄珠、白珠相继吐出,但每次都有相应颜色的童子抢走。采药人急了,直接用手捧住牛口,片刻后得到一颗黑珠,立刻吞了下去。黑衣童子赶来时,已无物可夺,只好空手离开。

主人遂引谒玉皇。玉皇居殿,如王者之像,侍者七人,冠剑列左右,玉女数百,侍卫殿庭。奇异花果,馨香非世所有。玉皇遂问民。具以实对,而民贪顾左右玉女。

主人于是引采药人拜见玉皇大帝。玉皇高坐殿上,形貌如同人间帝王,左右各有七名佩剑侍从肃立,殿庭中还有数百名玉女侍卫。四周陈列着奇异的花果,香气馥郁,绝非人间之物。玉皇询问采药人的来由,他便如实禀告,但说话时却忍不住频频偷看两旁的玉女。

玉皇曰:“汝既悦此侍卫之美乎。”民俯伏请罪。

玉皇说道:“你可是喜欢这些侍女的美貌?”采药人慌忙伏地请罪。

玉皇曰:“汝但勤心妙道,自有此等;但汝修行未到,须有功用,不可轻致。”敕左右,以玉盘盛仙果,其果绀[gàn](青色和赤色合成的颜色,即青红色。)(绀宇,又称为绀赤、藍宔[lán zh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色彩,是由蓝色和红色混合而成的紫色调。绀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被用来表示尊贵和高贵,它代表着权力、尊严和荣耀。),绝大如拳,状若世之林檎(亦作“林禽”。植物名。又名花红、沙果。)而芳香无比,以示民曰:“恣(放纵;没有拘束)汝以手捧之(自其果绀赤起,至恣汝以手捧之止。原作示民曰:“恣汝以手拱之,所得之数也。其果绀赤,绝大如拳,状若世之林檎而芳香无比,自手拱之。今据明抄本改),所得之数,即侍女之数也。自度尽拱可得十余。遂以手捧之,唯得三枚而已。玉皇曰:“此汝分也。”

玉皇又道:“你只需潜心修习妙道,日后自然会有这等仙眷。但你如今修行未到,仍需勤加用功,不可轻易获得。”于是命侍从用玉盘盛来仙果。那仙果呈深赤色,大如拳头,形状似人间的沙果,却芳香无比。玉皇对采药人说:“你可用手捧取仙果,能捧得多少,便得多少侍女。”采药人暗自估量,若尽力去捧,或可得十余颗。谁知伸手捧取时,仅得三颗。玉皇道:“这便是你的缘分了。”

初至未有位次。且令前主人领往彼处。敕令三女充侍,别给一屋居之。令诸道侣,导以修行。此人遂却至前处,诸道流传授真经,服药用气,洗涤尘念。而三侍女亦授以道术。后数朝谒,每见玉皇,必勉甚至意。其地草木,常如三月中,无荣落寒暑之变。度如人间,可一岁余。

刚入仙界时,采药人尚无正式仙职,玉皇便命先前引路的主人带他暂居某处,并安排三位侍女随侍,另赐一屋居住。又令众仙友指导他修行。采药人于是回到最初遇见村民的地方,众仙传授他真经,教他服药炼气,洗涤凡尘杂念。三位侍女也传授他道术。此后他多次朝谒玉皇,每次面见,玉皇必殷切勉励。此地草木常如阳春三月,没有枯荣寒暑的变化。如此约人间一年多过去。

民自谓仙道已成,忽中夜而叹。左右问。曰:“吾今虽得道,本偶来此耳。来时妻产一女,才经数日,家贫,不知复如何,思往一省之。玉女曰:“君离世已久,妻子等已当亡,岂可复寻。盖为尘念未祛[qū](祛除),至此误想。”民曰:“今可一岁矣,妻亦当无恙,要明其事耳。”玉女遂以告诸邻。诸邻共嗟叹之。复白玉皇。玉皇命遣归。

然来此。离家时,妻子刚生下女儿没几天,家中贫苦,不知她们现在如何,想回去看看。”玉女劝道:“您离开尘世已久,妻女恐怕早已亡故,何必再去寻找?这不过是尘念未消,才生出这般妄想。”采药人说:“如今才过了一年多,妻子应当还在,我只想确认她们是否安好。”玉女便将此事告知其他仙人,众人皆为之叹息,又禀报玉皇。玉皇于是下令遣他返回人间。

诸仙等于水上作歌乐饮馔[zhuàn]以送之。其三玉女又与之别,各遗以黄金一铤[dìng],曰:“恐至人世,归求无得,以此为费耳。”中女曰:“君至彼,倘无所见,思归,吾有药在金铤中,取而吞之,可以归矣。”小女谓曰:“恐君为尘念侵,不复有仙,金中有药,恐有(明抄本有作不)固耳。吾知君家已无处寻,唯舍东一擣[dǎo](捣)练石尚在,吾已将药置石下。如金中无,但取此服可矣。”

众仙在水边设宴,奏乐饮酒为他送行。三位玉女也与他道别,各赠他一铤黄金,说道:“恐怕你回到人间后一无所有,这些金子可作资费。”其中一位玉女叮嘱:“若你回去发现家人已不在,想要重返仙界,可取出金铤中的药服下,便能归来。”另一位玉女则说:“只怕你被尘世牵绊,不再有仙缘,金铤中的药未必可靠。我知道你家已无处可寻,唯有屋东一块捣衣石还在,我已将仙药藏在石下。若金中无药,取此服下亦可。”

言讫,见一群鸿鹄,天际飞过。众谓民曰:“汝见此否,但从之而去。”众捧民举之,民亦腾身而上,便至鹄群,鹄亦不相惊扰,与飞空。回顾,犹见岸上人挥手相送,可百来人。乃至一城中,人物甚众。问其地,乃临海县也,去蜀已甚远矣。遂鬻[yù]其金资粮,经岁乃至蜀。

话音刚落,只见一群鸿鹄(天鹅)从天边飞过。众仙对采药人说:“看见那些鸿鹄了吗?你只需跟随它们即可。”众人将他托起,他亦纵身一跃,便轻盈地飞至鸿鹄群中。鸿鹄毫不惊扰,与他一同翱翔天际。他回头望去,仍见岸边百余名仙人挥手相送。鸿鹄载着他飞至一座城池,城中人烟稠密。打听后得知,此地竟是临海县(今浙江沿海一带),距离蜀地已极其遥远。他变卖玉女所赠黄金作为盘缠,历经一年才终于回到蜀地。

时开元末年(约741年),问其家,无人知者。有一人年九十余,云:“吾祖父往年因采药,不知所之,至今九十年矣。”乃民之孙也,相持而泣,云:“姑叔父皆已亡矣,时所生女适人身死,其孙已年五十余矣。”(若采药人离家时女儿初生(约650年显庆年间),至开元末年(740年)恰九十载,其女若在世应近百岁)

此时已是唐玄宗开元末年(约741年)。他寻访家乡,却无人认得他。遇见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老人说:“我祖父当年因进山采药,一去不返,至今已九十年了。”原来这老人竟是采药人的孙子。二人相认,抱头痛哭。老人告诉他:“姑姑、叔父都已过世,您当年离家时刚出生的女儿,出嫁后也已亡故,她的孙子——您的外孙子——如今都五十多岁了。”

相寻故居,皆为瓦砾荒榛,唯故砧尚在。民乃毁金求药,将吞之,忽失药所在。遂举石,得一玉合,有金丹在焉。即吞之,而心中明了,却记去路。此民虽仙洞得道,而本庸人,都不能详问其事。

他四处寻找旧居,却发现早已变成一片瓦砾荒草,唯有当年屋东的那块捣衣石还在。他连忙砸开金铤寻找仙药,正要吞服时,药却突然消失不见。于是掀开捣衣石,发现一个玉盒,里面盛着一颗金丹。他立刻吞下金丹,顿时神思清明,清晰地记起返回仙界的路。可惜这采药人虽在仙洞得道,但终究是个凡夫俗子,始终未能细究其中玄机。

时罗天师在蜀,见民说其去处。乃云:“是第五洞宝仙九室之天。玉皇即天皇也。大牛乃驮龙也。所吐珠,赤者吞之,寿与天地齐;青者五万岁;黄者三万岁;白者一万岁;黑者五千岁;此民吞黑者,虽不能学道,但于人世上亦得五千岁耳。玉皇前立七人,北斗七星也。”民得药,服却入山,不知所之,盖去归洞天矣。(出《原仙记》,明抄本作出《原化记》)

当时,罗天师(唐代著名道士罗公远)正在蜀地,听采药人讲述经历后说道:“那里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五洞天’——宝仙九室之天。你所见的玉皇,实为天皇。那头赤色大牛乃是驮龙(传说中的仙兽)。它所吐的宝珠:赤珠吞服可与天地同寿;青珠五万岁;黄珠三万岁;白珠一万岁;黑珠五千岁。你吞下黑珠,虽不能修成真仙,但在人间也能活五千岁。”玉皇座前侍立的七人,正是北斗七星君。后来,采药人服药入山,不知所踪,想必已回归洞天福地。

在缥缈的仙界,每逢上巳节,众仙皆虔诚朝拜玉皇大帝。然令人心生遐思的是,这仙界的上巳节与人间的上巳节,是否为同一佳节呢?回溯至古老的华夏大地,上巳节的起源可谓源远流长。

上巳[sì]节,作为中华传统的古老节日之一,俗称“三月三”。其历史悠久,古称上巳节,亦有“三月三”“春浴日”“中国情人节”“女儿节”等别称。传说中,三月三乃是黄帝的诞辰之日,中原地区自古便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来,上巳节的日期固定为三月初三,此后历代相沿承袭。历经岁月的沉淀,该节日逐渐演变为人们于水边宴饮、郊外踏春的重要节庆。

关于上巳节的起源,目前主要是认为起于水滨祓禊[fú xì]之俗。上巳节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论语·先进》中:“莫春(即“暮春”,农历三月,春末时节。)者,春服(春天穿的单衣已做好,暗指气候宜人)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沂水(今山东曲阜附近)),风乎舞雩[yú](舞雩台(古代祈雨祭天的高台)),咏而归。(暮春时节,春天的衣衫已经做好,(我与)五六个青年、六七个少年,在沂水中沐浴,在舞雩台上吹风,然后唱着歌归来。)”是关于上巳节的最早记录,也印证了这一时期已形成水边祓禊的上巳习俗。周时的祓禊沐浴活动载入了官方礼制,是群体式的大型民俗节日,需由女巫主持举行一定的祭祀仪式才可以进行

祓禊:古时人们去河边沐浴,用兰草洗身,柳枝沾花瓣水点头身的仪式。《风俗通义·祀典·禊》:“巳者,祉也”意为既除病,又祈求福祉降临。

此日既是轩辕黄帝诞辰,亦是西王母诞辰。西王母原本是我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护佑神祇。她拥有两件法宝:其一为服食之后能够长生不老的仙丹;其二是食用之后可延年益寿的仙桃,即蟠桃。道教传说,每年此日乃王母娘娘举办蟠桃会之期,各路神仙皆会前往瑶池,敬献贺礼、恭祝圣寿。麻姑于绛珠河畔以灵芝酿造美酒,以此为西王母祝寿,著名的“麻姑献寿”典故便由此而来。

届时,人们会前往水边举行祭祀仪式,并以香熏草药进行沐浴。周朝时期,“祓(扫除)除(古代除灾祈福的仪式,通过祭祀、熏香、洒扫等方式祛除不祥。)衅[xìn](“衅,血祭也。”后引申为以香汤沐浴。)浴”之礼已形成一套完备的制度,并设有专门的女巫负责掌管相关事宜。每年到了这一天,上自天子诸侯,下至黎民百姓,皆身着新制的春装,倾巢而出。他们或于江河之畔嬉戏沐浴,或至深山幽谷采摘兰草,或在郊野阡陌宴饮作乐。众人皆认为,通过这些活动能够祓除不祥。

另有观点认为,上巳节起源于以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旨在驱除邪气。当兰汤沐浴发展成为一种辟邪法术时,此类沐浴活动便需由专职女巫进行组织与引领。上巳节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兰草被视为灵物。兰草具有香气馥郁的特性,古人在举行重大祭神仪式之前,需提前进行斋戒,其中就包括采用当时最为优质的沐浴方式——兰汤沐浴。兰汤沐浴与祓禊虽均使用兰汤,但二者存在明显差异。兰汤沐浴通常为个人行为,多在室内进行,且可随时开展;而祓禊则属于集体活动,必须在河滨举行,并且需定时开展。

另一种观点主张,上巳节最早起源于先民的生殖崇拜活动。作为十二地支之一的“巳”又与十二生肖中“蛇”对应,暗合着女娲造人神话的蛇图腾崇拜,这一蛇神图腾崇拜仍作为壮族等少数民间信仰而延续。正如陶思炎所指出的,祓禊活动本质上是男女在春日相互欢会、妇女祈求受孕的信仰行为。在此活动中,手持兰草或用香薰草药沐浴,皆具有唤起情欲的作用。水被视为具有神秘感应力量的物质,妇女临河,不仅意在洗去冬日的尘垢,更期盼能通过接触河水感应而受孕得子。这种与原始宗教相关的近水祝殖信仰,应当是三月上巳日祓禊风俗的真正根源(《风俗探幽》),这一点在后世的习俗中得到很多体现,具体见后文描述。

先秦及西汉时期,祓除之仪虽颇为盛行,但各地举行祓除仪式的具体时间并无固定且统一的规定。东汉时期,三月上巳祓除的习俗才渐趋形成。(巳日在地支中位列第六,对应生肖蛇。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即为“上巳”,也称为“三巳”、“初巳”、“元巳”等),三月上巳的风俗在宫廷和民间都非常流行。《汉书 礼仪志》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病,为大洁。”此时,涌现出大量描写三月上巳祓除的文献,如张衡的《南都赋》、郑玄的《周礼·春官宗伯·女巫》等。伴随上巳日于水边举行祓禊习俗的广泛传播,上巳节也逐步演变为社会上层贵族于水边宴客、纵酒作乐的节日。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巳节已从旨在祓除灾气的巫术仪式,演变为以曲水流觞、娱怀骋情为特色的民俗节日,由于上巳日并不固定,考虑到农历三月三多逢巳日,故其时间亦从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固定为三月三日。上巳节在唐朝迎来了发展的繁盛阶段。唐代统治者对上巳节极为重视,具体体现为帝王与民同乐,诸多诗文之中不乏关于曲江赐宴群臣的记载与描述。每年上巳之日,皇帝都会在曲江边大宴群臣。

《唐辇下岁时记》:“三月上巳有赐宴群臣,即在曲江,倾都人物,于江头禊饮踏青。(三月上巳节时,皇帝会在曲江池赐宴群臣。此时,全城百姓几乎倾巢而出,聚集在江畔举行禊饮(祓禊宴饮)、踏青等活动。)”上至文武百官,下至普通民众,皆踊跃参与到禊饮踏青的活动之中,游乐活动渐趋兴盛。彼时,上巳节活动虽仍于水边开展,但祓禊、男女相会、祭祀高禖等活动的痕迹已颇为鲜见。在统治者的推崇之下,踏青游宴的习俗得以进一步发展。

宋、明、清时期,人们对祭祀、祓除的认知渐趋深刻,上巳节的传统习俗已难以契合当时社会的需求,故而该节日逐渐从大众的视野中淡去。

明朝建立伊始,朱元璋为彰显与民同乐之意,于上巳节偕同大臣开展踏青活动。此举为上巳节踏青习俗融入清明节奠定了基础。此后,上巳节、清明节与寒食节逐渐合而为一,最终上巳节渐次消逝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然而,上巳节的诸多风俗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得以留存并延续。壮族、侗族、仡[gē]佬[lǎo]族、白族、彝族、黎族、畲[shē]族、布依族等民族,依旧会在“三月三”举办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

“黎族三月三”是海南黎族用以祭祀祖先、祈福新生、歌颂爱情的吉祥佳节。

“壮族三月三”被称为“歌圩[xū]节”,人们“以山歌传情,绣球传爱”,此乃壮族借助歌谣选择配偶、寻觅爱情的重要节日,亦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

“畲族三月三”既是纪念畲族先民英雄的重要日子,也是畲族民众祈求生活幸福安康的盛大节庆。

临水祓禊

上巳节的沐浴活动于三月三日举行,此际正值季节交替之时,阳气渐升而阴气未消,人们易受疾病侵扰。在进行祓禊仪式时,人们会采用香薰草药进行沐浴,认为以香草药沐浴能够祈求健康、祓除不祥。上巳节祓禊活动的存在,契合了人类祈求子嗣繁衍、身体康健的美好愿望。

女儿节

三月三亦称女儿节,又称“桃花节”,它是古代汉族少女举行成人礼的重要节日。通常,在这一日会为少女们举行“笄礼”这一成人仪式。届时,女儿们会参与“上巳春嬉”活动,她们临水而行,于水边游玩、采摘兰花。她们身着华服,踏歌起舞,意在驱除邪气。实际上,女子在春季向来钟情于在水边游玩。

这一日亦被称作中国的情人节,其相关记载最早见于《诗经》,较西方情人节的起源早逾千年。先秦以降,三月三情人节的习俗在历代得以传承延续。至唐代,杜甫“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之诗句,将当日摇曳绮丽之风情推向极致。自宋代起,理学兴盛,礼教日益森严,三月三情人节风俗于中国文化中渐趋式微。昔日三月三所蕴含的浪漫情爱、美好愿景以及曲水流觞之雅趣,如今已消逝殆尽。

上巳节外出进行祓禊游玩的活动,为青年男女创造了相识见面的契机。彼时,男子与女子于水边相会,互赠花草以传达情意。在周代,仲春之月举办的男女相会活动是被社会所认可的。尤其是未婚男女青年,在这一日必定会参与到“会男女”的活动之中。然而,随着儒家思想及理学的影响渐深,“会男女”这一节庆活动逐渐偏离了“阴阳相合”的初衷,仅余下踏青游玩、嬉戏娱乐的形式。时至今日,部分少数民族依旧盛行三月三男女对歌择偶的活动,例如黎族的三月三、苗族的爬坡节、布依族的抛绣球活动等。

在古代,香草被视作具有驱邪避凶、祈福平安之功效。故而,于上巳节当日,人们会采摘兰草、艾草、菖蒲、薄荷等各类香草,将其制作成香囊或花束,赠予亲朋好友,以此表达祝福与关怀。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在上巳节当天或提前采备香草,而后精心将其包装成香囊或花束。在赠送之际,人们会亲自将香草送至亲友手中,并附上美好祝福与吉祥话语,祈愿亲友身体健康、平安顺遂。

回溯悠远的古代,芍药之“药”(通“约”),被赋予了象征相约的深刻内涵,芍药亦由此成为定情的典范象征,便被看作多情表达的“解语花”。上巳节作为传统佳节,其主要活动之一便是男女相会。这一活动,不啻为古时男女倾诉爱慕、传递深情的“情人节”。在这一节日期间,人们彼此馈赠芍药,凭借这寓意深远的花卉,真挚而细腻地传达内心浓烈的爱意。

《诗经·郑风·溱洧》就是一首描写郑国三月上巳节青年男女在溱水和洧水岸边游春的诗歌。男女青年借此机会互诉心曲,表达爱情。

国风·郑风·溱洧(郑国两条河名。)

[zhēn]与洧[wěi],方(正)涣涣(河水解冻后奔腾流淌)兮。士与女(此处泛指男男女女,后文"女""士"则特指其中某青年男女。),方秉[bǐng](执)[jiān](指兰草)兮。女曰"观乎?"士曰"既(已经)(cú):同"徂",去,往。)。""且(再)往观乎!"洧之外,洵吁[xún xū](实在宽广)且乐。维(发语词)士与女,伊(发语词)其相谑[xuè](互相调笑),赠之以勺药(即"芍药",一种香草,与今之木芍药不同。《郑笺》:"其别则送女以勺药,结恩情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云:"又云'结恩情'者,以勺与约同声,故假借为结约也。")

溱水与洧河,春水正涨满。小伙与姑娘,手执兰草香。姑娘问:“去看看吧?”小伙答:“已去过。”“再去看看吧!”洧水岸那边,实在广阔又欢乐。男女结伴嬉游,互相调笑,赠以芍药定情。

溱与洧,浏(水深而清之状。)其清矣。士与女,殷(众多)其盈(满)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吁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溱水与洧河,流水多清澈。小伙与姑娘,熙攘满河岸。姑娘问:“去看看吧?”小伙答:“已去过。”“再去看看吧!”洧水岸那边,实在广阔又欢乐。男女结伴嬉游,互相调笑,赠以芍药定情。

祭祀高禖[méi]

上巳节是一个古老的祭祀节日,既然是祭祀的节日,那总要有祭祀的对象吧?比如清明节是祭拜先人,那上巳节到底是祭拜谁呢?俗话说:“上巳拜高禖,子孙不用愁”,到底什么意思呢?高禖指的是谁?

蔡邕《月令章句》:“高禖,神名也。高犹皋也。禖犹媒也。吉事先于元象。谓人之先,所以祈子孙之祀也。("高禖,乃是一位神明的称号。‘高’意为水边高地,‘禖’即指媒妁。所有吉祥之事必先观天象征兆(而后行)。此神乃人类始祖,人们通过祭祀祂来祈求子嗣繁衍。")”

高禖,即为句[gōu ],芒句读为勾。句芒,又称芒神、木神,是主宰草木和各种生命生长之神,也是主宰农业生产之神,所以也被称为春神。每年的春季,青龙从东边的地平线逐渐升起,二月二的时候,青龙刚刚露出头,所以叫做“龙抬头”。到了三月三的时候,青龙就完全出现在天空中了。因为青龙代表着春季,代表着万物繁衍生息,代表着木神,乃是治春之神。所以上巳节祭拜的对象就是春神,也就是高禖,高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句芒,也就是传说中的东方之神,木神以及治春之神。但是高禖要比句芒早,“禖”这个字念“mei”,与媒人的“媒”是同义字,后来的媒人也是根据“高禖”而得来的。

高禖,为专司婚姻与生育之神祇。其初始形象呈现为具有孕育姿态的女性。在母系社会阶段,女性地位备受尊崇,是以女娲成为最初之高禖神。自进入农耕社会,男性凭依体力方面的优势,渐次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伴随社会结构的演变,高禖神之形象亦逐步转变为男性,伏羲于是成为男权社会的高禖神。在古代,高禖祭祀实则为男女相会,并于野外交合以求子嗣的活动。直至如今,仍有部分地区以祭祀的形式来祈求子嗣。例如,南方少数民族存在与祭祀高禖习俗相类的拜花婆、花婆节活动,人们通过祭拜花婆来达成求偶、求育之目的。

阳春时节,民间男女郊外祭祀高禖后,便可野合以求在吉时吉象繁衍子孙,皇家则设禖坛举行庄重肃穆的求子仪式。《礼记·月令》:“是月也,玄鸟(燕子春归为物候特征,《诗经·商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至。至之日,以太牢(最高规格祭品组合)祀于高禖,天子亲往,后妃率九嫔御,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韣[dú](弓袋,彩丝缠裹的弓袋,象征阳刚),授以弓矢(弓箭喻男性生殖力,《礼记》郑玄注"带以弓韣,求男之祥"),立于高禖之前。(在这个月(仲春之月),玄鸟(燕子)飞临。在玄鸟到来的当日,用太牢(牛、羊、猪三牲)之礼祭祀高禖神。天子亲自前往,后妃率领九嫔等宫人随行。继而举行特殊仪式:为天子有过临幸的妃嫔佩戴弓套(弓韣),授予她们弓箭,并使之立于高禖神位之前。)”

天子祭以整只牛羊猪三牲,之所以给后妃授之以弓箭,也是深含能求来男孩的寓意。“祀前一日,内侍请皇后宿斋别寝,宫嫔从。斋庭量地设香案、褥位各二,重行南向,以望禖坛。又设褥位香案北,重行。皇后服袆衣,褥位以绯;宫嫔服宫中朝贺之服,褥位以紫。祀日,有司以福酒、胙肉、弓矢、弓韣授内臣,奉至斋所,置弓矢、弓韣于箱,在香案东,福酒于坫,胙肉于俎,在香案西。内臣引宫嫔诣褥位,东上,南向立。又诣皇后幄次,跪请皇后行礼,导至褥位,南向立。请再拜,在位者皆再拜。导皇后诣香案褥位,上香,带弓韣,受弓矢,转授内臣,置于箱。又请再拜。......”礼仪甚是复杂。

元祐二年(1087)十二月,担任翰林学士的苏轼为即将到来的新春创作了18首春帖子词。在《皇太妃阁五首》其五中,对高禖祭祀进行了礼赞。

东风弱柳万丝垂,的皪[dí lì](鲜明光亮的样子,形容残梅的艳丽。)残梅尚一枝。

茧馆(古代养蚕的宫馆,这里指代春日浴蚕(清洁蚕种)的仪式。)乍欣蚕浴后,禖坛犹记燕来时。

阳春三月,柳色初新。万千柳绦,袅袅垂曳,宛若翠玉丝绦轻舞于春风之中,尽展新绿之生机。而那曾娇艳鲜亮的梅花,虽芳华渐褪,却仍有寥寥残枝傲立枝头,似在诉说着往昔的绚烂。

当年为了求子,太妃朱德妃随先帝神宗前往蚕房,亲身体悟蚕将孵化,感受蚕将生而浴的祥瑞之象。高禖祭祀时,一只燕子翩翩飞来,德妃果然如愿生下现在的皇帝哲宗。

苏轼此诗,充满不动声色取悦皇帝、太妃的高级感,也蕴含着丰富的风俗礼制底蕴。

《汉宫阁疏》载:“上林苑有茧观,盖蚕茧之所也。”《礼记˙祭义》谓:“古者天子诸侯,必有公桑蚕室。……卜三宫之夫人世妇之吉者,使入蚕于蚕室,奉种浴于川。”蚕,被古人尊为“天物”,因其具备强大的繁衍不息之能,且其吐出的丝绵长柔韧,为织帛制衣之必需,故而备受青睐。

苏轼诗中还透露了一个求子的仪礼,即取“蚕将生时又浴之”吉象,入茧观,奉种洁身沐浴。郑玄注:“玄鸟,燕也。”寓意神鸟。《诗经》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句,“禖坛犹记燕来时”即通过原始商部族的起源神话,以娀[sōng]氏(有娀,古国名,在今山西运城一带。)之女吞下燕卵而生下商的祖先契,暗喻太妃诞下哲宗乃天命所归。

其后,这一吉祥之象逐渐演化为三月三的习俗。求子的夫妇会将煮熟的蛋卵与枣置于水中捞取食用,以期能“早立子”。其中,卵暗喻怀孕,枣与“早”谐音,“浮素卵”与“浮绛枣”之举,寄托着人们对婚姻美满、早生贵子的殷切祈愿。直至如今,民间依旧保留着三月三食用五彩禽蛋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