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首极美《江城子》,空灵雅致,意蕴悠长,其中一句人人称赞

发布时间:2025-09-29 15:34  浏览量:1

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村意远”、“江神子”、“水晶帘”。

其名字来源于唐代韦庄词中“还似金陵王气黯然收,江城犹在”的意境,是古典词牌中情韵深长的代表。

《江城子》的经典名作,大家最熟知的当属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首词以最朴素的语言写出最刻骨的生死相隔,开创了悼亡词的先河。

苏轼另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猎》也是千古经典,“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词中一扫北宋的柔靡之风,尽显英雄豪迈气概。

此外,秦观的《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春江比喻春愁,将无形的哀伤具象为奔流的江水,写尽离恨之深沉。

还有朱敦儒的《江城子·九日与诸季登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借落日余晖寄托故国之思,含蓄中见沉痛,堪称南宋遗民词的典范。

从个人情感到家国情怀,一首一首的《江城子》犹如一面又一面的镜子,照见人世悲欢和历史沧桑。

接下来,给大家分享的这首《江城子》,也是苏轼的作品,相比前两首的缠绵哀思和豪情万丈。这首词空灵清丽,语言优美,不仅朗朗上口,更是在字里行间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引领我们步入一场超越尘嚣的山水盛宴。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北宋·苏轼《江城子·江景》

词的前面有一行小序,“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交代了写词的背景。

词人与张先一同畅游西游,正在高谈阔论,吟诗唱和时,忽然不知何处传来一阵清越动听的古筝声,醉人的湖光山色与空灵雅致的筝声,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感受交织到一起,直抵词人的心灵,于是就有了这首《江城子》。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凤凰山下,雨丝初歇。湖上风清水润,晚霞将天边染得通透绚烂。

“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开篇九个字勾勒出西湖水光山色的明丽和澄澈,为全词铺设开阔、清空的意境。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这一句千古经典,写得太美了,一朵秋荷经历一夏的风风雨雨,它的花瓣已被打落得所剩无几,但是仍然盈盈地站在秋水晚霞当中。

这样从容、淡然、天真、天然的姿态,无疑在这一刻深深打动了词人的心。

词人写得明明是秋天的残荷,但是他却用了“芙蕖、盈盈”这样高雅的词汇来形容。

在词人看来,盛放的荷花很美,凋零的荷花亦很美,就好比一个人走过青年、盛年,经历了苦难和沧桑,到如今繁华落尽,冼尽铅华,那身姿依然风华不减、亭亭玉立。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不知从何处飞来一对白鹭,悄然栖落,仿佛有意为这清丽的芳姿而驻足。

这一句好似神来之笔,白鹭“慕娉婷”:将鸟类拟人化,赋予飞鸟以审美意识,连它也懂得爱慕这湖中的秋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

忽然听得水面上传来一曲筝音,声声哀婉,似乎饱含无尽的情愫,却又不知能向谁倾诉。

“忽闻”:二个字实现从视觉到听觉的转折,筝声的“苦含情”与上片西湖明丽的山水景致形成对比。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雨后初晴,笼罩在湖上的烟霭渐渐散去,天上堆积的层云也渐渐飘远,那弹筝之人若隐若现,莫非是湘水女神翩然降临吗?

“湘灵”:出自典故《楚辞》中湘水女神,筝声清越动听,欲诉幽怀,犹如天籁一般,让词人不禁遐想,这莫不是天上的仙女降临,来到此地弹奏吧!

“烟敛云收”,这一句不仅是天气变化的实写,更营造出仙女下凡时的神秘氛围。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待到一曲终了,我欲上前寻问,却早已不见人影,唯见江边几座青峰默然伫立,静静聆听着缭绕的余音在暮色中渐渐消散。

“人不见,数峰青”,这一句并非苏轼的原创,而是化用唐代诗人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读来余韵悠长,带给人无限的想象,完全了从有声到无声的意境转换。

“青”,一个字与开篇的“晚霞明”相呼应,暗示筝声虽止,但余韵仍在山水间徘徊。

读完这首词,仿佛与苏轼一道置身于西湖山水,不仅目睹了一场山水盛宴,更听到了一场美妙清音,在声与色的交融中,获得了一场极致的审美体验。

图片原创,请勿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