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灯火:边城往事(50)——来自古丽的婚礼邀请

发布时间:2025-10-06 09:21  浏览量:1

七月流火,一封来自乌鲁木齐的维吾尔族古丽的婚礼请柬,通过网络发送到了我的微信。虽因路途遥远无法亲往道贺,但字里行间的喜悦,早已让我为古丽这姑娘感到由衷的欣慰。

这份请柬背后,藏着一段关于理解与突破的往事。古丽是我在老社区工作时,一位居民家的女儿。几年前,她考入了乌鲁木齐的一所大学,毕业后便留在了那座繁华的首府城市打拼。2024年12月,她突然通过微信找到我,语气里满是纠结与期盼。原来,她在酒店工作时认识了一位汉族小伙子,两人情投意合,互生爱慕之情,却迟迟不敢向父母坦白。

古丽的父母在南疆小城生活了一辈子,他们都是朴朴实实的农民,思想相对传统。在那个受宗教极端思想影响较深的地方,民汉通婚仍面临着不小的社会压力。她害怕父母无法接受这段感情,更担心会因此引发家庭矛盾,所以恳请我出面,帮她做通父母的工作。

我在那个纯维吾尔族聚居的社区待了近十年,作为仅有的两名汉族干部之一,始终把促进民族团结、消除隔阂放在工作首位。十年间,我与居民们同吃同住,在工作和生活中结下了深厚情谊,也赢得了他们的信任与尊重。面对古丽的请求,我没有丝毫犹豫,当即答应了下来。

第二天,我专程来到古丽家,与她的父母促膝长谈了两个多小时。我从民族团结的大道理,聊到孩子们追求幸福的权利;从抖音上那些民汉通婚的幸福案例,讲到我们社区里真实发生的几个民汉通婚的和睦故事。我告诉他们,孩子的幸福才是最重要的,而爱与尊重,从来不分民族。或许是我的真诚打动了他们,或许是那些鲜活的例子让他们松了心,他们从最初的默不作声到最后的最终松口,同意了女儿的恋情,但提出了一个条件:婚礼必须在乌鲁木齐举办,不能回本地。他们解释说,本地亲戚朋友多,难免有思想保守的人,怕在老家办婚礼会招来闲言碎语,还有邻居们的背后指指点点,给孩子们添麻烦。我完全理解他们的顾虑,立刻把这个结果转达给了古丽。

今年六月,我再次回到老社区办事,又专程去了古丽的家,见到她的父母。提及此事,他们脸上满是笑意,连连夸赞小伙子人品好、懂礼貌,早已上门拜访过,他们对这门亲事十分满意,只盼着女儿能过得幸福。临走时,老两口还不停地向我道谢,说要是没有我,他们可能就耽误了女儿的终身大事。

如今,这对历经波折的有情人终于要步入婚姻的殿堂。虽不能到场见证,但我的祝福早已随那份请柬飞向了乌鲁木齐。真心祝愿古丽和她的爱人永结同心,幸福美满。

这段经历也让我更加坚信,民族团结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就藏在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包容里,藏在每一个为幸福而努力的平凡故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