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慧、毛岸英、毛岸青去世后,为什么都没有被安葬在毛家祖坟?

发布时间:2025-07-17 15:46  浏览量:1

文:博览

1976年9月,我国伟大的开国领袖毛主席与世长辞,遗体被后人细心保存在为他建造的纪念堂中,供后人瞻仰。

让后人了解是怎样一位伟大的人能领导我们走出剥削压迫的境地,继而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几十年过去后,被安放于水晶棺中的毛主席依然保持着在世时的容貌,好像仍在为我国的发展而出谋划策。而毛主席的亲属家眷,跟随毛主席的脚步投身于革命事业,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何最后却没能被安葬于毛家祖坟?

今天博览历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这背后的故事,新来的朋友别忘了点点关注,既能回顾往期文章,又不错过之后的精彩内容。

1901年,杨开慧诞生于湖南长沙县清泰乡板仓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家庭。她的父亲杨昌济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一名拥有着积极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及教育家。在杨开慧两岁时杨昌济出国留学,留下了杨开慧及妻子在长沙县板仓。

1908年杨昌济的妻子受杨昌济嘱托,将7岁的杨开慧送往长沙初级小学念书。杨开慧成为了板仓第一批入学的女学生。而杨开慧在学校中受到先进思想的影响,回家后劝导母亲与之一同入学学习。

1913年,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留学归来,在湖南省第一师范院校担任教师,因其先进的思想和渊博的学识,众多学生慕名而来,其中就包括离家前来长沙求学的毛泽东。他们经常到杨家向杨昌济讨教各种救国救世的方法。

杨开慧

而彼时的杨开慧并未上学,而是在家中由父亲亲自教导。每当年轻的毛主席等人来家中学习时,杨开慧就坐在他们旁边,倾听着他们谈论着各种各样的话题。时间久了,毛主席即被举止脱凡,见识广泛的杨开慧所吸引,自此毛主席和杨开慧二人便熟络起来。

1918年,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接受聘请,前往北京大学担任教授,杨昌济偕同妻子儿女迁往北京。同年,毛主席为了组织新民学学会会员而需要前往法国留学,因而来到北京,暂住在杨昌济家中。由于长时间的接触,毛主席和杨开慧二人对彼此产生了不可言喻的好感,并坠入爱河。

1920年,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因病逝世。而彼时的毛主席则以学生及杨开慧爱人的身份出席恩师的追悼会,并帮助杨家亲属料理恩师兼岳父的后事。不久后,毛主席及杨开慧分别回到长沙。并且在毛主席成立文化书社后,杨开慧亦欣然加入。

杨开慧与毛主席画像

1920年9月,杨开慧秉持自己的意愿及毛主席的支持,带着周南,福湘等五名女校学生报名进入岳云男子中学,成为了湖南省第一批进入男子中学的女学生。在当时的那个社会环境下,这难免会令人产生非议。但在那个时代,正需要像杨开慧一样有着超出常人的胆识及先进思想的人来打破传统观念,才有可能改变当时依旧封建的社会思想。

也是在1920年,杨开慧正式地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了湖南地方的第一批团员,并在年末与毛主席喜结连理,两人的感情得到了再次升华。因为杨开慧秉持着不愿做常人所做的事的观念,所以他们结婚时没有传统结婚仪式中的花轿和嫁妆。在婚后杨开慧为毛主席生下了三个儿子,并且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陪伴毛主席经历了数不清的磨难,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

1922年初,杨开慧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内主要负责党委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而他们的家就在长沙市小吴门外清水塘22号,也就是区委所在地。而杨开慧每天在照顾毛主席的生活起居,递送党的文件和命令之外,还帮助毛主席收集资料,抄录文件,让毛主席有精力去从事每天繁琐的革命任务。

杨开慧与儿子岸英、岸青于1924年在长沙的合影

1923年,毛主席来到上海工作,而杨开慧也跟随着毛主席带着两个儿子来到上海,并组织纺纱厂的女工们上夜校,当她们的老师。

1925年,杨开慧跟随着毛主席回到了湖南韶山组织开展农民运动,帮助毛主席创立农民夜校并亲自担任教员。在杨开慧收集整理资料的同时,负责着联络工作。

1927年,毛主席对湖南当地的农民运动进行实地考察,而杨开慧则将毛主席考察到的大量资料进行整理并抄录。3月份《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战士》上登出,而在背后默默付出的杨开慧的努力功不可没。

之后杨开慧则带着孩子,在与上级失去联络的情况下,组织并领导多个地区的地下武装斗争。在极其严峻和险恶的环境中从事着党的交通和机要联络任务,并且坚持斗争了足足3年,为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30年10月24日,在杨开慧回乡看望母子的途中被密探发现,并于当晚在家中被数十人包围,连同儿子和保姆一同被抓走。被抓走的杨开慧,面对国民党的各种严刑拷打,丝毫不畏惧,哪怕身上被打得皮开肉绽,鲜血直流,敌人只能得到三个字:”不知道!”坚贞不屈的她,没有向敌人透露一丝情报。

敌人总共审问了杨开慧5次,软磨硬泡,什么方法都试了,最后还是一无所获。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被双手反绑,神情坚定地走上刑场,刽子手在她背后开了两枪。但此时杨开慧的呼吸并未停止,但被卫兵发现,并再次被打了三枪。年仅29岁的杨开慧倒在了一片血泊中,停止了呼吸。

一直到12月,正在指挥红军战斗的毛主席才从报纸上得知爱人已经惨遭敌人毒害。但由于国民党军阀曾使坏妄想挖开毛家祖坟,所以毛主席在爱人墓地的选址上不敢马虎。为了让爱人免遭敌人的侵害,最终选择将爱妻安葬于老家板仓,以此来防止敌人侵扰已故的妻子。

年纪尚轻,却为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全部

毛家的长子毛岸英,1922年出生在了湖南长沙,在他年幼时跟随着父母在各地辗转。在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时,年幼的毛岸英也被敌人一同抓走关进了铁笼。在母亲受到毒害后,毛岸英被党组织设法保释救出,并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带着两个弟弟前往上海,投靠叔叔毛泽民。

毛岸英和他的两个弟弟被送到地下党组织创立的大同幼儿园之后,小弟弟毛岸龙因病去世。而党组织也因为党内人员的叛变而遭到破坏,幼儿园的孩子们被迫疏散。而毛岸英兄弟三人则被支持革命事业的牧师董健吾带回家中。

毛岸英

但因1933年中共中央迁至江西,没了党的经济援助,董健吾的妻子对待兄弟二人的态度也随之发生改变,越来越对兄弟二人没有好感。后来兄弟二人流落街头,迫于生计,在那段时间他们在街边摊当过学徒,卖过报纸,拉过黄包车,为了生存下去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苦难。后来他们被东北将军李杜接回,并与党组织对接,于1936年将两兄弟送往欧洲,后被送往苏联学习。

在苏联时,毛岸英度过了一段相对来说比较安稳的生活。但毛岸英并未因此而沉沦,他发奋图强努力学习,很快地当上了少先队大队长,并于1939年加入了共青团任支部书记一职。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毛岸英毅然决然地加入战争。并在不久后,申请前往军校学习。在1943年毛岸英毕业时,他获得了中尉军衔。1946年的回国前夕,斯大林很器重这个年轻人,专门接见了他并赠予他一把手枪。

回国后的毛岸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中共党员,久违的和父亲聚在一起吃了几天饭,便被毛主席要求和弟弟独自去食堂吃大锅饭,并被毛主席送到劳动模范家庭学习。他谨遵父亲毛泽东的教诲,和农民群众一起吃,一起住,一起干活。毛岸英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做过宣传工作,当过秘书。并在解放初期担任北京机械总厂党支部副书记一职。但他非但没有因为自己是毛主席的儿子而懈怠,而是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深入人民群众。新中国成立那一年,毛岸英和刘思齐完婚,后来毛岸英提出到基层工作的申请。

20世纪50年代初,抗美援朝运动开始,继承了毛主席革命精神的毛岸英主动请缨,向毛主席申请加入抗美援朝的队伍。刚刚完婚不久的他告别妻子,跟随着解放军不远万里地来到了朝鲜,并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和秘书一职。毛岸英在工作中积极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勤勤恳恳。

同年11月25日上午,几架美军的战斗机突然飞到毛岸英所在的志愿军指挥部的上空,此时的他还未察觉到危险的来临。战斗机轰鸣而过,伴随着炸弹掉落时的死亡哨音,在指挥部中的毛岸英壮烈牺牲,这一年他才28岁。

一个月后,彭德怀将军给周总理写了封信,信中请求周总理将毛岸英的遗体安葬在朝鲜的烈士陵园。周总理虽觉得彭将军言之有理,但他不可擅自做主张,便将信交给了毛主席。毛主席经过一夜的思考,最终同意了彭德怀将军的请求,同意将毛岸英的遗体安葬在朝鲜,并特别注出不用为毛岸英举行特殊的葬礼。

但毛岸英的妻子对此依旧念念不忘,因为她不想让自己的丈夫去世后还在异国。她曾多次请求毛主席将毛岸英的遗体运回国内,但毛主席没有一次同意她。

毛主席的二儿子毛岸青,和他的哥哥毛岸英一样,出生在长沙。在母亲遭遇毒害之后,跟着哥哥来到了上海。在上海的时间里,毛岸青与哥哥在社会的最底层苦苦挣扎。他们时常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还经常遭受路人的白眼,这令年幼的毛岸青在心里和身体上遭受了极大的摧残。

某一天,毛岸青正在卖报,他正在懊恼为什么没有人来买他的报纸。就在这时,他听见旁边一个报童吆喝着:“赣南残匪已完全肃清,伪师长毛泽覃已被击毙,第八师再会昌俘匪干。”听到吆喝声的毛岸青心里如同被千根针来回扎一般痛苦,此时的他一想到小叔毛泽覃那幅亲切的笑脸,就心如刀绞,不知不觉已经泪流满面。

毛岸青

年幼的毛岸青想要报仇,但他无从下手,只能拿出口袋中的半根粉笔,在旁边的电线杆子上狠狠的写下六个字:“打倒帝国主义!”而正当他在享受着将复仇的情绪发泄出去的快感时,一个巡警看到了他,狠狠的将他踢倒在地。路边一个装作是买烟草的敌方特务也过来,对着毛岸青的脸一下接一下地打,丝毫没有因为他是个小孩子就手下留情。

而瘦弱的毛岸青被打得鲜血直流,但依然没有求饶,而是汇集了所有的仇恨,大声地喊道:“打倒帝国主义!”几个特务见状,下手更重。听见吵闹声的毛岸英立马飞奔过来,看到躺在地上流着鲜血昏死过去的弟弟,他用力地将几个特务打到一边,抱起弟弟。而此时的特务刚要继续打,就听见了旁边的路人们纷纷为兄弟二人鸣不平,便灰溜溜地走了。

一个路过的黄包车师傅见毛岸青伤的重,便让他们上车。因为没有钱,毛岸英便让黄包车师傅将他们带到了一个寺庙。因为没钱请医生,毛岸英及寺庙中的其他伙伴只能将找到的一些红药水给毛岸青涂上,又喂他喝了一些姜汤。万幸的是,毛岸青醒了过来,但由于特务下手很重,毛岸青听不见声音了,还得了脑震荡。从这件事之后,毛岸青一直患有头痛的毛病,并影响着他的正常生活。

刚到苏联的毛岸英、毛岸青

1936年,同哥哥来到苏联的毛岸青总算能过上一段安宁的日子。他们住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娱乐设施,还有人专门给他们讲故事。而对于这对从地狱中逃脱出来的毛岸青来说,更是十分的来之不易。或许是受到了哥哥的影响,毛岸青也没有在众多的诱惑中变得懒散,而是像哥哥一样发奋图强,刻苦认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考到了东方大学继续学习。在苏联卫国战争中,他主动加入战斗,在前线构筑防御工事,运送伤员。

再回国之后,毛岸青遵从父亲的意愿到了黑龙江进行土地改革试点工作。建国后,毛岸青在中宣部任翻译,在工作中勤勤恳恳,认真刻苦,并参与编译《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等众多书籍。在事业上成功,可在爱情上却没有那么顺利。在苏联学习时,曾有对他产生爱慕的俄罗斯姑娘追求他,但由于他不愿与外国人结婚,所以将她们一一拒绝了。其实在黑龙江的时候,有不少姑娘都对他有好感,天天围着他,但没有一个是他喜欢的。回到北京后,毛主席对于毛岸青的问题也很着急,并专门挑时间教诲了他一番。

毛岸英(左)、毛岸青(中)与蔡和森女儿蔡妮在莫斯科合影

1950年听到了哥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毛岸青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从小到大,没有受到太多父爱的他,一直受着哥哥的照顾。他想起了兄弟二人在上海时的肝胆相照,又想起了在苏联学习时两人互相勉励。而此时的哥哥已然离他而去,这对他来说犹如一道晴天霹雳。头上的旧伤隐隐作痛,加上心中的悲痛,他昏倒过去。住入北京医院进行治疗,后来去大连休养。

在大连时,毛岸青与一名年轻的护士相谈甚欢,毛主席听到了这个消息,也希望这段感情会有个结果。1960年,毛岸青的身体恢复效果显著,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对儿子的身体状况表达关心并询问了毛岸青与那名护士感情的进展。在写信之时,毛主席已经67岁,换做旁人,在这个年岁早已儿孙满堂,而长子毛岸英并未留下任何子嗣,所以毛岸青现在是他唯一的希望。最终,在毛主席的推动下,情投意合的毛岸青与邵华在大连成婚。

毛岸青夫妇与毛主席合影

而毛主席的推动是正确的,毛岸青与邵华的婚后生活十分幸福。并于1970年生下一子名为新宇。即使毛岸青已经成家,毛主席依然时时挂念着他,而对于儿媳妇邵华,也是关爱有加。听闻邵华生病了,便立马写信关心慰问邵华。

毛岸青与他的父亲不同,他更像是一名知识分子,喜欢安静,喜欢读书,并且多才多艺。也可能是由于这一点的原因,毛岸青后来带着儿子和妻子定居在了北京的西郊一处小院内,安静清幽,平常无人来打扰他们安静的生活。

2007年3月23日,毛岸青于北京因病逝世,享年84岁。同年4月2日,而毛岸青的遗体也并没有被安葬在毛家祖坟,而是选择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进行火化。

“有的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毛主席及他的家人们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奉献出了巨大的力量,虽然他们已逝,但他们的精神永远的被保留在了中国人民的心中。我们要将这种精神永远的传承下去,这样革命的火焰就永远都不会熄灭。

本期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欢迎各位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见解,写作不易,如果各位觉得文章还不错的话,不妨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感谢您的观看,咱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