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 | 记忆的微光:从张纯如的孤独到民族记忆的集体觉醒
发布时间:2025-07-15 15:37 浏览量:1
编者按:
张纯如用生命照亮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她的勇气与牺牲令人敬仰。然而,认为中国十四亿人无人研究、无人揭露这段历史,则忽视了无数学者、幸存者及民间人士的长期努力。历史记忆不应仅依赖个体的悲壮抗争,而需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如今,国家公祭、学术研究、教育传承等机制正在构建更坚实的集体记忆。我们纪念张纯如,既要铭记她的贡献,也要超越“孤独英雄”的叙事,推动历史真相在更广阔的社会土壤中生根发芽。唯有如此,记忆才能真正抵御遗忘,警示未来。
▲ 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
记忆的微光:从张纯如的孤独到民族记忆的集体觉醒
特约撰稿人 高山
“一个敢讲真话的中国女人,在中国国内14亿多中国人竟没有一个人具有她的勇气和勇敢。”这句充满愤懑的网络言论,折射出对历史记忆的深切焦虑。张纯如——这位用生命照亮南京大屠杀黑暗历史的华裔女作家,确实以其《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震撼了全世界,她最终因无法承受历史之重而选择结束生命,留给世人无尽的惋惜。
然而,断言中国十四亿人无人研究、无人揭露南京大屠杀,则是对中国学界和民间记忆守护者的不公。这种言论背后,实则反映了一个更为深层的问题:我们如何构建真实而完整的历史记忆?个体勇气与集体责任之间,又该如何去平衡?
张纯如的伟大贡献不可磨灭。1997年,这位当时年仅29岁的作家出版了英文著作《南京大屠杀》,首次以系统、全面的方式,正在向西方世界揭露了这段被遮蔽的历史。她走访幸存者、查阅档案资料、收集侵华照片,并用细腻而有力的笔触还原了1937年那个血腥的冬天。
张纯如的工作打破了国际社会对南京大屠杀的沉默,她的书连续十周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同时被翻译成多种外国语言。更为震撼人心的是,她为这段历史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长期接触极端暴力史料导致她的抑郁症,最终夺走了她的年轻生命。
张纯如确实是一个勇敢的“吹哨人”,她以个体的力量对抗历史的遗忘机制,这种勇气值得所有人敬仰爱慕崇敬而又伟大。
然而,将南京大屠杀的研究与记忆,完全寄托于一个华裔美国女作家身上,并以此否定中国国内的所有努力,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50年代,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前身“南京大屠杀史料陈列馆”就已建立;80年代起,中国学者如高兴祖、孙宅巍等已开始系统研究;90年代,南京大学教授张宪文领衔的团队编纂了72卷《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这些工作或许在国际影响力上不及张纯如的著作,但它们构成了中国学界对这段历史的基础性研究。民间层面,幸存者李秀英、夏淑琴等老人多年坚持作证,甚至远赴日本参与诉讼;普通市民吴先斌自费建立民间抗战博物馆。这些人与张纯如一样,都是历史记忆的守护者,只是他们的声音传播范围有限,不为外界广泛知晓。
为什么会产生“十四亿国人无人研究”的误解?一方面,这与历史记忆的阶段性特征有关。改革开放前,因国际政治环境限制,南京大屠杀未得到充分研究;改革开放初期,学术研究需要积累过程;而张纯如恰好在世纪之交,中国学术成果尚未大规模国际化时发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另一方面,国际话语权的不平衡导致西方社会,更容易接受“内部人揭露被掩盖真相”的叙事,却忽视了中国本土长期存在的记忆实践。
再者,大众传媒的聚焦特性使得张纯如的故事被高度符号化,而分散的、集体的记忆努力反而被遮蔽。这种认知偏差正在提醒我们,历史记忆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不能简化为英雄主义的个体叙事。
历史记忆的本质,是集体责任而非个人勇气。将记忆的重担完全寄托于个别“吹哨人”是危险的,这不仅可能压垮这些个体(如张纯如的悲剧所示),还会使大众逃避自身责任。
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指出,“集体记忆不是一个既定的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南京大屠杀作为民族创伤记忆,需要的是制度性的记忆机制和广泛的社会参与。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中国在这方面的建设已初见成效:国家公祭日的设立、纪念馆的扩建、中小学教材中内容的增加、学术研究的深化等,都是将个体记忆转化为制度记忆的努力。记忆不应是某个纪念日的集中爆发,而应成为教育体系、文化生产、学术研究的日常实践。
在全球化的时代,历史记忆呈现出新的可能。张纯如的伟大,在于她突破了民族国家的框架,将南京大屠杀置于人类共同记忆的层面。今天,我们需要的不是对“无人敢言”的愤懑,而是构建多元、立体的记忆网络:官方的研究机构、民间的记忆组织、国际的学术合作、艺术的再现表达,以及每一个普通人的自觉传承。
加拿大学者罗森堡曾说:“记忆的责任不在于记住一切,而在于不让重要的事情被遗忘。”南京大屠杀的记忆,既需要张纯如式的勇敢个体,也需要无数默默无闻的档案管理员、教师、记者、艺术工作者的坚持,更需要年轻一代以创新方式接续这一记忆。
张纯如离世近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纪念她最好的方式,或许是超越“一个人对抗全世界”的英雄叙事,转而构建更具韧性的集体记忆体系。
历史告诉我们,依赖个别勇者的社会记忆是脆弱的,只有当记忆成为公民文化的有机部分,成为教育的内在环节,成为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真相才能抵御时间的侵蚀。
今天,我们从张纯如的孤独到民族记忆的集体觉醒,这条路或许漫长,但每一步都是值得。在记忆的微光中,我们不仅看到过去的苦难,更照见未来防止类似悲剧的责任——这责任属于国家,属于社会,最终还是属于每一个中国人。
编辑 陈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