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被骗了!“穷养儿富养女”这句话是错的,古人其实说了8个字

发布时间:2025-10-10 15:44  浏览量:1

相信不少人都听过一句话,并且将它当作教育孩子的行为准则。

那就是“穷养儿,富养女”,在当今中国,几乎所有家庭都奉行这个信条。

许多父母认为家里的男孩子,就应该从小吃苦,经济上也不应该有那么多钱,这样长大之后才有志气。

家里的女孩就相反了,应当从小就被呵护,物质条件也不能差,这样长大之后才能大方自信。

这种观念相当深入人心,在大街随便拉一个人想必都听过这句话。

已经深入人心,甚至不少人认为这是“老祖宗留下的智慧”。

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是老祖宗真的留下来这句话了吗?

但是去追溯源头的时候,就发现中国几千年的古籍没有一本书提到过这句话。

不管是《颜氏家训》还是《朱子家训》,全都没有提到“穷养儿子富养女”。

这两本家训可以是五千来最权威的家训,但是都没有提起这句话。

更甚至,我们翻遍中国古籍,没有任何一本书提到过这种说法。

那这句话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通过资料我们就发现,这句话竟然是2000年左右才开始的流行词汇。

从她出现到现在也不过短短20多年。

那为什么当时的中国会出现“穷养儿子富养女”这种言论,甚至迅速流传呢?

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关系,当时中国出现了大量的西方资本扶持的培训机构。

那就很好理解了,这些商家为了让更多的中国人去消费,因此编织了这么一个谎言。

穷养儿子,应该让儿子去参加夏令营,既能吃苦也能锻炼孩子。

富养女儿当然要送到培训机构开的课程,培养女孩子们的自信。

这些话很好的打动了一些家长的心理,这句话因此迅速流传开来。

甚至被误会成是“古训”被人视为育儿黄金法则。

但是我们刚刚也说,翻遍中国古籍都没有这句话的记载,唯有一句听起来很像,但是意思差了十万八千里。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是“穷养儿志,富养女德”,二者仅有两字之差,却蕴含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

这句话的意思是对男孩要让他经历合理的磨砺,激发男孩的担当与家国情怀。

志气,是立身之本,是人成长的方向。

而“富养女德”中的“德”,强调的是自尊自爱、品行端正,让女孩有自尊自爱,做一个有德行的人。

但是“穷养儿富养女”则过分强调物质层面,强调对男孩儿不能太好,要让他们多吃。

对女孩儿要尽可能的好一点,以培养他们的自信。

这简直和我们的古训天差地别。

古人并不是强调让男孩受苦受难,也不是强调女孩要沉溺物欲。

他们的智慧远比今天被曲解的“穷养”与“富养”深刻得多。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志”与“德”的内层含义正在被人们逐渐淡化。

甚至有些人认为这些已经腐朽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已经。

有些年轻人在谈到志气的时候,会极力反驳傻子才会努力,如今社会躺平才是王道。

对于女孩子来说那就更不得了,提到德字,就会生气上头,认为这些是对自己物化,是封建糟粕。

优秀的传统美德被人逐渐边缘化,甚至曲解他的意思。

那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西方文化逐渐流行,传统文化却遭受曲解。

这就是西方文化对我们的文化渗透。

提到文化渗透,大家都不陌生,但是很少有人了解文化渗透到底怎么做的。

如果你认为是他们大张旗鼓的宣扬自己的思想文化,那就大错特错了。

一些文化渗透甚至只需要偷偷改变一些古训的个别字,就能让他的含义变得和原来大不相同。

例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我们从小听到大。不少影视剧、小说的反派都将这句话奉为自己的人生信条。

现实中也有不少自私的人利用这句话为自己开脱。

但是真实情况却是“人生为己,天经地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大概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修德行,就会遭到报应。

强调的是要注重自己的德行,而不是自私的什么都要为了自己。

还有一些就是截取半截话,只留下对自己有利的部分。

例如从古传下来的“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我们常常觉得这是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与迫害。

但是这句话真正的原文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是为了批判当时社会上炫才卖弄之风。

这可不是让女子不去学习,而是强调子有才而不露其才,不是要求女子无才。

但是这句话在清代以后,统治者为了更好的统治,就截取了后半截话来约束女子。

一昧的错误宣传女子无才便是德,该句的愿意被彻底扭曲。

女性的教育也因此长期受到限制,识字的女性越来越少。

等到清末的时候,全国95%的女性完全不识字,一句话对女性的迫害可见有多深。

类似的这种句子还有“以德报怨”。大家都知道这句话是由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提出来的。

这么多年,这句话一直流传广泛,劝诫人们用宽容对待那些恶事。

不少人因此劝解自己和气生财,原谅他人。甚至认为这是一个优良品德。

但是这句话真正的原文是“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并体长盲目的宽容,反而主张公正对待各种事情。不能去当一个心软的圣母。

这些都是中国古代一些统治者或者既得利益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他们进行的篡改或者曲解。

那“穷养儿富养女”又是为什么大肆流传呢?

原因就是因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刻意去篡改我们的经典古籍,

用断章取义、刻意删减的方式去传播错误的思想,从而瓦解我们的民族内核。

这种文化渗透就是通过细微的字句变形,逐渐改变人们的思想与价值取向。

这类“温水式”的文化渗透往往最具杀伤力,因为它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扭曲的观念,并将其视为理所当然。

“穷养儿志”中的“志”被删去,只剩“穷养儿”;“富养女德”中的“德”被抹去,只剩“富养女”。

于是,教育的目标从“塑造品格”变成了“分配资源”,将大家的关注点全都集中在了“钱”的上面。

华东师范大学有一项研究是关于如果父母严格依照“穷养儿、富养女”来教育子女,那长大后的孩子们会变成什么样子。

相信大家对结果有一定的猜测,这样教育下的孩子肯定会出问题。

结果果然不出所料,研究显示,有23%的男孩在成年后,会出现自卑倾向。17%的女孩会滋生物质依赖。

这相当于一百个孩子里就有23男孩会自卑,17名女孩会虚荣、拜金。

不难看出来,这种看似合理的教育方式,背后有着巨大的隐患,他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和价值观,

于是我们经常能看到,许多男孩公共场合中畏畏缩缩,不敢表达。

而一些女孩则严重爱慕虚荣,甚至豪无自理能力。

这些人在家靠父母、结婚靠丈夫、晚年靠子女,但是却美名其曰学习的西方自由主义思想。

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们能清楚的看到,根本不是西方的自由主义。

她只是接受了对自己有利的思想,至于那些独立就当作没有听到过。

这些危机不能被简单的看成教育问题,他更是一场文化危机,是西方的文化渗透。

不少西方不良的文化正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逐渐渗透到我们日常的生活中。

而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却被曲解、误会,甚至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因此我们更要注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继承,理解他的本来含义。

我们更要警惕那些打着老祖宗智慧旗号但却是被篡改的文化。

除了这些,还要警惕其他国家的文化渗透,取其精华去其糟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