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上古医术之“祝由”,为何会失传?
发布时间:2025-10-17 20:45 浏览量:2
以前,我是非常鄙视“迷信”的,只相信能证实的东西,也就是科学。没想到,读书毕业工作后,特别是中年经历人生锤炼后,竟然研究起了玄学。
莫怪乎,“科学的尽头是玄学,玄学的尽头是神学”。
现在觉得,西医更偏向于科技和科学,虽然很多都能证实,但很多疾病依靠仪器、数据后,开始变得小题大做,尤其是与“绩效”挂钩后。
中医呢?
讲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阴阳五行,看似偏于玄学一类,其实也有很多自然科学的部分。
但没想到,读到《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这一篇时,黄帝提到了古老的医术“移精变气”中的“祝由”术,不用针灸也不用吃药,只需祭师念念有词,就能治好病,这不是神学吗?
以前听说过长辈对付小孩夜晚惊厥不停地哭,就会请个神婆念念有词或者画道符烧水喝,小孩马上好了。也有成人“撞邪”后请“高人”画符念咒驱邪的,听说还很奏效。
现在,读了《黄帝内经》后,再了解一下“祝由术”,才发觉,不能把一切无法证实的东西归为“迷信”,或许是现在无法证伪的另一维度智慧。
《移精变气》中黄帝问:“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
黄帝问天师:“我听说古时候治病,只需转变病人的思想精神,用祝由的方法就可以治愈了。”
移精变气,是指通过调控思想意识,从而改善病人的精气神。
祝由,是祭师祝说病人疾病原由等,通过语言的开导、劝慰,来改变病人的精神状态,以此治疗某些疾病。
“祝由术”是古代官方认可的医疗方法,又称“祝由十三科”,记载于《轩辕碑记》中,传说是由轩辕黄帝所创,包括大方脉科、诸风科、胎产科、眼目科、小儿科、口齿科、痘疹科、折伤科、耳鼻科、疮肿科、金簇科、书禁科和砭针科。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书禁科”,核心在于“祝说病由”,即通过咒语、符咒、仪式等手段,向神灵或自然力量诉说病因并祈求治疗。
祝由术的最神奇之处,就是可以远距离治病,华夏先祖通过凝息筑基来判断病人情况,从而帮助疗愈。
所以,祝由术是上古时期“移精变气”的一种神秘医术,现在依然无法用科学解释。
那么,这种上古医术为何能够治病呢?
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官之形。此恬惔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
岐伯回答:“古时候,人们穴居野外,与禽兽为邻;冷时,靠活动来驱寒;热时,躲到阴凉地方避暑。内心没有爱慕的累赘,对外没有奔走求取官宦的形役。那是恬惔的时代,外邪不易侵犯人体。因此既不需要毒药治其内,也不需要针石治其外,即使患病,也只需移情顺气,用祝由之术就行了。”
黄帝再问:“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那现在治病,却要用药物从内治,用针石从外治,结果还是有好有不好的,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对曰:“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岐伯回答:“现在不同古时候那样了。人们患得患失,心里经常为忧虑牵累,形体又经常被劳苦所伤,再加上生活作息违背了四时气候和寒热的变化,这样,贼风虚邪早晚不断侵袭,就会内犯五脏骨髓,外伤孔窍肌肤,所以小病往往发展为重病,大病则容易病危或死亡,因此,仅依靠祝由不能把现在的病治好。”
从黄帝与岐伯的对话可知,上古时期是恬淡的时代,人们内无忧患,外无形役,是庄子笔下“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的境界。
庄子写了很多篇文章,痛斥大禹、尧舜帝王统治下,破坏了这种恬淡的日子,让人们过着内忧外患、形为物役的生活,看似丰衣足食,实则内心的平静早已失去,无论怎样也逍遥不起来了。
与此同时,因为心神失守,看似很小的疾病,也渐渐发展为大病、重病,祝由医术再也起不到作用,从而被怀疑、被遗弃、被排斥而失传。
无论是《庄子》还是《黄帝内经》,都强调上工治未病,养生的关键在于养心,“心为神之舍”,一个失去恬淡之心,充满着欲望的人,再高明的医术也治不好,只能靠药物、针石缓解形体的痛苦,内心永远无法愉悦充足,很快又再被虚邪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