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离世,好友曝其有一个遗憾未实现,生前已同意妻子未来再嫁

发布时间:2025-10-20 07:58  浏览量:1

杨振宁走了,他生前已经同意妻子将来再嫁,却没能等到他盼着的第二座诺贝尔奖

10月18日中午12点,北京传来噩耗,享年103岁的杨振宁先生离世

消息一出来,清华大学官网立刻变成黑白,校园里的人脚步放慢,话都轻了几分

我在新闻视频里看见高等研究院的缅怀室,从开放第一天就排起了长队,大家抱着黄白色菊花,排在走廊里,外套的拉链都拉到最上面,花束一束一束堆满桌面,安静得只剩纸张摩擦的声音

清华对他,不只是敬仰,更像家人

他1929年就跟随父亲住进清华园,在那里度过了八年的少年时光

后来漂洋过海求学,再后来又回到这里教书,2003年搬回清华园生活,他笑说自己的人生像一个完整的圆

“我的起点,就是我的终点”

这句他爱说的话,此刻听着更扎心

很多人记得他和李政道在1957年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

其实他的贡献远不止一项,“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杨—巴克斯特方程”这些后来写进教科书的关键词,撑起了半个世纪的理论物理骨架

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墨林说,他一系列文章几乎就是二十世纪下半世纪理论物理的发展史,“可以用‘伟大’形容”

伟大两个字,听起来有点抽象,但他把复杂的世界掰开揉碎给后人装进脑袋,这事挺具体

他的爱情,也挺具体

2004年,他82岁,她28岁,杨振宁和翁帆结婚

公开那天是平安夜,外界一片质疑,年差像一道算不明白的方程

可他们自己像早就解出来了答案,走得很笃定

故事其实更早开始,1995年华人物理学大会上,还是大学生的翁帆在汕头大学接待了杨振宁夫妇,那时不过是人海中的一次礼貌相遇

后来她经历了一段不被看好的婚姻又离开

2003年国庆后的秋天,杨先生的第一任妻子杜致礼病逝,他重新过上一个人的生活,2004年两人再次遇见,慢慢从崇拜走到爱慕

那年国庆,他们还去北海旅行,风大,海面亮得像碎银,回到北京没几天,她就答应了他的求婚

我总觉得这种选择里既有浪漫也有现实

双方家人态度出奇地稳,尤其是翁帆的父亲,他对媒体说支持女儿的决定,还拜托别乱写,别伤着孩子

在人生一拥而上的舆论里,家人的那点温柔,像给两个人留了一条安静的路

杨振宁后来把再拿一座诺贝尔奖,当作余生的目标之一

有朋友透露,2021年诺贝尔委员会曾向他团队要过“杨—米尔斯理论”的资料,之后几年奖没有落下,这就成了他心里放不下的遗憾

这份执念并不只是科学家的虚荣,他在2015年放弃美国籍,重新回到中国身份,2017年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如果再获奖,意义会大不一样

有人说这是想给人生那个“圆”再画一道更亮的光环,我更愿意理解为他想写下一句更有重量的中国注脚

可惜,人走了,奖没来,科学界失去了一盏灯,走廊还是亮的,我们却少了他那种点灯的人

他和翁帆没有孩子,是他们认真想过现实之后的决定

2011年他在采访里说,考虑过自己离世后,孩子和妻子要面对的难,他不想让她一个人背着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自私”,其实是深怕她未来辛苦的“无私”

我能理解做出这种选择的心情,爱在一起不只是拥抱,更多是把将来揉碎了用现在去护住

生前他明确说过,如果自己走了,翁帆可以再嫁

第一次听到这话,翁帆还埋怨过,说你是不是不爱我

后来她说从理性的角度很感激

这段对话我读了很多遍,心里总会多出两个问号,爱一个人到最后,是什么样子才算圆满

如今她49岁,未来还有很多年路要走,没有孩子,没有他,怎么安排自己的孤独和热闹,都是她要一步步学的功课

关于遗产,坊间曾有“遗嘱”传言,说现金资产留给了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翁帆拥有清华园三层别墅的永久居住权,但真实性未证实

这事我不愿多猜,生命的体面不在数字里

可以确定的是,翁帆有自己的路,她是清华建筑历史系博士,和杨先生一起出版过《曙光集》《晨曦集》,学术和版权都能让生活稳稳当当

人到中年,能自己站着,就是最大的安全感

他对清华的贡献,不只在课堂

担任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期间,他把不少顶尖人才引到了校园,像姚期智、王小云、张首晟等

2020年清华物理学科排名升到世界第15位,这些冷冰冰的名次背后,是走廊里密密麻麻的黑板和深夜亮着灯的办公室

学校为空间换空气,他替后辈把空气里的含氧量调高了一些

在杨先生离世的第二天,翁帆写下悼念,说他这一生为民族、为国家、为人类做的贡献已经很多,她很感恩有他多年陪伴

我读到这几句,鼻子酸了一下

你看,最好的告别,往往也只是几个平常的词,像把日子里每一顿热饭都回望了一遍

外面的缅怀室还在排队,我看到有人把花放下,轻轻摸了一下照片的边框,也有人站得很久,像在心里和他讲最后一句话

他的人生真是一个圆

少年在清华园里奔跑,年长回清华园里慢走,中间绕过战乱、远航、荣誉、争议和爱

科学这一行,很多时候是在黑暗里摸索,他把摸到的东西详细标注好,留给后人

我们这些后来人,能怎么接住他留下来的东西呢

也许是继续把问题问下去,也许是在生活里多一些认真和诚意

我们记住他的“伟大”,也别忘了他那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话,“我的起点,就是我的终点”

愿他在另一个世界,终于不用赶路

愿她在人间继续好好过日子,慢一点也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