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掖庭奴婢,到巾帼宰相,上官婉儿的爱欲权谋与诗酒江湖

发布时间:2025-07-29 22:50  浏览量:1

说起中国古代的才女,不能不提上官婉儿,她不仅文采风流,而且在政坛上纵横捭阖,深得武则天和唐中宗宠信,又与多名权贵有暧昧关系,一生在权力与情感中起伏跌宕,终以悲剧收场,堪称传奇。

公元664年,上官婉儿出生在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的一个官宦世家。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是唐高宗时的宰相,因受命起草废黜武后的诏书,被武则天构陷谋逆,与其子上官庭芝均被处死。

家世显赫的上官婉儿,本应在锦绣繁华中成长,不成想家族突遭横祸,爷爷和父亲双双离世,襁褓中的婉儿与母亲郑氏被发配掖庭为奴。

上官婉儿自幼聪慧,为奴期间在母亲的精心培养下,饱读诗书,能吟诗作赋,且明达吏事。

仪凤二年(677年),年仅十四岁的上官婉儿因才名远扬被武则天召见。武则天当场出题考她,上官婉儿对答如流,且文意通畅、词藻华丽,武则天大为震撼,当即免去其奴婢身份,将她留在身边,担任文书助理工作。

上官婉儿凭借卓越的才情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逐渐赢得武则天的信任。她不仅参与起草诏书,还决策政务,百官的奏章由她先过目,之后武则天只在上面批一个字就颁行天下。到19岁时,上官婉儿已成为朝廷里除武则天外,最有权势的女人。

相传,上官婉儿降生时,母亲郑氏梦见一个巨人,送给她一杆秤,说“持此秤可称量天下士”。待上官婉儿满月时,郑氏逗弄她道:“你就是那个称量天下的人吗?”小婉儿咿咿呀呀地回答:“是!”后来,上官婉儿辅佐武则天处理政务,品评天下士人的文章,果然“称量天下士”。

上官婉儿从仪凤二年(677年)被召入宫,到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退位,辅佐武则天28年。虽无丞相之名,却有丞相之实,说她是巾帼宰相不为过。

原因涉及多方面因素。上官婉儿感念武则天对她的知遇之恩,以顾全大局为重,不想因私仇破坏政局稳定;武则天的文韬武略,和执政后的卓越表现,令上官婉儿折服,心甘情愿为这样的君主服务。

相处期间,武则天对上官婉儿恩宠有加,让她心生感激。上官婉儿才华横溢,辅佐武则天,让她有施展抱负的空间。毕竟,位高权重,荣宠备至,对于任何人都是极高的诱惑。人生理想得以实现,还有什么仇放不下呢?

据《酉阳杂俎》记载:“今妇人面饰用花子,起自上官昭容,所制以掩黥迹。”上官昭容即上官婉儿。

关于上官婉儿黥面,历来说法不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上官婉儿与武则天的男宠张昌宗有私情,被武则天发现后,处以黥刑。

《旧唐书》和《新唐书》均记载上官婉儿“尝忤旨当诛,后惜其才,止黥而不杀也”。但 “忤旨”的原因并未记载。据推测,可能是上官婉儿在政务处理上与武则天有分歧,或者在处理政务时流露出同情李唐皇室的倾向,引起武则天不满,所以受了黥刑。

还有一种说法是,上官婉儿欣赏骆宾王的文才,惹怒了武则天。骆宾王曾写过《为徐敬业计武明曌檄》。

上官婉儿额头上的伤痕,不但没有降低颜值,反而令她更添妩媚,后来还被唐朝妇女效仿,称之为“红梅妆”。

据说,上官婉儿的初恋是太子李贤。两人在宫中相识,李贤风度翩翩,温文尔雅,令上官婉儿心生爱慕。然而,这段感情因李贤被武则天废为庶人并流放巴州而终结。李贤被杀后,上官婉儿曾写下《彩书怨》来表达对他的怀念。

上官婉儿三十五岁时,武则天将她许配给侄子武三思,两人的结合虽有感情成份,但更多是出于政治考量。

唐中宗李显复位后,封上官婉儿为“昭容”,是仅次于皇后的女官,对她恩宠有加。在处理政务方面,懦弱昏聩的李显更是倚重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与崔湜的恋情,更是充满权谋与背叛。崔湜出身世家大族,才学出众,容貌俊美。上官婉儿的丈夫武三思生性鄙俗,平日沾花惹草,孤单的上官婉儿把一腔痴情完全寄托在崔湜身上。崔湜在上官婉儿的帮助下,一路高升,从中书舍人升至宰相。

唐隆政变后,上官婉儿被诬谋反,崔湜不仅没有帮助她,为求自保,反而投靠了太平公主,并且将婉儿的秘密全部告诉了太平公主。上官婉儿临刑前哀伤地对崔湜说:“我错看了你!”,随即凛然赴死。

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辟。上官婉儿与韦皇后、安乐公主亦多往来,屡次劝说韦皇后施行德政。

上官婉儿曾四次向中宗进谏,强烈反对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唐中宗不听,逼得上官婉儿以死相谏,喝毒药后,太医救治及时,才保住性命。

由于有上官婉儿和武三思的加入,韦后势力大增,把唐中宗完全架空。太子李重俊忍无可忍,率兵攻入武三思府邸,杀武三思及武崇训父子。然后闯入皇宫,准备诛杀韦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上官婉儿临危不乱,指挥禁军固守皇宫,再通知武三思旧部入宫护驾,平定了太子兵变。

公元710年,唐中宗李显被韦后母女毒杀。韦皇企图效仿武则天掌握政权。同一年,李隆基(后来的唐玄宗)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了“唐隆政变”,成功诛杀了韦皇后一党。

政变期间,上官婉儿手捧与太平公主共同草拟的遗诏,诏书中明确表示立李重茂为帝,同时让相王李旦辅政,试图证明自己站在李唐王室一方。李隆基率兵杀入内宫,上官婉儿没有躲避或反抗,而是率领宫人主动迎接。

李隆基对上官婉儿的印象很差,认为她善于玩弄权术,反复无常,且与韦皇后一党关系密切。尽管刘幽求等大臣请求赦免上官婉儿,李隆基仍然下令将其处死。

公元711年7月,唐睿宗李旦为上官婉儿平反,赐谥“惠文”。到了开元年间,唐玄宗追念上官婉儿的才华,下令收集其诗文,辑成二十卷。

上官婉儿死了,她的文学成就却流传千古。她的诗文一改东晋和南朝时期的萎靡之风,努力革新南朝以来盛行的四六骈俪的写作手法,深刻影响了唐诗的创作。

与上官婉儿同时代的文人,如张说、武平一等对其人其事评价很高。婉儿不仅以其诗歌创作实绩,而且通过选拔人才、品评诗文等活动,倡导并革新了一代文风,对于当时文坛的繁荣和诗歌艺术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上官婉儿的一生,是才情、权力与欲望交织的传奇。她凭借才智,在政坛上纵横捭阖,又开创一代文风,终因权力斗争香消玉殒,令后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