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63师的那些年(四十三)一次偶然的邂逅成就一段美好的姻缘

发布时间:2025-10-19 01:41  浏览量:1

(1997年)3月8日晚八点,我陪师首长下部队检查回来,途经17栋干部宿舍楼,见师保卫科何干事住的房间的门是敞开的,橙色的灯光从里向外斜洒了一地,客厅的饭桌摆着鲜花和蛋糕,并播放着生日祝福的音乐。

我有些好奇,便敲了敲门,何干事夫妇从里屋笑迎了出来。何干事的家属说,今天是小何的生日,进来一起吃蛋糕吧。

何干事与我是老乡,江西赣州人。他曾在师直侦察连任过排长、连长。他任连长期间,我到连队采访,采写过一篇有关他的新闻通讯《潇洒带兵人——记某部侦察连连长何增琪》。1995年,小何调入师政治部保卫科。老何的家属姓朱,广西桂林人,1993年从西安统计学院毕业后来到广东潮州工作,并与何干事结婚。

当年我撰写的通讯《潇洒带兵人——记某部侦察连连长何增祺》

一个是江西赣州人,一个是广西桂林人,他们是如何认识并走到一起的?

若说起来,他们的相识、相恋既曲折,又传奇,还有缘分。

两人的相识源于一个偶然事件

小朱出身于广西桂林朱氏名门。父亲是一名解放战争时期入伍的老兵。她家有三姐妹,小朱排行老二。在父亲的教育影响下,小朱从小就喜欢和崇拜军人。

1951年12月小朱当兵的父亲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昂昂溪留影

1987年3月29日,小朱就读的桂林中山中学组织高一年级四个班、200余名学生到桂林陆军学院(简称“桂林陆院”,下同)开展“军民联谊”活动。

过去,该校仅是组织同学们到野外春游,没有到军营开展过活动。这一年校长突发奇想,想让同学们走近军营,通过了解和观摩军营生活,培养同学们良好的组织性、纪律性,为备战即将到来的高考、步入社会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

培育好下一代既是“军民共建”的重要内容,也是军地双方共同的责任。桂林陆院闻讯后十分支持和配合这一活动,并精心挑选了几十名优秀学员负责接待和讲解。

小朱所在的班共有50名同学,到桂林陆院后分成5个小组,并由桂林陆院挑选出来的学员负责接待和引导。正在桂林陆院学习的小何等三名学员正好分在小朱他们这个小组。

当年小朱他们在桂林陆院参加活动的留影(前排左二为小朱,后排右五为小何)

活动期间,同学们参观了校园和学员宿舍,观摩了教育训练和课外活动、聆听了优秀学员的事迹报告、了解了军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作息时间,还与军校学员开展了拉歌、击鼓传花等互动活动。

军营的干净整洁,军人的令行禁止和有规律的作息生活以及军校学员的英姿飒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小朱第一次认识了小何,知道他是江西赣州人,1984年入伍,1986年考入桂林陆院。这一年小朱15岁,小何21岁。

在咱们共和国的军队里,集中了时代一部分最优秀的青年,他们通过军营的锤炼和教育,接受和延续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优秀的部分,铸造了中国军人特有的气质,成为当时青年男女向往和追求的偶像。活动结束时,同学们纷纷向负责接待和引导的军校学员索取签名和联系方式,但被老师制止了。老师说:一是军校有规定,二是学校不允许。

老师这样做,防微杜渐的目的比较明显。同学们大多十五六岁,心智还不太成熟,过早、过多的社会交往会分散他们的学习精力,影响学业。而生长在南方的女生又成熟较早,十五六岁正是她们情窦初开的年纪,一旦与这些优秀、帅气的军人过多往来,很难不被这些军人的魅力所吸引,产生非分之想,从而影响到她们的成长和学业。

由于没有联系方式,小朱他们一时没办法把洗出的活动相片邮寄给陆院有关学员。后来听说同班另一个组的同学有桂林陆院一位姓韩的学员的联系方式,她们就通过这位同学,将相片邮寄给韩学员,再请韩学员转交给与她们合过影的桂林陆院学员。

当年小朱(右一)和同学们与小何(后面)在桂林陆院的合影

不久,小朱他们收到了陆院学员的回信,其中就有小何。学员们在表达感谢的同时,不忘鼓励他们要不负韶华,集中精力,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报效祖国,迈向更美好的人生。

当年小何在桂林陆院的留影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这段经历只是小朱人生长河中激起的一朵小小的浪花。

当年的小朱品学兼优

小朱的父亲在她上初中那年就去世了,她母亲拉扯着她们三个孩子生活得十分艰难。为此,小朱比一般的同龄人懂事较早,在学习上她一直很努力,连续两年获得桂林市优秀学生干部,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学生干部。

小朱在桂林中山中学获得的荣耀证书

当时对小朱来说有三个十分有利的学习、成长环境,只要她勤奋努力就可以实现人生的阶层跨越:一是自1979年10月桂林市与日本的熊本市缔结为友好城市后,两地每年都有大量的中日学生交流学习。小朱作为桂林市的优秀学生干部,有这样的学习交流机会。二是小朱的学习成绩在年级一直排名靠前,学校为这样的优秀学子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学习便利;三是当时桂林市政府出台政策,把被评为自治区和市里优秀学生干部的学生作为未来的人才储备,只要他们考上大学并顺利毕业,就能顺利进入有关部门(单位)工作。

当年小朱(左五)和文青(右三,后任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等同学被桂林市选为欢迎日本熊本市师生来访的礼仪员

小朱说,当时她只要把书读好,世界就在眼前;如果不努力去读,眼前就是未来。

1989年夏,小朱高中毕业,旋即参加高考。由于高考成绩不错,可供她选择的理科本科院校较多。但在老师的关心指导下,她最终被西安统计学院录取,并与桂林市有关部门签订了共培协议,大学毕业后她必须回桂林市工作。

两位军人的关怀让小朱倍感久违的温暖

桂林和西安是旅游热门城市,每年夏季两地往来的车票都比较紧张。正当小朱为北上上学车票难购一事犯愁时,一位陌生的军人找到了她,并递给她一张前往西安的火车票。

陌生军人的举止让小朱感到了诧异和惊喜,诧异的是她与这位军人并不熟悉,惊喜的是这位军人帮她解决了前往西安求学的火车票。后经这位陌生军人介绍,小朱得知,他叫董存根,是桂林陆院的一位大校军官,他的女儿董海群也在这年被西安统计学院录取了。董大校夫妇本来要送女儿去西安报到,但女儿执意要独自前往。董大校不放心女儿,于是来到桂林市高考招生办查阅,最终查到小朱也被录取到这所大学,于是他通过关系买好两张前往西安的火车票,其中一张送给小朱,这样他的女儿在前往西安的途中就有了伙伴了。

董大校的言行举止,让小朱感到十分温暖,想起了已过世的父亲,也想起了在桂林陆院曾有一面之交的小何,她在给亲朋好友道别的同时,也给在千里之外当兵守关的小何写了一封信,告诉他,她没有辜负他们当年的希望,如今考上了大学,准备去西安上学了。同时,她还附上了班上同学的高中毕业照。

去西安上大学时,小朱穿上小何从广东潮州邮来的连衣裙

当时在163师师直侦察连担任排长的小何很快给她回了信,并寄来了一个包裹,包裹里面夹带了五十块钱,还有一件白色、时尚的连衣裙。小何在信中写道:祝贺你考上了大学,迈向了新的美好人生。但这么多年过去了,从照片中看,你仍穿着当年来桂林陆院参加活动时(她父亲在世时给她买的)的那套衣服,不但小了,而且显得有些寒酸,邮来的这套衣服就算是我这个兵哥哥给你迟来的贺礼吧。

当年小何在广西边防前线的留影

小何细致入微的关怀,让步入大学学堂的小朱感动得热泪盈眶。其实小朱对朴实、英俊的小何一直心存好感,特别是在她父亲去世后,她渴望有这么一位哥哥来关心,支持和保护自己,遇到困难,有人可以倾诉,有了成功,有人可以分享。但她与小何仅是一面之交,再加上学业繁重,她只能默默地把这种心愿深埋于内心深处。

大学期间小朱婉拒了不少爱慕、追求者

小朱到西安上学后,不忘亲友和学校的嘱托,在学习上一直勤奋努力,连续两年被评为三好学生、获得学校二等奖学金。

当年,考上理科类大学的女生较少,因为稀缺,所以珍贵,也引人注目。怡静温婉、相貌不俗、品学兼优的小朱自然少不了爱慕和追求者,他们中既有本班的男生,也有外校的研究生,还有大学里刚参加工作的老师以及在家乡家境富裕或经商做生意发了财的发小、同学。

有一次小朱参加学校周六晚上的舞会,她发现常有男同学为争邀她跳舞而发生激烈的争吵。为这事,小朱感到十分尴尬和难过。为减少这类的事件发生,小朱尽量不去这类交际场合,也不参加男生或单身老师的吃请和游玩,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王家卫在电影《2046》里有一句台词说得好:其实爱情是有时间性的,太早或者太迟认识,都是不行的。情感的戏,出场的顺序和时间很重要。

小朱在西安上大学时获得的荣誉证书

但凡是二十岁上下的人,不谈恋爱尚可做到,不向往爱情则不太可能。对这个问题,正处于花样年华的小朱不是没有考虑,还有自己的想法,只是感到现在时机不太成熟:一是她认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把学业完成好,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她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二是看到一些学姐学哥们在大学期间热火朝天地恋爱,毕业后又痛苦地分手,即使修成了正果,许多面临分居两地的困境,她不想重蹈这样的覆辙;三是她想在大学毕业后回到广西桂林工作,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帮助母亲,减轻家里的负担。

于是,小朱向爱慕和追求者坚定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婉拒了他们的表白和追求。

五年之后小朱与小何在南京重逢

时光不知不觉来到了1992年夏季,大三结束的小朱应在南京气象学院上学的黄玉梅同学的邀请,来到南京游玩。抵达那天,黄玉梅同学因参加考试而无法到车站接站。

当小朱步出南京火车站,想乘公共汽车独自前往南京气象学院时,突见广场上进进出出的军人中有一位十分面熟,瞬间引起了她的关注,再定睛细看,她有点不敢相信:他好像就是阔别五年、曾在桂林陆院有一面之交的小何。

小何怎么会出现在南京,又碰巧在火车站广场与她邂逅?相见之后小朱得知,小何两年前就来到了南京,并在南京国际关系学院侦察专业班学习。现在军校放假,他与战友们今天正准备乘火车离开南京。

多年不见,倍感亲切。一番寒暄之后,小何听说了小朱来南京的目的,便当即把自己返乡的车票改签了,先陪她去气象学院寻友;再邀请她去就读的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参观。最后陪她去玄武湖、夫子庙、明故宫、中山陵、明孝陵、南京长江大桥等处游览。

小何(前排左一)在军校的留影

茫茫人海之间,能够重遇,本身就是上天赐予的莫大缘分。而小朱与小何这次重逢比在桂林陆院初次相逢更重要的是,他们现在是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重逢。初见觉欢,重逢怦然,有强烈的吸引,还相处愉快,小朱感到这也许就是爱的味道。

五年不见,小朱感觉小何更加成熟、帅气了,从而唤醒了她深藏于内心多年对小何的好感。她在日记中写道“从桂林陆院与他相遇的那天起,我所走的每一步,都好像是为了更好地接近他。这么多年来,我对他还能念念不忘,是他曾在我的记忆里得过满分。这也许就是缘分,上天的眷顾。”

经过一番试探和了解,小朱得知小何现在仍是单身,尚未女友,此时的她萌发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但这个想法又涉及许多现实的问题,任何一个解决不好,她的想法都不能变为现实。

一是按照从当年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分配原则,小何毕业后仍回广东潮州,而她要回广西桂林工作。两地分居若不能解决,这事难成。

二是她的母亲和没有成年的妹妹的生活问题需要她毕业后来分担,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三是按照当年她与西安统计学院与桂林有关部门签订的有关协议,她若不服从分配回广西桂林,而去小何那儿工作,按照学校和桂林有关部门的规定,她必须缴纳4000元的违约金,这笔钱对她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

恋爱这件事,要么不谈,要么全力以赴

人年轻的时候,一旦遇到喜爱的人,总是会忍不住为他奋不顾身去做一些在那个年纪看起来很出格的事。当年的小朱也是这样。她认为,恋爱这件事,要么不谈,要么全力以赴。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小朱认为找工作和分担家庭负担这两个问题并不难解决。一是当时的大环境很好,大学生就业不成问题。特别是90年代随着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号角再次吹响,各地都在大干快上、招揽人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一度成了“香饽饽”、“抢手货”。二是她的工作一旦有了着落,就可以把母亲和妹妹接到身边,母亲由她抚养,妹妹在她工作的地方务工。但最难解决的是第三个问题,也就是4000多元的违约金,她要从哪儿筹集?

1993年春,小朱利用寒假不动声色地去小何工作生活的地方——广东潮州看看:一是看看当地的发展情况,她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二是去小何所在的部队进一步了解小何的表现。多年不见,小朱对他不是很了解,万一有了变数,还能及时抽身。

小朱从广州前往潮州的途中,历经艰辛,还被车贩子当作猪仔卖过一回,幸亏她机智灵活,才幸免于难。

当年小朱刚到西安统计学院上学时的留影

到潮州后,小朱拿着在大学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去市劳动局联系工作。当时外地来潮州找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很少。劳动局局长看了小朱的简历和证件,并与之交谈后,立即叫来人事科长落实小朱的工作单位。人事科长翻了翻本地企业的名单,最终把她落实到潮州潮绣工艺有限责任公司。这是当时当地一家出口创汇的优质公司,福利和工资待遇非常好。

落实工作后,小朱又去小何所在部队。小何所在单位的领导、时任师司令部侦察科科长张丽山热情接待了她,并向她详细地介绍了部队有关情况和小何这些年在部队的德才表现,同时向她暗示,近期组织上将对小何另有安排,拟推荐他从排长直就任侦察连连长(注:任职命令于这年的6月下达了,这时小何还在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学习)。

为什么张科长会这么热心促成小朱与小何的婚事?这是因为当时部队教育训练任务十分繁重,基层干部假期少、接触面窄,薪资又不高,许多干部临近30岁了还没找到对象,干部的婚恋问题一度成了部队建设的一个老大难题。而当时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女大学生找部队干部是凤毛麟角,新生事物。张科长见这么优秀的女大学生相中了侦察连的一名排长,便一门心思想成全这门好事。

小朱听了张科长对小何的情况介绍及侦察科李参谋陪她到部队营区参观的情况,坚定了她与小何共同走下去的决心。

回到西安,小朱犯愁的是不服从计划分配要缴纳的那4000元违约金。苦思冥想多日,本想给小何一个惊喜的她,只好无奈地把自己的想法和近期的努力及面临的困难告诉了小何。

小何(左一)与战友在广西边防前线的合影

小何闻讯大喜,有“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的感觉。自在南京与小朱猝不及防的重逢,相处时又迸发出令人愉悦、惊喜的火花,小何对小朱暗生情愫,只不过他没敢把自己的想法吐露出来,怕小朱看不上他,嫌他学历低和家庭条件差,而且他又从事艰苦职业,目前职位低下。如今小朱向他捅破了这层“窗户纸”,怎能不让他感到意外和惊喜?战友和同学闻讯后,积极支持和相助小何成全这段恋情。当时小何为排级干部,一个月的薪资也就200多元,4000元相当于他近二年的薪资,他从哪儿去筹这笔钱?小何曾向家里借,但收入不高、经济状况不好的父母一口拒绝了,他们并不相信一个美貌、优秀的女大学生会看上在部队从事艰苦工作且职位低下的小何,他们怕这笔钱花出去打了水漂。但在战友、同学的积极支持下,小何最终筹集到了这笔款项。

小朱与小何在师侦察连的留影

1993年7月,在小朱大学毕业之际,从南京国际关系学院结业并于这年6月提拔为师侦察连连长的小何在组织的关心、战友的支持下,揣着这笔钱,手捧鲜花千里迢迢来到了西安。

有情人终成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