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的爱,8个特征
发布时间:2025-08-29 15:34 浏览量:2
李跃儿老师曾多次说过这么一句话,“喜欢孩子,往往是为了自己的需要,而真正的爱孩子,是为了孩子的发展”。
小芭在读到欧文·亚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书中这部分内容时,这句话就浮现出来。
但是,认识“成熟的爱”是什么样,并不是为了自我批判、指摘别人或者发现自己不曾获得过这样的爱而自怜。而是加深和拓宽对自己、对他人、对关系的认识。
人的基本动机
亚伯拉罕·马斯洛的基本主张之一是,人的基本动机或者是指向“匮乏”,或者是指向“成长”。
安全感、归属感、认同感、爱、尊重、重视,这些需要得到了满足的个体是成长导向的,他们能够实现自己的潜力,达到成熟的自我实现。
成长导向的人和匮乏导向的人正好相反,他们更能自给自足,不太依赖环境来得到强化或者满足。
换句话说,管理他们的因素来自内心而不是社会或者环境:他们自己内在本性的法则、他们的潜力和能力、他们的天赋、他们的潜在资源、他们的创造冲动、他们的需求,就是认识自己,越来越整合一致,越来越知道自己的真实本性,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知道他们的使命或者命运是什么。
以成长为动机的个体和以匮乏为动机的个体有着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
以成长为动机的人依赖性较低,比较不需要他人的赞美和爱慕,比较不担心面子、名声和回报。他们不需要无间断地满足人际需要;实际上,有些时候他们觉得受到他人的牵绊,更喜欢有独处的时间。
因此,以成长为动机的人并不把他人看作是供给的来源,而是能视其为复杂的、独特的、完整的存在。
而以匮乏为动机的人从有用性的角度和他人建立关系,对于他人不符合自己需要的部分,不是完全忽视,就是视为干扰或者威胁。
两种类型的爱
相对应于匮乏和成长这两种动机,马斯洛描述了两种类型的爱。
匮乏之爱是一种“自私的爱”或者“爱的需求”,而存有之爱(爱他人之存有)是“无所求的爱”或者“无私的爱”。
马斯洛认为存有之爱是非占有性的,是欣赏而非需求,这种爱更丰富、更高阶,是更珍贵的主观体验。
存有之爱几乎不包含任何焦虑和敌意(但是,当然可能有为他人的焦虑)。
怀有存有之爱的个体彼此之间更独立、更自主、更少嫉妒或受威胁感、更少要求、更淡然,但同时又更为热切地试图帮助对方达到自我实现,更因为对方的成功而感到骄傲,更无私、更慷慨、更关爱。
从更深的层次来看,存有之爱创造的是伙伴,它提供了自我接纳和值得被爱的感觉,进而促进了持续的成长。
成熟的爱的八个特征
我在这一节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怎么可能以无所求的方式与他人建立关系?
现在,在布伯、马斯洛、弗洛姆相似结论的启发下,我可以描述成熟的、无所求的关系的特征,并以之为原型来探讨种种失败的关系的本质。
1.
关爱另一个人的意思是以无私的方式与其建立关系。
在和对方的关系中不要以下面的想法为核心:对方怎么看待我?这段关系对我有什么好处?关系不是为了寻求赞美、崇拜、性欲的释放、权力或是金钱。在每一时刻建立关联的只是双方二者,不受实际或想象中第三方的监察。
换句话说,人必须以自己的整个存有与对方建立关系,如果自己有一部分在别处(比如,在考虑关系对关系外的某个人有什么影响),就可以说关系已经失败。
2.
关爱另一个人意味着要尽可能彻底地了解对方,体验对方的世界。
如果一个人能够无私地和对方建立关联,就能自由地体验对方世界的各个部分,而不是某个符合某种功利目的的部分。一个人把自己拓展到对方的世界,认识到对方是另一个有感情的存有,对方有着自己的世界。
3.
关爱另一个人的意思是关心对方的存有与成长。
通过真实的倾听得以全面了解另一个人,努力帮助对方在和自己建立关联的时刻充满生机。
4.
爱是主动的。成熟的爱是爱人,而不是被爱。一个人把爱付出给另一个人,而不是“陷入”对对方的迷恋中。
5.
爱是人在世界上的存有方式,并不是与某个特定的人建立排他性的、逃避现实的奇妙连结。
6.
成熟的爱来自个体自身的丰富而非贫瘠,来自成长而非匮乏。
一个人爱另一个人并不是因为他需要另一个人才会感到存在、感到自己是完整的、能够逃避可怕的孤独。
以成熟的方式爱人的人已经在其他的时刻、通过其他的方式满足了这些需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来源是母亲对婴儿的爱,在一个人的早年注入到他的生命中。这种过去的爱,是力量的源泉,而现在的去爱则是拥有力量的结果。
7.
关爱是相互的。一个人若能真正地“转向他人”,他自己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一个人能把对方带入生命,自己也会变得更充满生机。
8.
成熟的爱并不是没有回报。人会改变,变得更丰富,感到自我被实现,存在孤独也得以减轻。通过爱人,自己也得到了关爱。但是这些回报只源自真正的爱,它们也不是爱的原因。
借用弗兰克尔的说法,这些回报是自然产生,而无法求得的。
节选自
书名: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作者:[美]欧文·亚隆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5-06-01
品牌方: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