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关系:夫妻一过70岁,哪怕在恩爱,也要留心这5件事!
发布时间:2025-09-29 18:18 浏览量:2
《礼记·礼运》中有一句话:“夫妇之道,不可不谨也。”
意思是,夫妻之间的相处之道,再怎么熟稔,也不能马虎对待。
尤其是年纪大了以后。
有人说:“夫妻七十,感情如铁。”但真要走到那个岁数,日子怎么过得安稳,并不是“时间”能自动给出答案的。
感情,不是熬出来的,是调出来的。
七十岁的婚姻,调不好,就容易变质。
感情再好,也经不起五件事的反复消磨。
01在唐朝,有一位才子,叫李商隐。
他年轻时曾爱慕一位才女,两人诗词唱和,情愫暗生。只可惜因为家世差距,最终未能结合。
后来他娶了王茂元的女儿。王家出身官宦,是门当户对的婚姻。
但婚后多年,李商隐依旧在诗中频频提到“无缘之人”,甚至写下“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他与妻子王氏,虽说是结发夫妻,却始终少了情感的契合。
王氏病逝那年,年仅三十六岁。李商隐痛哭,但诗中透露出的,并非“爱妻如命”的悲痛,而是某种迟来的惋惜。
这说明什么?
夫妻再亲密,一旦情感不能共鸣,哪怕携手多年,心也会渐行渐远。
人老了,感情也老了吗?不是。
是人倦了,懒得再修补感情了。
七十岁的夫妻,要留心的第一件事,就是——感情的沉默。
02现实生活中,有一种沉默,比争吵还可怕。
那种“饭菜照做、话却不讲”的日子,才是真正令人窒息的。
我认识一对邻居,老伴七十岁,老爷子七十三。表面上,一切都很和谐。可事实上,他们已经有十多年没有坐下来好好说过话。
家里安安静静的,吃饭是沉默,出门是各走各的,晚上各睡各的屋。
年轻时,两人也吵过。后来不吵了——不是因为看开了,是因为心冷了。
你别以为不吵就是好。
有些夫妻不吵,是因为已经认定——对方不会改,也不值得再说。
沉默,是一种绝望。
所以第二件事,是——别让沉默成为晚年的常态。
七十岁,不能没有话说。
哪怕只是念叨两句天气,说说菜市场的价格,唠叨一下儿孙的近况,都是维系感情的润滑剂。
别把老年婚姻,变成了“合租养老”。
人到老年,最怕的不是身体衰老,而是心里开始变得狭隘。
尤其是对过去的事情,一直放不下。
年轻时,他说过一句重话;她冷了你一段时间。你以为时间会冲淡,结果到了七十岁,反而成了翻旧账的借口。
“你当初不是那样说的吗?”
“那年我生病,你去哪里了?”
这些话,七十岁再说出口,比年轻时更伤人。
你以为你在“讲理”,其实是在“揭伤”。
所以第三件事,是——别再计较陈年旧账。
你如果翻,那一辈子都能翻出不快。
感情不是追责,是放下。
到了这个年纪,还计较当年的对错,就像秋天了还惦记春天没开的花,没意义。
你不放,自己累。对方也不可能再补偿什么。
要懂得一句话:“人生若只如初见”,那只是回忆,不是执念。
04再说一个常被忽略的问题。
七十岁的夫妻,最容易忽略的,不是感情,而是——身体。
前阵子,一个朋友的母亲突然脑梗住院。她父亲一下子慌了。
家里很多事,他根本不知道。药怎么拿?保险怎么报?钱放哪?钥匙藏哪?
朋友说了一句:“妈倒下了,爸也跟着垮了。”
这就是现实。
很多七十岁的夫妻,彼此靠得太紧,一方倒了,另一方直接崩盘。
所以第四件事,是——要互相照顾,更要彼此独立。
七十岁,不等于什么都“将就着过”。
生病要看,难受要说。互相提醒,定期体检。有条件的,早做养老计划。
别把希望全压在对方身上。
能自己照顾自己,就是对伴侣最大的体贴。
05老年人最怕什么?
怕被忽略,怕被排斥,也怕被子女视为“负担”。
但比这些更可怕的,是——心态崩了。
有些人,到了七十岁,还是一肚子不满。
年轻时没实现的梦,没能追到的那个人,没说出口的委屈……全堆在心里。
天天叹气,天天埋怨。
不满意儿女,不满意配偶,不满意自己的人生。
你说这样的晚年,能快乐得起来吗?
所以第五件事,是——守好心态,珍惜当下。
不是让你“假装开心”,而是要学会接受。
接受遗憾,接受老去,接受命运曾给过的不公平。
但更要看到:你现在,还有人陪你吃饭;还有人等你回家;还有人在为你张罗药水和饭菜。
这些,都不是理所当然,是福分。
很多人以为,七十岁的夫妻,就像走到终点线了,稳了。
可婚姻,从来没有“封顶”的时候。
哪怕是最后几年,也有可能因一句话、一次冷战、一场病,走向崩塌。
所以,七十岁以后,别再指望“感情自动保鲜”。
你要守,你要修,你还要主动去调整自己。
这一辈子,你们从青春走到白头。
不是为了“熬”,是为了能一起老得更安稳、更踏实、更体面。
别怕说“我错了”,别怕问“你还好吗”,也别怕说“我有点累了”。
感情到最后,不是轰轰烈烈,而是坐在一起喝一碗粥,也觉得安心;
吵两句嘴,也不会上心;
睡觉前一句:“我先睡了”,也觉得甜。
这才是,老年夫妻之间最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