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奴-米斯里和巴亚齐德-比斯塔米的苏菲之路

发布时间:2025-09-30 14:07  浏览量:1

我们前面聊过苏菲之父哈桑-巴士拉的“敬畏”和苏菲之母拉比亚的“圣爱”,今天我们继续沿着苏菲之路走下去。一同来了解伊斯兰的思想史以及苏菲神秘主义的发展史,今天要聊的这两位9世纪的人物,风格迥异,但都极大地丰富了苏菲的内涵,甚至可以说,他们让这条道路开始变得“神秘”起来。

他们就是祖奴-米斯里(约796—860)和巴亚齐德-比斯塔米(约804—875)。如果说前者是一位试图为灵性体验绘制地图的博学向导,那后者就是一枚直冲云霄、燃烧自我的火箭。

一. 灵性地图的绘制者——祖奴-米斯里

祖奴是埃及人,他的本名叫骚班-艾卜勒-斐德-伊本-伊布拉欣,祖奴是他的外号,意为“渔人”,他父母都是奴比亚人。他是四大教法学派中马立克派的弟子。他是“第一个将苏菲神秘主义定义为一种科学的人”。他的巨大贡献在于,他不再满足于描述外在的苦修或内心的爱,而是开始系统性地探索一个灵魂走向造物主时,内心会经历哪些微妙的变化?如“忏悔”、“忍耐”、“感恩”这一阶段和“临近”、“爱慕”、“宁静”这一状态还有“神智”等。

他的核心思想就是“神智”,“神智”是什么意思呢?打个比方就是说普通的“知识”如教法、哲学都是通过学习、推理得来的,而“神智”是造物主直接投入心灵中的一道光,是一种直觉的、体验性的真知,是苦修者经过精神修炼达到丧失自我,心灵沉思净化时由造物主赐予的一种“知识”。拥有知识的人能言善辩,而拥有“神智”的人则能洞见事物的本质。就好像说知识是听别人描述蜂蜜的甜味,而“神智”是亲自尝到蜂蜜。有点绕口吧?也许是他年轻时学过医学、巫术、古希腊语以及道家的炼金术等,他的这种思想普通人真理解不了,但这和他的经历一样,我们慢慢来了解他。

祖奴也是最早详细描述修行“阶段”和“状态”的人。他认为,修行者需要一步步经历不同的“阶段”(如忏悔、忍耐、感恩等),这些是通过个人努力可以达到的。同时,造物主也会赐予一些突如其来的“状态”(如临近、爱慕、宁静等),这些是礼物,无法强求。这套理论,为后来的苏菲修行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

祖奴的故事充满诗意和象征。最著名的一个传说是祖奴年轻时曾四处游历,在寻找古埃及的遗迹时。他在一座神庙的废墟中,看到一个雕刻精美的偶像。他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古人要崇拜一个没有生命的石头?正当他沉思时,一位精通古老法术的僧人走来和他进行一场辩论。为此他还专门研究了埃及古迹中神秘主义的象形文字以及巫术,从中探索世间的神奇。以至于后来专门到麦加、库法、巴士拉、大马士革等地游学,和一些伊斯兰学者和苏菲苦修者一起学习和探讨,并且体验苏菲的禁欲苦修的生活,后来成了一名知名的苏菲教义学家。

祖奴没有完整著作传世,他晚年在阿巴斯王朝的首都巴格达宣传他的学说,被逊尼派学者指责为“异端”,哈里发穆太瓦基勒下令把他抓捕申查,后释放回到埃及并在开罗的吉萨去世。但他的大量言论、诗歌和书信被后来的学者收录和引用。我们通过这些碎片,依然能感受到他思想的深邃。

二.寂灭的烈焰——巴亚齐德-比斯塔米

巴亚齐德-比斯塔米出生于波斯比斯塔姆,祖辈是索罗亚斯德教徒,幼年丧父,由母亲带大,系统学习过经典以及修辞学、哲学、数学,尤其擅长哈乃斐学派的教法。后师从苏菲学者艾布-阿里-辛迪,系统学习神秘主义修持理论。中年后成为苦行僧游历列国,尤其到印度访问各种高僧、神父、拉比,向他们寻求真理,而且还开坛讲学,传播自己所学的知识,在许多文化古城都留下了人们对他的记忆。回到波斯后创立了一套以苏菲神秘哲学为主的一个派别,也因他的观点颇受正统派的敌视一度流亡呼罗珊地区。被尊为“狂喜派的先驱”。如果祖奴是冷静的绘图员,那么巴亚齐德就是一团烈火。他将苏菲体验推向了一个极其激烈和戏剧化的高峰——“寂灭”。

“寂灭”是什么意思?它描述的一种极致的出神状态:修行者个人的意志、情感、甚至自我意识完全消失,仿佛一滴水融入大海,只剩下神圣本体的意志在流动。用巴亚齐德自己的话说,就像“盐融入水,依然是水,但你已找不到盐”。这种体验导致了他那些惊世骇俗的“狂喜之言”。最著名的一句是:“赞我清净!我是多么的伟大!”这句话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和恐慌。从教法角度看,这简直是亵渎!但巴亚齐德解释道:说这话的“我”,已经不是那个名叫“巴亚齐德”的卑微仆人,而是通过他发言的神圣本体。是海洋在感叹自己的浩瀚,而非水滴在自夸。这深刻地揭示了神秘体验中的一个核心矛盾——当“自我”彻底消失后,谁在体验?谁在言说?

他的这种“真理通过我之口说话”的体现,有点像太平天国时东王杨秀清借“上帝”的口指责洪秀全一样,但不同的是杨秀清是私心作祟,故弄玄虚;巴亚齐德是修行达到一定程度的“寂灭”,这种言论被称为“舍塔哈”,揭示了神秘体验中个体与绝对者合一的极致境界。

关于巴亚齐德的故事,都充满了他直率甚至“叛逆”的性格。有一次,巴亚齐德走进一座清真寺,看到人们正在虔诚地祈祷。他却突然高声说道:“我在这里寻找巴亚齐德,却找不到他!只有造物主在!”

另一个故事说,有人看见他在麦加天房周围奔跑,而不是像其他朝觐者一样缓步绕行。别人质问他,他回答:“我绕行的是造物主,而不是这座石头建筑。当我找到造物主时,就不需要再绕行房子了。”这些故事都体现了他对形式主义的不屑和对内在真实体验的极致追求。和祖奴类似,巴亚齐德也没有写下系统性的著作。他的思想主要通过他那些如闪电般耀眼、令人震惊的言论和故事流传下来,被门徒记录。

三.与儒释道的“神似”——跨越文明的共鸣

祖奴和巴亚齐德的方法与儒释道修行,可以说是“殊途同归”,这个“归”处,就是心性的锤炼与生命的超越。它们之间的相近,主要体现在目标和路径上,而非具体的神灵信仰。

1. 与佛教:惊人的平行对应

这是相似度最高的。祖奴的体系几乎可以与佛教修行概念一一对应:祖奴提出的修行“阶段”,就像佛教的“阶位”(如菩萨十地),是一个需要循序渐进、步步用功的清晰次第,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强调扎实的根基;祖奴所说的真主赐予的“状态”,非常类似于佛教禅定中产生的各种“境界”(如初禅、二禅)。它们是对修行成果的验证,但修行者不能被其迷惑,仍须向前;祖奴追求的“神智”,是造物主投入心中的真知,是一种直观的、超越逻辑的智慧。这与佛教追求的“般若”智慧几乎同义,都是超越一般知识、洞见实相的本体性智慧。巴亚齐德的“寂灭”和佛教的“无我”两者都指向了对个体的“自我”彻底的否定和超越。在体验的巅峰,巴亚齐德的“寂灭”与佛教的“无我”在现象表述上高度重叠,都是一种自我中心感完全瓦解的状态。巴亚齐德的“寂灭”还和印度教的“梵我合一”的表达几乎无法区分,都是描述一种个体与终极实在完全合一的极致神秘体验。本质区别就是一神对无神/非一神,巴亚齐德的“合一”是被造的爱者与永恒的被爱之间的合一,非本质上的“同一”;而佛教是无神论者,涅槃不是一个格位神合一;印度教的“梵我合一”则是本体论上的同一。

2. 与道教/道家:内在的“炼金术”

祖奴修行强调涤除心灵的杂质(如贪婪、嫉妒、虚荣),以达到“心灵明镜”的状态。这与道教内丹术的“炼己”阶段高度一致,都是先进行严格的心性修炼,扫除后天欲望的尘埃;苏菲的终极目标是“认主归一”,与道教的“天人合一”在终极体验上非常相似。两者都追求个体小我与宇宙最高本原(造物主/道)的融合。巴亚齐德和道家庄子的“忘我”又很契合,庄子在描述忘记身体,摒弃智巧,与万物大道相通是这样说的“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这和巴亚齐德的抛弃自我意志,融入“寂灭”状态,在修行方法和个体体验上极为相似。区别就是庄子合于的是自然之道,一种非位格化的宇宙法则,而巴亚齐德合于的是有意志、能言说的位格神“造物主”。

3. 与儒家:道德的“工夫论”

祖奴体系中的“忏悔、忍耐、感恩”等阶段,本质上是一种极致的道德修养。这与儒家特别是宋明理学所讲的“工夫”路径(如“诚意、正心、格物、致知”)异曲同工,都是通过持续的内省和克己,使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符合最高的道德(或神圣)标准。巴亚齐德的“合一”与儒家的“天人合一”看似相同又有所不同,儒家的是一种道德实践达到极致后进入的伦理境界,巴亚齐德的“合一”是神秘主义的、体验性的,核心是“爱”与“沉醉”,需要通过出神的精神修炼才能达成,与伦理行为的关系是间接的。

可以说,祖奴-米斯里和巴亚齐德-比斯塔米的思想与东方宗教智慧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顶峰上发生了“共振”。它们都揭示了同一条真理,那就是真正的自由和解脱,在于打破那个顽固的、自私的“小我”的牢笼。

然而,由于它们植根于完全不同的世界观,伊斯兰教的一神论 、佛教的无我论和道家的自然论,使得这些相似的体验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终极意义和解释。因此,它们是“同峰”(相似的顶峰体验)但“异路”(不同的思想根基和解释体系)。这种比较不仅不削弱各自的价值,反而彰显了人类精神追求的超凡深度与多样可能。

所有这些严肃的灵性传统,都承认一条普世的真理:人的内心世界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浑浊到清澈的进化路径,并且这条路径是有章可循、可以实践的。这正是祖奴称其为“科学”的精髓。所以,祖奴的“科学”是心灵生态学,研究的是如何让心灵的生态系统恢复纯净与和谐。

总结一下,祖奴-米斯里

和巴亚齐德-比斯塔米在9世纪为苏菲之路带来了决定性的转折:祖奴代表了一条内在化、体系化的道路。他试图用心灵的语言来描述不可言说的旅程,为苏菲主义奠定了理论和术语基础;巴亚齐德代表了一条体验性、爆发性的道路。他用生命展示了与主合一的极致可能性,尽管其形式激烈,却极大地拓展了灵性的边界。

他们二人,一个像严谨的科学家,一个像狂放的艺术家,共同向世界宣告:苏菲之路,不仅仅是哈桑-巴士拉对死亡的恐惧,也不仅仅是拉比亚-阿德维雅温柔的爱慕,它更是一场灵魂的终极冒险,目标是穿越自我的迷雾,抵达神圣的真实。

从此,苏菲之路变得更加深邃和引人入胜。下一步,我们将看到更多的大师在这条路上继续前行,构建起更加宏伟的哲学大厦和修行体系。我们也将会和大家一起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