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养儿子富养女”这句话到底害了多少人?

发布时间:2025-09-28 20:47  浏览量:1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穷养儿子富养女”这条育儿经开始在中国老百姓中间流传,并且还被很多人奉为“至理名言”。

穷养儿子富养女的逻辑是:对男孩物质上加以节制,就能促使男孩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培养其自我开拓能力;从小富养女儿,女孩长大后就不会因为一点小恩小惠就委身于人。

这个逻辑看上去很合理,实际上是漏洞百出,舍本逐末。

勤劳节俭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无论贫富都应该以勤劳为荣,懒惰为耻;以节俭为荣,奢靡为耻。这里要搞清楚,节俭和“吝啬”、“抠门”是有本质区别的,节俭是在收入的基础上,在支出方面适当节省。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节俭实则暗含着危机意识,是防患于未然的需要。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只有戒除浮躁,培养勤俭的品行,才不会被外部纷扰所迷惑,才能更坚定内心的理想,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穷养儿子富养女在逻辑上就是错误的。本来一个富裕的家庭,非要让儿子过穷日子;本来生活已经十分拮据的家庭,却还在物质上拼命满足女儿的需求。这种和收入不匹配以及男女有别的子女培养模式,只会造成父母和子女的矛盾,搞不好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其问题在于过于强调物质的刺激,而忽视内心的培养。

物质生活的贫乏,不一定会催生自强心理,也有可能在精神上放任自流;物质条件的充裕,不一定能带来足够的安全感,也有可能沦为物欲的奴隶。条件只是外在的,关键在于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过于强调外在条件的把控,而忽视心灵家园的浇灌,就是缘木求鱼,徒有其表。

在网上曾看到一个视频,一个女儿在大街上对穿着朴实的老父亲大嚷大叫,像赶一个乞丐一般把父亲轰走。老父亲的身份和穿着,似乎成了女儿眼中的刺。这分明是对财富的崇拜和对贫穷的蔑视而产生的扭曲心理在作怪。当一个人过于看重物质,而忽视精神的塑造,这种可悲的贵贱感就产生了。所以别把富养女儿,养成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废物才好;穷养儿子,也别让儿子变成自卑懦弱,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才行。

穷养儿子富养女本来是西方富豪培养子女的经验,即限制儿子的物质条件,使其能够独立自主而不仅仅依靠家庭,为以后继承家族产业做准备;富养女儿,实则是培养女儿的“贵族品味”,为其嫁入豪门做准备。这条极不适合普通家庭的育儿经验,不知道怎么着就成了“普世价值”。

这个理论也成了某些培训机构,用来“割韭菜”的工具。它一改中国老百姓勤俭节约、尊老爱幼的传统观念,使人们产生持续的焦虑感,让人觉得以前培养子女的方式都是错误的,得按照这个来。实际上,这种价值输入,也确实忽悠了很多人。

消费经济和消费主义的盛行,也在无形中给这种教育理念推波助澜。提前消费,超支消费早已成了很多年轻人的习惯,“月光族”不再是贬义词。这在经济上升期还可以勉强支持,一旦经济停滞和下滑,寅吃卯粮则后患无穷。种种事实证明,勤劳节俭这种弘扬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美德,才更适合中国人。

关于穷养儿子富养女,其实中国很早就有类似的话语,叫“穷养儿志,富养女德”。少了两个字,意思和境界却千差万别。

老祖宗告诫我们,让儿子不沉湎于物质享受,要在吃苦中锻炼意志,学会独立自强;对女儿要注重品德和精神的培养,让其读万卷书而知书达理,学琴棋书画则不庸俗空虚,做女红家务则不懒惰恶劳,使其成为一个不依附男方有独立人格的女子。

“穷养儿子富养女”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