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尧|《拂去尘埃》——张棣赓苏棠传奇革命人生(一)

发布时间:2025-05-26 21:18  浏览量:8

张棣赓、苏棠夫妇

编者按:即日起,《云卜堂》原创首发由著名作家关中尧先生撰写的非虚构文学作品《拂去尘埃》。这部作品如实记录了老一辈革命家张棣赓、苏棠夫妇不平凡的人生。敬请关注。

清光绪二十七年正月初五(公元1901年2月23日),春寒料峭,雪粒扑面,一辆胶轮马车罩着弯曲拱成半圆形的芦席做车篷,伴随着踢踏踢踏的马蹄声,急速的离开了被八国联军占领的北京城,经过长辛店,向着京南保定方向奔去。

这辆胶轮马车行走的路线是晋商进京或返晋经常行走的必由之路,出长辛店后经保定、正定过获鹿,穿越太行山“八陉”之一的井陉,从娘子关进入山西境内经平定到太原后,南下晋中各地就平安大吉了。

这条路沿途有供旅人歇息和饲喂牲口的车马大店,如有运输的货物亦有镖局保护,这条连接京晋之路,相比其他路径,近捷通畅,古已有之。

除了赶马车的车夫,车上狭小的空间窝蜷坐着三女一男。三女是陈王氏和她的两个女儿,长女陈宝贞十六岁、次女陈宝亮十五岁,男的是山西临汾一位在京经商的富商姚某。

自打去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烧杀抢掠,胡作非为,一下子打破了这座自公元916年辽代定都以来千年古都往日的平静。朝廷国君于当年阴历七月二十一日西狩遁去,全城百姓惶惶不可终日,有点门路的纷纷出逃避难。

陈王氏的丈夫陈天礼,保定府人氏,人高马大,一表人才,人称“陈大帅”,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有店铺,主营高阳大布,兼营皮毛绸缎,生意兴隆,家境殷实。不料,八国联军一场大火,将其多年经营所得连同性命一并化为灰烬,死里逃生的弱妻幼女,顿时生活无着,暂时仅靠典当随身细软艰难度日。

姚某本系山西临汾同乡西社村赵氏三兄弟赵存仁、赵存义、赵存礼在大栅栏粮食店街于明朝嘉靖九年所创设“六必居酱园”的二柜,时过境迁,此时“六必居”的大掌柜早已变更他人。遭遇兵火乱世,生意黯淡萧条,姚某遂生去意。

陈王氏和两个女儿在北京城里居无定所,陈王氏靠帮别人洗衣服做针线活儿过日子,带着两个女儿到谁家干活儿就歇在谁家。

姚某平日里与“陈大帅”生意上多有来往,如今看到这娘三个沦落江湖,动了恻隐之心。他在尽力接济陈王氏母女饱暖之余,遂向陈王氏提出与其在此艰难度日,不如随他一同返乡临汾,祖上世居临汾泊庄,临近县城,渠水环绕,居家阔绰,衣食无忧。言及故里双亲曾包办一房婚事,本人与之情感疏远,琴瑟从未和谐,如今既携陈王氏母女还乡,除襄助其安居乐业外,欲娶宝贞为偏房。

陈王氏知其爱慕一口京腔的长女宝贞日久,俩人年龄虽相差二十四岁,事到如今,别无选择,应允姚某既娶吾女,须养吾老,待到宝贞成年之时方可圆房。姚某一一承诺,辞了东家,收拾停当,雇了一辆胶轮马车,与陈氏母女一同离京回乡。

辞京返晋一路跋涉,翻山越岭,涉水过河,昼行夜宿,风霜雪雨,沿途虽有骚扰,倒也有惊无险。好在姚某多年积蓄,盘缠丰盈,打尖歇店,茶饭暖心,陈王氏母女并未遭受流离颠沛之苦,历经月余,总算安然抵达姚某故乡临汾。

姚某深知家规颇严,未敢冒然将她们领回泊庄自家大院,而是先将她们安顿在临汾城内何二胡同租赁的一座小院内,看看情况再做打算。

不久,姚某家父闻知儿子所做一切,断然拒绝其携北京这一干女流入住家门。姚某无奈,人活一世,安身立命,总得有家有根,否则是会被众人耻笑的。他只好自行过继峪口村高姓娘舅家,俗称一子顶两门,遂改姓名为高源,依高家家族辈分排序为九。

于是,后人家小俗称高源为“九爷”,陈宝贞是为九婩(nue字发音有些像聂,但又不完全相似,是山西包括陕西韩城一带,极为特殊的一种称谓。)。

如今峪口村

峪口村位于吕梁山脉的姑射(ye)山下。庄子的《逍遥游》中记载:“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意思就是说山西临汾姑射山上有神人在此隐居,肤白貌美,不食人间五谷杂粮,靠吸风饮霞存于世间时常腾云驾雾游于四海之内。

在《帝王世纪》中记载的“尧都平阳”所在地正是姑射山,因此,姑射山被称之为华夏文化祥瑞地,享誉晋山。

傍着姑射山优美传说的峪口村,是个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古村落。这个村子早先起源于辛大、辛小两兄弟,先祖来自湖、广地区。

村内最古老的坟地曰辛家坟,早时村内辛姓人氏家族,每年清明节,都要在该坟地同族祭祖,祭祖时哥东、弟西,分支而祭。开始兄弟二人曾在今西山尖寺顶、炼丹炉、胡老坡、马头一带流落栖身。

寨头村西荒山上,曾有一处山坡地段,有先辈人生存遗址。此地数百年来一直被后人称为“辛家梁”。辛姓兄弟数代生活在荒山中,历尽艰辛,后因生存条件极差,渐渐迁移下山与胡家坡胡姓人氏和谐相处谋生,并依姓取名辛家庄。

明万历年间,辛家庄曾被称为辛家里。那时峪口村已经是一个大自然村了。以后村内伴随着高姓、赵姓、郭姓等众姓人氏外迁来此定居,人口集聚增多,清乾隆时期,因地势取名改称峪口村。

由辛家庄到辛家里,再到峪口村,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在长达千年繁衍发展中,全村先后发展到三十余姓人家。

峪口村人多地少,当年将村子建在山麓半坡,为的是不占耕地面积,这里旱地生长的小麦品质优良远近闻名,唯一缺陷就是缺水。有民谣说:“峪口村,村子长(念chuo),吃水靠的上官河,人担牲口驮,怀里揣的白面馍”,这民谣说明峪口村不缺粮食,但吃水不易。明朝崇祯年间曾经为争夺水源聚众械斗闹事,居然惊动临汾县令张仁恩亲自出马了断官司平息事态。

家常日子是要过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事事都要花钱。高源作为一家之主,深知坐吃山空无疑是死路一条,他四处寻找营生差事,最终通过熟人介绍在潞安府一家绸布商号谋得庄客之缺,随后就去了潞安府。

高源给东家跑腿做事,经年远离临汾家眷,孤身在外,奔波辛劳,与陈宝贞婚后聚少离多,异地生活。 一直到1924年4月11日,高源年近天命,陈宝贞才诞下一女,起名高素堂。

日子一长,城内生活花销颇大,租赁何二胡同小院非久居之地。高源思忖迟早要将家搬到峪口村去,安居方能乐业,安顿好家眷,自己谋生赚钱养家,哪怕东奔西走,就不太操家里的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