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出家人”群像:贪财害命的佛门蠹虫与动了凡心的小尼姑
发布时间:2025-07-31 15:30 浏览量:1
润杨的上一篇文章《红楼梦中的出家人群像:亦僧亦道的混沌形象,假慈悲真祸害》写了《红楼梦》里一僧一道的混沌形象,以及假慈悲真歹毒的道婆马道婆。今天说说《红楼梦》里一对不守清规戒律的师徒,师傅净虚贪财害命,徒弟智能儿不守清规,这对师徒的形象,彻底撕下了宗教神圣的外衣,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宗教场所的腐败与道德沦丧。
净虚是京城馒头庵,也叫水月庵的住持,是一个老尼姑。
智能,是净虚比较得意的弟子,经常带着她到世家豪门里化缘。
馒头庵,虽然不是贾府的家庙,但也相当于是贾府养活的。贾府每月、逢年过节都会给馒头庵银子。主管这项差事的人是“余信”。
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宫花时,碰见了智能儿,就问她:“你是什么时候来的?你师父那秃歪剌往哪里去了?”
智能儿道:“我们一早就来了,我师父见了太太,就往于老爷府内去了,叫我在这里等他呢。”这里〔甲戌双行夹批:又虚贴一个于老爷,可知尚僧尼者,悉愚人也。〕批书人认为信奉和尚尼姑的人都是愚昧的人。
周瑞家的又道:“十五的月例香供银子可曾得了没有?”智能儿摇头儿说:“我不知道。”这段话,告诉读者,智能年纪小,〔一应骗布施、哄斋供诸恶,皆是老秃贼设局。写一种人,一种人活像。〕这说明,净虚骗完贾府,骗其他人。
净虚作为水月庵的主持,本应慈悲为怀、修身养性,但她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贪财害命之徒。她利用佛门身份,充当权贵之间的掮客,以"祈福""诵经"为名,实则敛财害人。
在小说中,净虚让尼姑念三日《血盆经》,就能赚十两银子。
然而,她的真正"生意"远不止于此。她向王熙凤提出一个请求——帮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李衙内强娶已订婚的张金哥,甚至不惜怂恿张家退亲,导致张金哥与守备之子双双殉情。
净虚的贪财与狠毒,在这一事件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她先是夸大事情的严重性,声称"张家已知我来求府里,如今不管这事,倒像府里连这点子手段也没有的一般",以此逼迫王熙凤出手。而王熙凤虽然嘴上说着"从来不信阴司地狱报应",但实际上正是看中了净虚背后的利益,才答应"替他出这口气",并索要三千两银子作为"跑腿费"。
净虚的所作所为,彻底颠覆了佛教"慈悲为怀"的教义。
她不仅不劝人向善,反而利用宗教身份煽动仇恨、制造悲剧,甚至从中牟利。她的存在,让佛门变成了罪恶的滋生地,也让读者看到了封建社会中,宗教被权势与金钱腐蚀的丑陋现实。
如果说净虚的堕落体现在贪财害命上,那么她的徒弟智能儿则代表了另一种形式的道德沦丧——情欲的放纵。
智能儿自幼在荣府走动,与宝玉、秦钟等人熟识,长大后渐知风月,对秦钟产生了爱慕之情。她虽身在佛门,却无法压抑自己的情感,最终与秦钟在庙里偷情。
智能儿的堕落,既是个人情欲的失控,也是佛门清规被破坏的象征。她虽未像净虚那样直接害人性命,但她的行为同样违背了佛教的戒律,甚至比净虚更具有讽刺意味——一个本应清心寡欲的尼姑,却在佛门净地与人私通,这无疑是对宗教神圣性的最大嘲讽。
净虚与智能儿的故事,绝不仅仅是两个个体的堕落,而是曹雪芹对整个封建社会宗教腐败的深刻批判。
在《红楼梦》中,宗教场所(如水月庵、铁槛寺)往往成为权势与金钱的交易场所,僧尼道士们不再修行,他们不是权贵的帮凶,就是教唆权贵利用权力犯罪的教唆犯。
如果没有净虚的牵线搭桥,教唆犯罪,王熙凤也不会从此胆子大起来,做违法犯罪的事情。
净虚利用佛门身份敛财害人,智能儿则因情欲失控而违背戒律,这些形象共同构成了一个"神圣外衣下的罪恶世界"。
净虚与智能儿,一个是贪财害命的"佛门蠹虫",一个是情欲放纵的"情欲奴隶"。她们的堕落,既是个人的选择,也是时代的悲剧。
曹雪芹通过她们的故事,撕开了宗教神圣的外衣,让读者看到了封建社会中宗教腐败与人性的黑暗。这种批判,不仅让《红楼梦》成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更让它成为一面照映社会与人性的明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