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葭莩之情”是现代近亲之间的薄情寡义吗?

发布时间:2025-09-29 10:07  浏览量:2

“葭莩之情”并非指古代近亲之间的爱慕之情,这个表述存在对“葭莩”一词的误解。要理解这个词,需从“葭莩”的本义说起:

1. “葭莩”的本义

“葭”是初生的芦苇,“莩(fú)”指芦苇茎中的薄膜(类似秸秆内层的薄皮)。二者结合,“葭莩”原指芦苇杆内壁的薄膜,质地轻薄、脆弱,后引申为关系疏远的亲属(因薄膜本身不紧密,故用来比喻血缘或亲情的淡薄)。

2. “葭莩之情”的含义

这一说法最早见于《汉书·中山靖王刘胜传》:“今群臣非有葭莩之亲,鸿毛之重。”刘胜用“葭莩之亲”形容与皇帝的关系疏远(如远房宗室)。因此,“葭莩之情”指的是远亲之间的亲属情分,强调的是血缘或亲缘上的“疏远”而非“亲近”。

3. 与“近亲”“爱慕”的区别

非近亲:“葭莩”恰恰相反,是“远亲”的代称,与“至亲”“近亲”无关。

非特指爱慕:“葭莩之情”侧重亲属间的基本关联情感(如礼节性往来、血缘维系的纽带),并非特指男女爱慕或深厚的情感,更接近“沾亲带故的情分”。

“葭莩之情”指远亲之间的淡薄亲属情分,而非近亲的爱慕。若要表达近亲间的亲密情感,古人多用“骨肉之情”“手足之情”等;若涉及男女爱慕,则常用“私慕”“情愫”等词。“葭莩”的核心是“疏远”,这是理解该词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