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故事:为回城抛弃初恋,28年女儿大婚一声爸爸他内心五味杂陈

发布时间:2025-10-12 09:41  浏览量:3

文:那年知青往事

北京知青马士城下放到内蒙古哲里木蒙红沙坝,和当地牧羊女娜仁花相恋结婚,生有一子一女。后来为了回城和娜仁花离婚。离婚后马士城如愿回了城,然而他回城后的婚姻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始终被生育的问题困扰着。回顾自己走过的路,马士城感慨万千:善待自己的婚姻,坚持初心,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1969年9月,北京的初秋微凉,马士城跟随知青队伍,搭上了去往内蒙古的火车。下乡的日子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挑战。内蒙古哲里木蒙红沙坝的牧区辽阔而荒凉,与北京相比,这里显得格外贫瘠。刚到的时候,马士城常常感到无所适从,他曾是个工厂技术员,现在却必须学会放牧、搭帐篷,甚至连饮食都变得单一乏味。

初到牧区的那些日子,马士城总觉得自己像是被丢进了另一个世界,语言不通、生活习惯迥异,这里的一切都让他感到陌生。生活的艰难一度让他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可是转念一想,所有人都在同样的环境下挣扎着适应,他也没什么资格抱怨,只能硬着头皮撑着。

就在他逐渐适应这片土地时,那天,他正赶着羊群在草场上游荡,远远地看见一位穿着红色蒙古袍的女孩在前方放牧。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娜仁花——一个牧民家的女儿,皮肤晒得黝黑,眼神却透着柔和和坚毅。

两个人的相识起初并没有特别之处,马士城和娜仁花在草场上不期而遇,偶尔简单交流几句,渐渐熟络起来。娜仁花帮他学会了如何识别天气变化、辨别草场中的危险区域,还教会了他如何使用当地的语言与人沟通。她的善良和耐心深深吸引了马士城。

日子在不知不觉中流逝,马士城的生活也随之改变。他开始融入当地的生活,习惯了草原的风和夜晚的星空,甚至对牧区的孤寂也渐渐习以为常。而娜仁花则成为了他生活中的重要支柱,陪伴他度过了那些漫长的寒冬和炎热的夏日。

娜仁花经常帮助马士城渐渐马士城对娜仁花产生了爱慕之心。娜仁花的温柔和坚韧也让马士城产生了深深的依恋感,而她对这个外来知青的包容和支持也让马士城心生好感。两人在1970年年初步入了婚姻殿堂,婚后生下了一子一女,生活虽然艰苦,但他们之间的感情却异常坚固。

马士城心中却始终藏着一个心结——他知道,自己的未来并不属于这片草原。虽然他与娜仁花的婚姻让他无法轻易回城,但心中那股回到大城市的渴望从未熄灭。这种矛盾感日益加深,最终成为了他人生中最难以抉择的纠结点。

1977年,国家发布知青返城政策的消息。所有的知青都在为回到城市做准备,马士城内心的返城梦重新点燃了希望。与其他人不同的是,马士城的心情并没有因为政策的出台而变得轻松,回城的机会就在眼前,但他却无法像其他知青那样随意地收拾行李、登上火车。因为他早已不是一个人,他有了娜仁花和两个孩子。对于他们来说,草原是他们的家,而对于他来说,这片草原却始终带着一种无形的枷锁。

马士城常常陷入矛盾的思索中。每当夜深人静,孩子们睡着之后,他独自坐在蒙古包外,看着漫天的星辰。他渴望回到城市,回到那个熟悉的生活环境,追求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但与此同时,他也无法忽视娜仁花的存在和他们共同的家庭。

知青点里,其他知青开始陆续离开。每一位告别的朋友都带走了他的一部分希望。他们兴奋地谈论着回城后的种种可能性,而马士城却只能默默地站在一旁,内心五味杂陈。他感到自己被遗忘在了这片广袤的草原上,仿佛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在一瞬间变得毫无意义。

尤其是在目送最后一辆载着同伴们的卡车离开时,马士城的心彻底凉了。车轮碾过草地,卷起一阵尘土,渐行渐远的背影成为了他心中最后的挣扎。他明白,自己没有选择——他无法抛下娜仁花和孩子,无法舍弃这个家庭,内心深处的孤独感像锥子一样一日日刺痛着他。

娜仁花也察觉到了马士城的异样。她从未读懂过他的内心世界,但她能够感觉到丈夫眼中的迷茫和痛苦。她从来没有问过他关于回城的事情,甚至连多余的话都很少说。也许是出于她对婚姻的忠诚,或者是对命运的顺从,她选择了沉默。

1977年冬天草原上铺满厚厚一层雪,知青们陆续返城,草原上的寒冷与孤独让他愈发感到自己被遗弃在了这个世界的角落。他望着空旷的牧场和熟睡的孩子,内心的矛盾达到极点。这个家庭让他留在草原上,但他内心深处却早已不再属于这里。

1978年,草原上的冬天比以往来得更早,马士城心中的寒冷也日益加深。他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如果他选择留下,就意味着自己与城市的生活彻底决裂;但如果他选择回城,就必须舍弃娜仁花和孩子,背弃这个他亲手建立的家庭。

这样的思索让他夜不能寐,最终,他做出了一个决定。

马士城找了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和娜仁花坐在草地上。马群在远处悠闲地啃食着青草,孩子们在一旁嬉戏。草原的宁静与马士城内心的波涛形成了鲜明对比。

他没有勇气直接告诉娜仁花真相。于是,他绕了许多圈子,先聊起了草原的生活,再提到了城市的变化。娜仁花像往常一样,安静地听着。她的眼神中带着几分天真,仿佛从未考虑过自己的丈夫会有一天离她而去。

“娜仁花,”马士城终于深吸一口气,语气变得沉重,“我想回城了。”

这句话让娜仁花愣住了,片刻后,她放下手中的活计,慢慢抬起头,看着他,眼中流露出一丝疑惑和不安。

“你不是说过,你会一直留在这里吗?”她的声音有些颤抖。

马士城不敢直视她的眼睛,只能低声道:“我...我还是想回城,去过更好的生活。孩子们也可以跟着我一起去享受更好的教育和未来。”

娜仁花的眼神从疑惑变成了绝望,她盯着马士城的脸,仿佛第一次真正看清了这个男人。她曾经相信他会与她共度一生,曾经以为他们的婚姻可以抵挡一切风雨。然而,此刻的她意识到,她的丈夫早已心不在此。

“那我呢?”她轻声问道,“你让我怎么办?”

马士城的喉咙像被卡住了一样,半天没有说出话来。最后,他艰难地挤出一句:“对不起,娜仁花,我...我不想拖累你。”

这句话像是一把利剑,狠狠刺进娜仁花的心里。她站了起来,默默地转身走回了蒙古包,没有再说一句话。

接下来的几天,娜仁花保持了沉默。她没有责备,也没有质问马士城的决定。她只是默默地照顾着孩子,继续过着日常的生活。草原上的日子看似一如往常,马士城却感受到了娜仁花心中的裂痕。他知道,她的心已经被他的话撕碎了。

不久后,马士城最终踏上了返城的路。他带着简单的行李,离开了他生活多年的草原。在离别的那天早晨,娜仁花带着孩子站在远处,目送他离去。她没有说一句话,只是静静地看着他远去的背影。马士城回头看了一眼,心如刀绞,但他没有停下脚步。

马士城回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城市,重新融入了城市的生活。他找到了新的工作,住进了城市的公寓,结识了新的同事吴小梅。吴小梅温柔、美丽,马士城很快便与她坠入了新的恋情中。他们结婚了,似乎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1978年冬天,马士城回到了那个他魂牵梦绕的城市。在他眼中,这里的一切似乎比草原上繁华许多——高楼大厦、灯红酒绿的街道。回到城市,他感觉自己重新拥有了未来。心中那种隐隐的不安与愧疚感从未消散。草原上的娜仁花和孩子,时常在夜深人静时出现在他的梦里,成为他无法逃避的记忆。

回城后的马士城很快找到了工作,分配到一家国营单位,生活也渐渐步入正轨。他认识了同事吴小梅,一个年轻、温柔、聪慧的女子。她与马士城在单位的活动中接触越来越多,吴小梅对马士城的体贴和关心让他渐渐忘却了过去的伤痛,甚至开始向往与她一起生活的未来。

吴小梅出身城市家庭,性格温柔细腻。她与马士城之间的感情迅速升温,不久后两人便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后的生活并没有马士城想象中那般美好。尽管城市的生活条件优越,但吴小梅迟迟没有怀孕,这成了他们婚姻生活中的一个巨大的缺口。

每当看到其他家庭有孩子欢笑的场景,吴小梅的眼中总是充满了羡慕与落寞,而马士城内心的愧疚则愈发强烈。他回城之前被马踢伤,导致他失去了生育能力,他始终没有勇气告诉吴小梅这个事实。他害怕这会摧毁他们之间本就脆弱的关系。

日子一天天过去,马士城与吴小梅的感情在不育问题的阴影下逐渐疏远。吴小梅越来越沉默,时常独自一人发呆。她开始频繁去医院检查,尝试各种治疗方法,甚至在朋友的推荐下寻求中医调理。这些努力都无济于事。

1982年冬天,一个阴沉的下午,马士城陪着吴小梅再次去医院做检查。当医生告诉他们吴小梅身体并无大碍时,吴小梅的脸色苍白如纸。回到家后,她忍不住哭了起来。

“是我不行吗?”她哽咽着问马士城,眼泪不停地流下。马士城站在她身旁,默不作声。他想安慰她,想告诉她真相,却发现自己根本说不出口。此时的他明白,吴小梅的痛苦其实源自于自己,而不是她本身的问题。

那一晚,马士城彻夜未眠。他看着熟睡的吴小梅,脑海中不断回放着这些年发生的一切。他想起娜仁花,想起自己离开草原的那一天,想起自己放弃的家庭。此时的他意识到,或许命运早已在他做出离开草原的选择时,埋下了无法挽回的悲剧种子。

1984年,吴小梅因乳腺癌去世。这场疾病来得如此突然,仿佛命运再次对马士城进行了残酷的惩罚。吴小梅去世后,马士城彻底陷入了孤独与自责中。曾经的城市梦想、光鲜的生活,在这一刻变得黯然失色。

在吴小梅的葬礼上,马士城久久站在墓前,沉默无言。送走了吴小梅,他似乎再一次失去了生活的意义。这已经是他第二次经历丧偶的痛苦。不同的是,这次,他无法再逃避。他站在墓碑前,感受到的是自己双重的失去:失去吴小梅,和失去他未曾实现的承诺。

就在马士城陷入人生的最低谷时,吴小梅的表妹孙红云出现在他的生活中。孙红云与吴小梅不同,她务实、坚韧,善于生活中的打拼。虽然她早已过了婚嫁的年纪,并且无法生育,但她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感染了马士城。

孙红云主动追求马士城,提出与他结婚。起初,马士城对这段关系感到抗拒,他觉得自己已经失去了太多,不愿再承受情感的负担。但孙红云的执着和体贴,逐渐融化了他的心。他们最终结婚了,这段婚姻虽然没有孩子,但生活平淡而安稳。孙红云靠经营小生意,维持着家庭的生计,生活渐渐有了好转。

1986年,马士城与孙红云的生活迎来了意想不到的转折。一个偶然的机会,孙红云在街边捡到一个被遗弃的女婴,婴儿身体虚弱,眼看命不久矣。马士城与孙红云将她带回家,悉心照料。经过一番治疗,孩子逐渐恢复了健康,他们决定收养这个女婴,并取名马红英。

马红英的到来,给这个沉寂的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孙红云用自己的耐心与爱心,将马红英抚养长大,尽管她不是亲生,但她对孩子的爱与关怀无比真挚。马士城看着马红英逐渐长大成人,心中逐渐有了归属感。

2004年,马红英长大成人,准备结婚。婚礼那天,马士城穿着一身崭新的中山装,看着眼前热闹的场面,内心五味杂陈。当马红英在婚礼上叫他“爸爸”时,他的心忽然被什么狠狠击中。

这一声“爸爸”让他瞬间想起了自己在草原上留下的亲生子女。二十多年过去了,他再也没有回去看过他们,甚至不知道他们现在过得如何。过去的那段记忆,如同尘封的往事,在这一刻被重新揭开。

马士城的眼中开始泛起泪光,他无法控制地涌起一股强烈的内疚感。他意识到,尽管他收养了马红英,并且尽心抚养她长大,但他对娜仁花和孩子的亏欠,从未真正偿还。

那天晚上,婚礼结束后,马士城久久未能入眠。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脑海中浮现出娜仁花的身影,那个曾经与他共度艰难岁月的女子。此时的他明白,自己一生的抉择都充满了悔恨与错过。

2005年初春,马士城终于下定决心,重返草原。他知道,自己欠娜仁花和那个孩子太多,尽管过去了二十多年,但他心中的亏欠与自责从未减少。

草原上依旧是那片熟悉的天地,蓝天白云下的辽阔无边让他心生感慨。马士城深深吸了一口气,心中一股难以言喻的情绪在翻腾。他驾驶着一辆老旧的面包车,慢慢驶入曾经生活过的那片草原。远远地,他看到了娜仁花家的老屋,依然屹立在那儿,只是比从前更加破旧。

他缓缓下车,向房屋走去。门口,一个中年女子正在打理羊群。马士城一下认出了她,她依旧是娜仁花,尽管岁月在她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但她的眼神依然清澈,带着一丝不变的坚韧。

“娜仁花……”马士城轻声呼唤,声音有些哽咽。

娜仁花听到声音,缓缓转身,看到眼前的马士城时,她的表情微微一怔,但很快恢复了平静。她放下手中的工具,走到他面前,脸上没有过多的情绪波动,只有一抹淡淡的苦笑。

“你回来了,”娜仁花轻声说道,没有责备,也没有惊讶。

马士城站在她面前,一时不知该说什么。他想过无数次重逢的场景,但此刻,所有的言语都显得苍白无力。他只能低下头,眼中满是愧疚。

“我对不起你……”马士城终于开口,声音沙哑。

娜仁花叹了一口气,似乎并不想再提起过去的伤痛。她看着他,眼神中透出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二十多年过去了,马士城早已是个陌生人,但他们之间曾有过的情感与牵挂,依然深埋在记忆深处。

“你还好吗?”马士城试探性地问道。

娜仁花点了点头,淡淡地说道:“我过得还好,草原从未亏待我。”她的话语中带着一丝坚强与释然。

马士城小心翼翼地问出了那个困扰他多年的问题:“我们的孩子……他还好吗?”

娜仁花的眼神瞬间变得黯淡,沉默了片刻,才缓缓说道:“我们的儿子……他在十岁的时候因为一场意外,离开了。”

马士城听到这个消息,整个人如同被雷击中一般,身体猛然一颤。他无法相信这个事实,心中的愧疚与悔恨一下子涌上心头。他曾无数次幻想见到那个孩子,向他道歉,告诉他自己对他的亏欠,但如今一切都化为泡影。

“对不起……”马士城的声音颤抖,泪水瞬间模糊了他的视线。他明白自己已经错过了最后的机会,失去了原本可以弥补的亲情。

娜仁花看着他,眼神中没有责怪,只有一种淡淡的怜悯与无奈。她早已接受了这个现实,而马士城的悔恨在她看来,似乎已经没有了意义。

“我不怪你,马士城,”娜仁花平静地说道,“生活总是会带走一些东西,我们无法左右。”

马士城站在那里,久久没有说话。他感觉自己的世界在这一刻彻底崩塌。他以为自己回来是为了寻求救赎,但现实的残酷让他明白,有些错误永远无法挽回。

马士城没有在草原上久留。几天后,他向娜仁花道别,准备离开这个充满回忆与伤痛的地方。娜仁花目送着他远去的背影,心中有种说不出的复杂情绪。

在告别的那一刻,马士城递给了娜仁花一张纸条,上面是他的电话号码和地址。他对娜仁花说:“如果你有什么需要,或者哪天想来城里走走,随时联系我。”

娜仁花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接过了那张纸条。马士城转身离开,渐渐消失在广袤的草原尽头。

回到城市后的马士城,生活似乎回到了正轨,但心中的空虚与遗憾从未消失。他重新投入到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尽量让自己不去回忆过去。草原上的那段记忆,特别是那个未曾谋面的孩子,始终是他心中的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

马士城偶尔会与孙红云谈论过去,但他始终没有完全敞开心扉。他知道,无论如何弥补,过去的伤害已成永远的遗憾。他只能在心底默默祈祷,盼望来生能够有机会弥补他今生所犯下的错误。

马士城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选择的痛苦。从知青下乡的年轻时代,到回城后的都市生活,他经历了情感的抉择与失去,经历了自我救赎与无法挽回的遗憾。他试图逃避过去,但最终发现,人生中有些选择,一旦做出便无法改变。

他学会了接受命运的安排,但心中的伤痕却始终无法愈合。草原上的那段岁月,成为他永远无法遗忘的回忆,而那段逝去的亲情,也成为了他一生中最深的悔恨。

马士城的人生,也许正是许多那个年代知青的缩影: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做出了许多痛苦的选择,有些选择让他们悔恨终生,有些则成为了他们成长的契机。无论如何,他们的故事,都深深镌刻在那个时代的历史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