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凤根本就是个正派的人,否则平儿不会和她如此要好

发布时间:2025-10-21 09:32  浏览量:1

世人对王熙凤褒贬不一,但对她的丫头平儿评价都很高——平儿聪明善良、同情弱者,常常背着王熙凤做好事。

为什么这样懂得怜悯的平儿,却一心向着以狠毒苛刻著称的王熙凤呢?仅仅是权力关系之下的不得已吗?

欧丽娟教授从具体情节出发解析了平儿和凤姐的关系,她认为,平儿真正认识到了王熙凤“其实并没有那么坏……甚至根本就是一个正派的人”,否则不会和她如此要好。

平儿对王熙凤的缺点一清二楚,但也了解王熙凤的用权并非为谋私利;王熙凤内心深处也没把平儿当下人,两人甚至私下里不守礼节、在同一桌吃饭。“主仆”只是二人关系的其中一层,她们之间还有近似“姐妹情谊”的感情。

下文摘选自《欧丽娟红楼梦公开课(四)》,经出版社授权推送。小标题为编者所拟,篇幅所限内容有所删减。

01.

平儿完完全全知道

王熙凤的缺点在哪

平儿时时刻刻关心王熙凤的福祉,例如第四十四回凤姐在打骂丫头的时候,平儿只担心她的手会疼。然而,我们可以因此就判定平儿是为虎作伥之流,与王熙凤属于同一个共犯结构吗?

当然不能,首先必须注意一个道理,即《三国志》所记载古人的真知灼见:欲知其君,观其所使,见其下之明明,知其上之赫赫。

意思是,如果想要好好地了解一个人,却没有机会,那就可以观察他所任用的人是什么模样,多少便可以把握到那位长官是何等的人品,如果见到下位者明亮耀眼,也即可以推知其长官必然也是赫赫光辉的人。

凤姐所用的最得力的助手是平儿,而她正是“明明”之人。

平儿为什么叫作“平”?这当然是作者刻意安排的具有深意的名字,喻指平儿的为人情理平衡,如同天平一样。

当王熙凤太过的时候她便帮忙弥补,加以转圜矫正,所以她绝对不是一个瞎了眼睛、为虎作伥的帮凶,对于主子的所作所为尤其是过当之处都了若指掌,并没有一味地维护,而是反倒私底下去做一些平衡。

可想而知,平儿之所以得名“平”字,乃因为她是厚道又温平的人。一个人只有“平”才能够“和”,即所谓的平和,平和可以说是很高度的人格境界。

这样的人绝不是平庸盲目的愚者,平儿完完全全知道王熙凤的缺点在哪里,但是既然如此,又何以赤胆忠心地与她情同姊妹呢?

合理的推测是,她真的认识到王熙凤其实并没有那么坏,凤姐之所以又严酷又嫉妒又强悍,其中都有可以理解甚至值得同情的原因,甚至根本就是一个正派的人,否则平儿不会和她如此要好

第六十五回中,兴儿在介绍他们家的姑娘小姐时,说了王熙凤一番难听的坏话,接着又道:“倒是跟前的平姑娘为人很好,虽然和奶奶一气,他倒背着奶奶常作些个好事。”

可见平儿确实是好人,也确实和王熙凤是一气的,因此第二十一回连贾琏都很不是滋味地对平儿抱怨道:“你两个一口贼气。”

但是这两人并不属于共犯结构,平儿常常私下做好事,却不大敢让王熙凤知道,显然她还是洞悉王熙凤的缺点。而这正是此处所要强调的,明明知道王熙凤有缺点,为什么还和她一气?

其实这个现象并不矛盾,只是不构成矛盾的原因究竟在哪里,读者诚然应该仔细地去思考、去揣摩了解,而不是囫囵吞枣很粗略地讨论。

02.

平儿是公认的好人,

是懂得平衡强弱的人

事实上,平儿不但背着王熙凤常做些好事,而且她对下人们很厚道,且听兴儿继续说:

小的们凡有了不是,奶奶是容不过的,只求求他去就完了。……这平儿是他自幼的丫头,陪了过来一共四个,……强逼着平姑娘作了房里人。那平姑娘又是个正经人,从不把这一件事放在心上,也不会挑妻窝夫的,倒一味忠心赤胆服侍他,才容下了。

平儿不放在心上的“这一件事”,指的即是做妾,她不把妾室的身份放在心上,意指她不会爱慕权位、仗势欺人。

当时的姨娘事实上也拥有一些特权,那可算是做丫头最好的出路了,否则大家不会都想要当姨娘,第四十六回说得很清楚,贾赦有意纳鸳鸯为妾,邢夫人替他出面帮忙劝服鸳鸯时,便对她说这是“又体面,又尊贵”的难得际遇,而鸳鸯的嫂嫂“成日家羡慕人家女儿作了小老婆,一家子都仗着他横行霸道的”,对此也称“是天大的喜事”。难怪有一个姨娘成天表现出这种心态,她时时刻刻记得自己是姨娘,常常以这个身份要好处、逞威风,该妾妇即赵姨娘。

然而平儿的性格和赵姨娘完全不同,她是个正经人,从来不以姨娘身份自恃优越,非但不把这样的地位放在心上,更不曾想要借此贪求其他的好处,所以也不会“挑妻窝夫”,即对主子夫妻挑拨离间,或者抓尖争强,她根本不是这一种人,因而对王熙凤“倒一味忠心赤胆服侍他,才容下了”。

从这一点来说,平姑娘是个很温厚的人,又是品行端良的正经人,毫无私心与权力欲,所以没有必要为虎作伥,企图通过王熙凤去拿到特权或各种好处,平儿根本不是这等个性。

相反地,如此的一个正经人很懂得去体贴、善待弱势者,她事实上等于代替凤姐去疼顾下人,最具代表性的例证便是她对尤二姐的态度。

当“苦尤娘赚入大观园”之后,尤二姐一直在吃苦受罪,第六十九回描述道:

丫头们因为顺着王熙凤的心意而跟着作践她,不仅不给饮食吃,还给她剩东剩西,外加酸言酸语,让二姐苦不堪言,可平儿是慈悲善良的正人君子,于是常常私底下照顾受苦的尤二姐。尤二姐由衷地感激,她拉着平儿哭道:“姐姐,我从到了这里,多亏姐姐照应。为我,姐姐也不知受了多少闲气。”

确实,王熙凤偶然发现平儿竟然去照顾尤二姐时,也很生气,不留情面地把平儿骂了一顿,说:“人家养猫拿耗子,我的猫只倒咬鸡。”意思是说,你是我的人,不但不站在我这一边还反而造成我的损失,这话也实在难听。

既然如此,何以平儿还一直赤胆忠心服侍这样刻薄的王熙凤,此中绝对大有文章,并非一般人所以为的一味愚忠那么简单。

尤二姐对平儿感恩戴德,但她也知道自己的命运已经是没有挽回的余地,于是说:“为我,姐姐也不知受了多少闲气。我若逃的出命来,我必答报姐姐的恩德;只怕我逃不出命来,也只好等来生罢。”

平儿听了也很难过,不禁滴泪道:“想来都是我坑了你。我原是一片痴心,从没瞒他的话。既听见你在外头,岂有不告诉他的。谁知生出这些个事来。”原来当初平儿听到了风言风语,提到贾琏在外面偷娶,便立刻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凤姐,才导致尤二姐被赚入大观园遭受作践折磨的悲剧。

平儿明明会背着凤姐做一些好事,也清楚知道王熙凤的手段可能是很狠毒的,然而一遇到任何重要的事情,她绝对会向王熙凤赤诚坦白,一五一十地报告,那正是因为彼此情同姊妹,肝胆相照,所以才会从来没有隐瞒。

在尤二姐自尽之后,办丧时凤姐存心克扣费用,贾琏只好把尤二姐仅存的一点折簪烂花并几件半新不旧的绸绢衣裳,用个包袱一起包了,也不命小厮丫鬟来拿,便自己提着来烧。

这事实上是很好笑的行为,但因为尤二姐已经被榨干到这种程度,贾琏心酸到顾不得那些礼仪了,再加上凤姐克扣没有给丧葬费,所以他更是难过,无心去理会礼数。

看到贾琏已经完全脱了格,平儿一方面是伤心,一方面又是好笑,“忙将二百两一包的碎银子偷了出来,到厢房拉住贾琏,悄递与他说:‘你只别作声才好,你要哭,外头多少哭不得,又跑了这里来点眼。’”

“点眼”即刺眼、提醒别人注意,你哭给人家看,王熙凤知道以后不是更生气吗?而平儿偷出两百两银子的做法,简直就像可爱的罗宾汉,一名无私地劫富济贫的义贼。

由此可见,平儿真的是照顾弱势、体贴那些受苦的人,她为此也不惜违背王熙凤,所以并不是不问是非,也并没有权力欲,而是懂得怜悯,懂得去平衡强弱的人。

03.

王熙凤把平儿当作姊妹一般爱惜,

平儿才敢背着她做那些“好事”

然则问题来了,何以她和王熙凤如此要好?如果不是一般人的物以类聚、一丘之貉,又可能是出于何故?

在解释个中原因时,我会补充一些情节,虽然很多读者都耳熟能详,但是其中的小小细节却往往在匆忙的阅读中囫囵吞枣,而被严重地忽略了。所以必须特别加以提醒,并指出其中的重要意义。

回到第四十四回,当时因为贾琏偷腥,导致凤姐泼醋,两口子不好对打,于是都以平儿为出气筒,平儿既无辜挨打,又被贾琏骂了一顿,因此她十分委屈,哭到哽咽不已。

贾母知道之后,便命凤姐儿来安慰她,可见贾母也是非常宽厚、疼顾下人的贵族妇女,认为平儿虽然是个下人,可是受了委屈,也就叫主子来向她赔罪。

而平儿又是非常懂规矩的人,那固然是王熙凤夫妻的错,然而她作为一名贴心的丫头,还是表现出非常重伦理、顾大局的心胸,所以也不让王熙凤向自己道歉,反倒立刻走过来给凤姐磕头,说:“奶奶的千秋,我惹了奶奶生气,是我该死。”

她把过错揽在自己身上,不让主子向下人道歉,也是希望能够周全王熙凤的颜面,不想让王熙凤受到那等的难堪,这是她十分善良的一个出发点。

至于王熙凤,她只是当时气疯了,才迁怒打了平儿,一旦她气过了之后,恢复理智,“正自愧悔昨日酒吃多了,不念素日之情,浮躁起来,为听了旁人的话,无故给平儿没脸”,她事实上是非常后悔的,也很不舍平儿受到那般的委屈,这就是平儿会和王熙凤情同姊妹的原因。

当王熙凤又看到平儿如此顾大局地保全她的体面,她“又是惭愧,又是心酸,忙一把拉起来,落下泪来”,这确实是真情流露,令人动容!

可见王熙凤绝对不是一味地狠毒苛刻,一味地张牙舞爪,她是真把平儿当作自己的姊妹一般来爱惜,也为自己的鲁莽而感到十分歉疚。难怪平儿说:“我服侍了奶奶这么几年,也没弹我一指甲。”

这完全是客观事实,王熙凤对平儿的确是非常亲厚的。其实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平儿才敢背着王熙凤做那些好事,包括偷出两百两银子来作为尤二姐的丧葬费,因为她知道即使被王熙凤发现,顶多只会被骂几句,所以算得上是有恃无恐。

接着平儿对凤姐说:“就是昨儿打我,我也不怨奶奶,都是那淫妇治的,怨不得奶奶生气。”说着,也滴下泪来,由此足见双方的姊妹感情有多么深厚。

其实平儿所言也是正确的,完全说中凤姐的心,正是因为听到鲍二家的那些批评,凤姐才气疯了,可是又不好发泄在贾琏身上,毕竟那是她的丈夫,有着“夫为妻纲”的伦理要求,只好另找一个人来迁怒,以致殃及池鱼,让平儿白白受过。归根究底,根源还是在那个淫妇身上,足见平儿真的是识大体,不肯归罪于凤姐,而且深知她这位奶奶会那么生气是有源有本的,并不是针对她,所以也愿意体谅。

再看第五十五回,当探春理家之后擘画了种种改革,平儿回来向王熙凤报告情况,在两人之间的对话和举止等小细节里,都藏着很重要的信息。

首先王熙凤表示,既然探春有这般整顿改革的意图,“正该和他协同,大家做个膀臂,我也不孤不独了”,换句话说,王熙凤自己也深深知道,为了治理这个家族,她真的是得罪了所有的人,陷入孤军无援的处境,只有平儿和她站在一起并肩作战,所以下面接着说道:“咱们两个才四个眼睛,两个心。”足见主仆二人真的是彼此肝胆相照、赤诚无碍。

由此可见,王熙凤也很了解她的个人处境,并且绝对不是像贾雨村那样的人,得到权力之后便开始嚣张,所以她说:

按正理,天理良心上论,咱们有他这个人帮着,咱们也省些心,于太太的事也有些益。

所谓“咱们也省些心”的“咱们”,无疑是指王熙凤和平儿,而这个说法是大有文章的。

从一般的常理来看,它证明了王熙凤确实把平儿当作自己人,没有主奴之分,但更重要的是,在《红楼梦》的贵族伦理中,主子和丫头之间在称谓上是非常讲究的,下位的人不可以称上位者为“你”或“他”,这种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的代名词都是对上位者的不敬,尤其更不可以说“我们”,此一平起平坐的口吻也是逾越分际,混乱了尊卑秩序。

例如第三十一回里,袭人一片好意,想要平息晴雯激怒宝玉之后所引起的纷争,于是对咄咄逼人的晴雯忍气吞声地说:“原是我们的不是。”

而晴雯听她用“我们”两个字,自然是指她和宝玉了,不觉又添了酸意,冷笑几声,讽刺道:“明公正道,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呢,也不过和我似的,那里就称上‘我们’了!”晴雯抓到了语病,果然让说错话的袭人羞得脸都紫涨起来。

这一类的例子在《红楼梦》中还有很多,可见王熙凤真的没有把平儿当作下人,反倒视之为平起平坐的姊妹,所以私底下一体并称为“咱们”

04.

对于王熙凤的理家,

单单用权力欲来解释是不恰当的

另外,王熙凤于理家的过程中,真的都只是在享受权力快感、中饱私囊吗?

请特别注意,当她说要与探春同心协力、互为臂膀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诉求,即“于太太的事也有些益”。

“太太”指的是王夫人,因为凤姐的理家大权是王夫人授予的,所以必须全力帮王夫人做事,把整个家整顿好,才对得起王夫人对她的看重,可见凤姐的用权其实并不是图谋自己的私利,而主要还是为了家族,想要争取探春也是希望对家族做出更大的贡献,完全不是出于拉帮结派的目的,难怪她会用到“正理”“天理良心”这般的字眼。

换言之,以平儿的个性来说,正因为知道凤姐并非为自己谋私利,所以才愿意和她站在一起,所谓的“于太太的事也有些益”是我们不可以忽略掉的一句很重要的话。

平儿之所以赤胆忠心地服侍王熙凤,帮她做很多的事务,便是因为知道王熙凤基本上是为大局着想,所以即使有些手段特别严酷,有些情况下的处置特别苛刻,那甚至都是不得不然,事实上情有可原。

可见对于王熙凤的理家,单单用权力欲来解释是不恰当、不完整的,她是真的希望能够把家务打理好,对太太负责,这也是责任感的一种表现。

再者,王熙凤也非常了解自己何以会有今天的这般处境,她说“若按私心藏奸上论,我也太行毒了”,由此显示凤姐完全有自知之明,并且承认自己的缺点。

而世界上真正了解自己缺点的人实在太少了,多少人总是一味合理化自己的作为,不肯反省认错?又哪里会把“正理”“天理良心”当作准则,用以批评自己做得太过?

所以必须说,王熙凤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她知道自己的限度以及问题所在,并且全然没有隐蔽自欺,在反省的时候能够切切实实地面对,这实在非常难能可贵,也是一般人都做不到的。

05.

王熙凤内心没拿平儿当下人看待,

这是平儿向着她的原因之一

面对探春打老虎的治家策略时,凤姐特别嘱咐平儿说:“还有一件,我虽知你极明白,恐怕你心里挽不过来,如今嘱咐你:……倘或他要驳我的事,你可别分辩,你只越恭敬,越说驳的是才好。千万别想着怕我没脸,和他一犟,就不好了。”

这段话实在太有趣了,显然在王熙凤的认知里,平儿是一心向着她的,因此才会担心一旦平儿太向着她而心里转不过来,恐怕将抵触新官上任的探春,一味护主的结果反倒把大事搞砸,那就适得其反,产生负面效应。

只是平儿实在太聪明了,更不会因私害公,早已采取最正确的反应,于是不等凤姐说完,便插嘴道:“你太把人看糊涂了。我才已经行在先,这会子又反嘱咐我。”

显然她很介意自己的能力被低估,而王熙凤对这般直率的抗辩也不以为意,笑说:“我是恐怕你心里眼里只有了我,一概没有别人之故,不得不嘱咐。既已行在先,更比我明白了。你又急了,满口里‘你’‘我’起来。”于此再度可见,下人称主子时是不许用“你”的,一定要称“奶奶”,王熙凤当然知道平儿此举不合规矩,所以必须提醒她,可是并没有生气。

这时平儿居然特别有个性,倔强地说:“偏说‘你’!你不依,这不是嘴巴子,再打一顿。难道这脸上还没尝过的不成!”看来平儿对先前无辜被打的事还是有点含冤记恨,所以趁机赌气道:你之前不是打我一嘴巴吗?你现在看不得我说错了,那就再打一嘴巴吧!但其实她也知道王熙凤根本不会下手,所以有点恃宠耍泼、表达抗议的意味

果然凤姐笑说:“你这小蹄子,要掂多少过子才罢。看我病的这样,还来怄我。”这话既点出平儿的记恨心理,却又以自己正在生病而讨饶,希望平儿不要再追究她的错误,此刻哪里有一点主子的架势?说是变相的道歉还比较接近呢

下面的一段情节也很值得特别注意,若不了解世家大族的生活规矩,便不会明白其中所描述之场面的重要性。

前文我们看到平儿说错话,可王熙凤并不追究,反而有点自惭自悔的意味,她接着又对平儿说:

“过来坐下,横竖没人来,咱们一处吃饭是正经。”说着,丰儿等三四个小丫头子进来放小炕桌。……丰儿便将平儿的四样分例菜端至桌上,与平儿盛了饭来。平儿屈一膝于炕沿之上,半身犹立于炕下,陪着凤姐儿吃了饭,服侍漱盥。

这段描写的深意在哪里呢?

要知道,主仆之间座位的差异是很严明的,怎么可以一桌用餐!因此一旦有外人的时候,相关礼数绝对不得违错,必须中规中矩,但是现在既然没有人来,那就恢复姊妹的情谊,可以一处吃饭。

原来她们根本觉得在私底下不用固守主仆之礼,王熙凤的内心也并没有拿平儿当下人看待,这便是何以平儿会如此向着王熙凤的原因之一。当然也不可因为主子宽了,就真的完全不理会礼数,所以平儿接下来打发王熙凤吃饭时,仍然没有失了规矩。

此处的“打发”是很严肃的字眼,不是我们今天所用的随便敷衍的意思,而是王府的用语。

试看平儿打发王熙凤用餐时,她虽然也在炕上和王熙凤一起同桌进食,但肢体动作却是“屈一膝于炕沿之上”,其实是一只脚弯曲起来跪在炕上,另一只脚则还是站着,等于是半坐半跪半站。

这种情况意味着:一方面领受主子对自己的深厚情谊,但是也不可以因此便完全平起平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