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留题齐州舜泉》赏析:功高德大被万世,行人亦为留征轩

发布时间:2025-07-17 00:03  浏览量:1

作者:侯林 侯环 诗作:

留题齐州舜泉

欧阳修

岸有时而为谷,海有时而为田,虞舜已殁三千年。

耕田浚井虽鄙事,至今遗迹存依然。

历山之下有寒泉,向此号泣于旻天。

无情草木亦改色,山川惨淡生云烟。

一朝垂衣正南面,皋夔稷契来联翩。

功高德大被万世,今人过此犹留连。

齐州太守政之暇,凿渠开沼疏清涟。

游车击毂惟恐后,众卉乱发如争先。

岂徒邦人知乐此,行人亦为留征轩。

《宋本欧阳文忠公集·居士集》卷九,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9年版

书影:《留题齐州舜泉》

人物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六一居士。宋代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历任翰林学士、礼部侍郎、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他关心国家安危,同情人民疾苦。同时对北宋诗文改革有重大贡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注释:

虞舜,五帝之一。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或舜。相传受尧禅让,后禅位于禹。死在苍梧。据《史记·五帝本纪》,舜的父亲是个瞎子(瞽叟),舜的生母去世后,瞽叟又娶了一个妻子,并生了一个儿子,叫象。瞽叟顽而象傲,二人常欲杀舜。他们一次纵火焚廪,一次穿井掩土,欲置舜于死地,均未得逞。而舜依然“复事瞽叟爱弟弥谨”。

号泣于旻天:《孟子·万章上》: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孟子曰:“怨慕也。”意思是,舜到农田去,向苍天哭诉,他为什么要哭诉呢?孟子说:“因为怨恨、爱慕。”孟子还说:“大孝的人一辈子思慕父母,到了五十岁仍在思慕的,我在大舜身上见到了。”

皋夔稷契:舜的四位贤臣。舜的孝敬父母之心,始终如一如果再进一步,孟子的意思是,对于根本原则的追求,要像古代圣人那样不被其他事物所诱惑。父亲、弟弟都加害于他,可他依然恪守正道。

赏析:

济南旧城内舜井街,有舜泉,亦称舜井,世传为虞舜所凿,故名。此处原有规模宏大的舜庙,舜泉即在舜庙重华殿前。唐宋以前,这里众泉争流,汇流成溪,注入大明湖。《水经注》称此溪为“历水”,称大明湖为“历水陂”,舜井等泉为历水之源。舜泉名气很大,宋元时欧阳修、曾巩、苏辙、元好问等文学大家均有题咏。下面我们且看素有“四海文章伯,三朝社稷臣”(曾巩《寄致仕欧阳少师》)之称的欧阳修与舜泉的一段因缘。

《宋本欧阳文忠公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9年版

宋治平四年(1067),时在朝中任参知政事的欧阳修受到“濮议之争”中台谏派的攻击(治平二年,宋廷议英宗本生父濮安懿王称号,大起争论,史称“濮议”。宰相韩琦、参知政事欧阳修等赞成追尊为皇,天章阁待制司马光、御史吕诲、范纯仁、吕大防等以为不可。前者称“中书派”,后者称“台谏派”),尤有甚者是言官蒋之奇的无端诬陷(控告欧阳修“帏薄不修”,与长媳吴氏关系暧昧),后虽诬罔辨明,然作为辅弼大臣和文坛宗师的欧阳修受此奇耻大辱,实感伤痕累累,心力交瘁,已无心在朝执政,而一时又难以致仕归隐,于是三上奏章,恳请出知外郡。这年三月下旬,欧阳修始得罢参知政事,除观文殿学士,转刑部尚书,出知亳州(今安徽亳县)。熙宁元年(1068),六十二岁的欧阳修又超转兵部尚书,改知青州(今山东益都)。十月,欧阳修赴青州知州任,途经齐州(今济南),游舜泉,作《留题齐州舜泉》诗。

济南名泉众多,欧阳修为何单单选择舜泉,应该说,这与他致君尧舜、忠君爱民的传统思想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抱负是密不可分的。虞舜“功高德大被万世”,与欧阳修期望建功立业、万古流芳的价值追求,正相吻合。尽管遭遇坎坷,他对古帝先贤仍然充满尊崇爱戴之心,甚至在旅途之中还时时想着“报国恩”。(“国恩未报身先老,客思无聊岁已昏。”《晓发齐州道中》)

欧阳修在诗中盛赞大舜的功绩:虽则历经三千年,虽则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沧桑巨变,但舜的功德和影响却万世不变;他肯定济南舜泉是大舜“遗迹”,是舜“耕田浚井”之处;他同时对古之圣贤从事“鄙事”,生于忧患,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真理,深有体会和同感。

舜井街旧照

最后,他抒写了自己在泉水美景下的喜悦心情。他赞扬齐州太守对舜泉的整治“凿渠开沼”,使清流澄清大放光辉,从而使舜泉成为风景名胜之区。他说,这里草木萋萋,游车辚辚,不仅成了当地人的行乐之处,就连我这个过路人也停下车来不忍离去了。从诗中看,美丽的舜泉使欧阳修愁闷的心情得以消散,旅途的劳顿得以缓解。

值得一提的,是济南人一直将欧阳修的这首诗视若珍宝,欧阳修去后不久,他们即在泉上立碑刻诗,永志怀念。一直到此后160余年的1235年的元代初年,另一位大诗人元好问来游舜泉时,仍然看到“舜井二,有欧阳公诗大字石刻。”(参见元好问《济南行记》)

这是欧阳修与济南泉水的一段十分感人的因缘际会。

写作之启示:

圣贤也是人,他们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本诗的特点,首在表达大舜在遭受父亲与弟弟迫害时,所充溢的痛苦哀伤的真情实感:“向此号泣于旻天”,甚至“无情草木亦改色,山川惨淡生云烟”,这些话语,不知深深感染了古今多少国人。其次是紧密联系大舜“耕田浚井”的齐州(济南)实际,诗人不惟以遗迹证实济南乃是舜耕历山之地,而且描绘济南人对于舜的热爱与崇敬,比如齐州太守“凿渠开沼疏清涟”的善举,尤为感人的,是当时的舜井已经成为济南“游车击毂”的繁华地段与百花艳丽、众卉飘香的美丽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