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句诗 30个文化典故 你都知道几个?

发布时间:2025-09-28 17:42  浏览量:1

30道诗词文化典故选择题(含答案与解析)

1.刘禹锡诗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闻笛赋”典故主要用于表达哪种情感

A.思乡之情

B.悼念亡友

C.壮志未酬

D.归隐之志

答案:B

解析:“闻笛赋”源自向秀途经嵇康旧居,闻笛声而追忆故友嵇康被杀之痛,遂作《思旧赋》。刘禹锡用此典故,是借向秀的经历表达对已故旧友的怀念,故正确答案为B。A项“思乡之情”多与“莼鲈之思”等典故相关,C项“壮志未酬”常用“冯唐易老”等典故,D项“归隐之志”可对应“五斗米”等典故,均不符合题意。

2.韩愈诗句“金乌海底初飞来”中,“金乌”这一典故指代的事物是

A.月亮

B.星星

C.太阳

D.彗星

答案:C

解析:“金乌”是古代太阳神话中的意象,传说太阳中有三足金乌,因此“金乌”常被用来指代太阳。韩愈此句描绘黎明时分太阳从海底升起的景象,用“金乌”代指太阳,故答案为C。A项“月亮”常用“玉兔”“婵娟”等指代,B项“星星”可称“北辰”“寒星”,D项“彗星”多称“扫把星”,均与“金乌”无关。

3.李白诗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中,“折柳”典故的核心寓意与下列哪项相关

A.庆祝丰收

B.送别思念

C.祈求降雨

D.祭祀祖先

答案:B

解析:“折柳”典故源于汉代灞桥送别习俗,因“柳”与“留”谐音,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寄托挽留、思念之情。李白诗句中,听到《折杨柳》曲调引发故园情,正是“折柳”送别思念寓意的体现,故答案为B。A项“庆祝丰收”常用“稻花香”等意象,C项“祈求降雨”多与“龙王”“祈雨仪式”相关,D项“祭祀祖先”常涉及“宗庙”“祭品”等元素,均不符合“折柳”内涵。

4.辛弃疾词“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中,“季鹰归未”引用的典故与下列哪种情感相关

A.忧国忧民

B.思乡归隐

C.怀才不遇

D.爱慕佳人

答案:B

解析:“季鹰”即西晋张翰,他因秋风起,思念家乡的莼羹、鲈鱼脍,遂辞官归乡,这一典故被称为“莼鲈之思”,核心是思乡与归隐。辛弃疾用此典故,借张翰的选择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与对归隐的思考,故答案为B。A项“忧国忧民”常用“先天下之忧而忧”等表达,C项“怀才不遇”可对应“冯唐易老,李广难封”,D项“爱慕佳人”多与“窈窕淑女”“相思红豆”相关,均不契合该典故。

5.李白诗句“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中,“金谷酒数”典故主要用于描述哪种场景

A.科举考试

B.战场杀敌

C.宴饮罚酒

D.农耕劳作

答案:C

解析:“金谷酒数”源自石崇在金谷园宴客时的规定:若宾客赋诗不成,需罚酒三斗。李白此句是说若写诗不成,就按“金谷酒数”的规矩罚酒,故该典故用于描述宴饮罚酒场景,答案为C。A项“科举考试”常涉及“蟾宫折桂”“金榜题名”,B项“战场杀敌”可对应“马革裹尸”“封狼居胥”,D项“农耕劳作”多与“锄禾日当午”“稻粱”相关,均与“金谷酒数”无关。

6.下列诗句中,引用“投笔从戎”典故以体现文人从军志向的是

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B.班超少有大志,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

C.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D.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答案:B

解析:“投笔从戎”典故源自东汉班超,他早年为官府抄书,后不甘于此,投笔感叹应效仿傅介子、张骞在异域立功,最终出使西域成就大业。选项B直接提及班超与“投笔从戎”的核心内容,体现文人从军志向,故答案为B。A项表达守边决心,C项抒发战场回忆,D项赞美名将,均未引用“投笔从戎”典故。

7.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主要体现了他的哪种品格

A.贪慕虚荣

B.趋炎附势

C.气节不屈

D.胆小怯懦

答案:C

解析:“不为五斗米折腰”指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不愿为微薄的俸禄(五斗米)向权贵低头,遂挂印归隐。这一行为体现了他不向权贵妥协、坚守自身原则的气节,故答案为C。A、B项均为贬义,与陶渊明的品格相悖;D项“胆小怯懦”更是与他主动辞官归隐的果敢行为不符。

8.辛弃疾词中常用“封狼居胥”典故,该典故象征的是

A.文人的最高学识

B.武将的最高功勋

C.隐士的闲适生活

D.商人的巨额财富

答案:B

解析:“封狼居胥”源自西汉霍去病,他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这是古代武将征战的重大功勋。辛弃疾多次用此典故,或表达对战功的向往,或讽喻南宋草率北伐,故该典故象征武将最高功勋,答案为B。A项“文人最高学识”可对应“才高八斗”,C项“隐士闲适生活”常用“采菊东篱”,D项“商人巨额财富”多与“陶朱公”相关,均不符合题意。

9.刘禹锡“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烂柯人”典故里,王质入山观棋后归乡,发现的核心变化是

A.家乡变得更加繁华

B.同辈之人皆已去世

C.自己的家人早已搬迁

D.山中的棋局仍未结束

答案:B

解析:“烂柯人”典故讲述晋代王质入山观童子下棋,片刻后发现斧柄朽烂,归乡后才知已过百年,当年的同辈人都已去世。刘禹锡用此典故表达世事变迁的感慨,核心变化是同辈皆亡,故答案为B。A项“更加繁华”、C项“家人搬迁”均未在典故中提及,D项“棋局未结束”与“斧柄朽烂、时光流逝”的核心情节相悖。

10.下列诗句中,使用“莼鲈之思”典故表达思乡之情的是

A.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C.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因思鲈鱼脍,遂行辞汉庭

D.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答案:C

解析:“莼鲈之思”即张翰因秋风起思念家乡莼羹、鲈鱼脍而辞官归乡的典故。选项C直接描述了张翰的这一经历,明确使用该典故表达思乡,故答案为C。A、B、D项均为直接抒发思乡之情,未引用“莼鲈之思”这一特定典故。

11.“闻笛赋”典故中,向秀创作《思旧赋》的直接原因是

A.听闻友人嵇康被杀

B.自己仕途不顺

C.家乡遭遇战乱

D.思念远方的亲人

答案:A

解析:向秀与嵇康是好友,嵇康被司马昭杀害后,向秀途经嵇康旧居,听到邻人吹笛,触景生情,追忆嵇康的遭遇,遂作《思旧赋》。因此创作《思旧赋》的直接原因是听闻嵇康被杀,答案为A。B项“仕途不顺”、C项“家乡战乱”、D项“思念亲人”均与“闻笛赋”的典故背景无关。

12.韩愈用“金乌海底初飞来”描述黎明,其典故依据是“金乌”的哪种特性

A.金乌喜欢在海底栖息

B.传说金乌是太阳的化身

C.金乌的飞行速度极慢

D.金乌只在黎明时分出现

答案:B

解析:古代神话认为太阳中有三足金乌,“金乌”是太阳的化身。韩愈诗句中“金乌海底初飞来”,是说太阳(金乌)从海底升起,对应黎明破晓,典故依据是金乌为太阳化身,故答案为B。A项“海底栖息”、C项“速度极慢”均无神话依据,D项“只在黎明出现”错误,金乌作为太阳化身,全天与太阳相伴。

13.古人送别时“折柳”,其谐音寓意的核心是

A.“柳”谐“流”,希望友人如流水般顺利

B.“柳”谐“留”,希望挽留友人

C.“柳”谐“久”,祝愿友谊长久

D.“柳”谐“酒”,希望友人多饮酒

答案:B

解析:“折柳”送别习俗的核心谐音寓意是“柳”与“留”同音,古人折柳相赠,是希望通过这一行为传递“挽留友人”的心意,故答案为B。A项“流”、C项“久”、D项“酒”均非“折柳”典故的核心谐音寓意,不符合传统文化中该典故的内涵。

14.石崇“金谷酒数”的规定中,宾客若赋诗不成,会受到的惩罚是

A.罚钱千贯

B.罚酒三斗

C.表演歌舞

D.打扫金谷园

答案:B

解析:石崇在金谷园宴请宾客时,定下“赋诗不成者罚酒三斗”的规矩,这一规定成为“金谷酒数”典故的核心内容,故宾客赋诗不成的惩罚是罚酒三斗,答案为B。A、C、D项均未在该典故中提及,属于无关选项。

15.班超“投笔从戎”后,主要的功绩是

A.治理地方,百姓安居乐业

B.出使西域,加强汉朝与西域联系

C.率军打仗,平定国内叛乱

D.著书立说,留下经典著作

答案:B

解析:班超“投笔从戎”后,主动请求出使西域,在西域三十余年,收服多个国家,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这是他最主要的功绩,故答案为B。A项“治理地方”、C项“平定国内叛乱”、D项“著书立说”均非班超的主要功绩,不符合“投笔从戎”典故的后续发展。

16.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中,“五斗米”指的是

A.他家中储存的粮食

B.当时县令的俸禄

C.向权贵行贿的财物

D.招待客人的食材

答案:B

解析: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当时县令的俸禄约为五斗米,他不愿为了这微薄的俸禄向督邮(代表权贵)低头,遂辞官。因此“五斗米”指当时县令的俸禄,答案为B。A项“家中粮食”、C项“行贿财物”、D项“招待食材”均与典故中“五斗米”的含义不符。

17.霍去病“封狼居胥”的地点“狼居胥山”,在当时属于哪一区域

A.汉朝都城附近

B.匈奴统治区域

C.江南水乡地区

D.西域城邦境内

答案:B

解析:“封狼居胥”发生在汉武帝时期,霍去病率军追击匈奴,深入匈奴腹地,到达狼居胥山(今蒙古国境内),在此筑坛祭天。当时狼居胥山属于匈奴统治区域,故答案为B。A项“汉朝都城附近”、C项“江南水乡”均与匈奴活动区域不符,D项“西域城邦”与匈奴统治区域是不同概念,西域城邦多在今新疆及中亚一带。

18.“烂柯人”典故中,王质入山时携带的工具是

A.弓箭

B.斧头

C.书籍

D.粮食

答案:B

解析:典故中明确提到王质入山时携带斧头,观棋期间斧柄因时光流逝而朽烂,“斧柄朽烂”是体现时光飞逝的关键细节,故携带的工具是斧头,答案为B。A项“弓箭”、C项“书籍”、D项“粮食”均未在典故中出现,属于无关选项。

19.下列选项中,与“莼鲈之思”典故中“莼”“鲈”对应的食物是

A.莼菜羹、鲈鱼脍

B.莼菜饭、鲈鱼汤

C.莼菜叶、烤鲈鱼

D.莼菜粥、清蒸鲈鱼

答案:A

解析:“莼鲈之思”中,张翰思念的家乡美食是“莼羹”(莼菜煮成的羹汤)和“鲈鱼脍”(切细的鲈鱼片),这是典故中明确提及的食物,故答案为A。B项“莼菜饭”、C项“烤鲈鱼”、D项“莼菜粥”均非典故中对应的传统美食,属于对典故内容的误读。

20.向秀《思旧赋》的情感基调主要是

A.欢快愉悦

B.悲愤哀伤

C.恬淡闲适

D.激昂豪迈

答案:B

解析:《思旧赋》是向秀为悼念被杀害的好友嵇康而作,文中通过闻笛、忆旧等场景,传递出对友人遭遇的悲痛和对现实的愤懑,情感基调为悲愤哀伤,故答案为B。A项“欢快愉悦”、C项“恬淡闲适”、D项“激昂豪迈”均与《思旧赋》悼念友人、感慨现实的核心情感不符。

21.古代诗词中,“金乌”除了指代太阳,还常用来象征

A.光明与希望

B.黑暗与恐惧

C.寒冷与孤独

D.富贵与奢华

答案:A

解析:“金乌”作为太阳的化身,太阳带来光明,因此“金乌”在诗词中除指代太阳外,还常象征光明与希望。如韩愈“金乌海底初飞来”,既指太阳升起,也暗含黎明带来的光明希望,故答案为A。B项“黑暗”、C项“寒冷”与太阳的特性相反,D项“富贵”与“金乌”的象征意义无关。

22.下列诗句中,“折柳”典故并非用于表达送别的是

A.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B.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C.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D.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答案:D

解析:A项王维诗句中“柳色新”与送别场景结合,B项直接提及“攀折杨柳”与“别离”的关联,C项“怨杨柳”借用《折杨柳》曲调暗含思乡送别之情,均使用“折柳”相关的送别寓意。D项仅描写柳树的形态之美,未涉及送别情感,故答案为D。

23.石崇的“金谷园”在当时主要用于

A.军事防御

B.文人宴集

C.皇家祭祀

D.百姓居住

答案:B

解析:“金谷园”是石崇的私人别墅,他常在此宴请文人雅士,“金谷酒数”的典故即源于此园的宴集活动,故金谷园主要用于文人宴集,答案为B。A项“军事防御”、C项“皇家祭祀”、D项“百姓居住”均与金谷园的性质不符,金谷园是私人游乐、宴客的场所。

24.班超“投笔从戎”的志向受到哪位历史人物的启发

A.傅介子

B.孔子

C.李白

D.陶渊明

答案:A

解析:班超投笔时感叹“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明确表示要效仿傅介子(西汉出使西域、刺杀楼兰王的使者)和张骞,可见其志向受傅介子启发,故答案为A。B项“孔子”是儒家创始人,C项“李白”是唐代诗人,D项“陶渊明”是东晋隐士,均与班超“投笔从戎”的启发无关。

25.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后,选择的人生道路是

A.继续为官,改变官场风气

B.归隐田园,过耕读生活

C.周游列国,传播思想

D.投身军旅,报效国家

答案:B

解析:陶渊明因不愿向权贵低头,挂印辞官后,回到家乡归隐田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耕读生活,这是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后的人生选择,故答案为B。A项“继续为官”与他辞官的行为相悖,C项“周游列国”是孔子的经历,D项“投身军旅”与陶渊明的归隐志向不符。

26.辛弃疾用“封狼居胥”典故讽喻南宋朝廷,其主要目的是

A.赞美南宋军队的英勇

B.表达对霍去病的敬仰

C.批评南宋草率北伐、缺乏实力

D.呼吁南宋迁都以避战乱

答案:C

解析:辛弃疾生活的南宋时期,朝廷多次草率北伐却缺乏足够准备,他用“封狼居胥”(霍去病的辉煌战功)作对比,暗含对南宋朝廷盲目北伐、难以建立真正功勋的批评,故答案为C。A项“赞美南宋军队”与辛弃疾对南宋军事的担忧不符,B项“敬仰霍去病”是典故的表层,并非讽喻目的,D项“呼吁迁都”未在相关词作中体现。

27.“烂柯人”典故所体现的核心思想是

A.时光易逝,世事变迁

B.下棋可以使人长寿

C.山中生活比世间美好

D.友人之间应信守承诺

答案:A

解析:王质入山片刻,世间已过百年,斧柄朽烂、同辈皆亡,这一情节的核心是凸显时光流逝之快与世事的巨大变迁,刘禹锡用此典故也是表达对时光与世事的感慨,故核心思想是时光易逝、世事变迁,答案为A。B项“下棋长寿”、C项“山中美好”、D项“信守承诺”均未在典故中体现,属于对典故的误读。

28.下列关于“莼鲈之思”典故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主人公是西晋的张翰

B.触发思乡的因素是秋风

C.张翰最终辞官归乡

D.主要表达对仕途的留恋

答案:D

解析:“莼鲈之思”中,张翰因秋风起思念家乡美食而辞官,核心是表达思乡与归隐之情,而非对仕途的留恋,故D项说法错误,答案为D。A、B、C项均符合典故的真实内容,属于正确说法。

29.向秀创作《思旧赋》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是

A.西汉初期,天下初定

B.西晋时期,战乱频繁

C.曹魏末期至西晋初期,政治动荡

D.东晋时期,偏安江南

答案:C

解析:向秀与嵇康均为曹魏末期的文人,嵇康因反对司马昭专权被杀,此时正值曹魏末期至西晋初期,政治局势动荡,司马氏集团掌控政权,这是向秀创作《思旧赋》的时代背景,故答案为C。A项“西汉初期”、B项“西晋时期”(嵇康被杀时西晋尚未正式建立)、D项“东晋时期”均与向秀的生活时代不符。

30.古代诗词中,“折柳”典故的情感内涵不包括下列哪项

A.对友人的挽留

B.对故乡的思念

C.对战争的厌恶

D.对离别的伤感

答案:C

解析:“折柳”典故源于送别,核心情感内涵包括对友人的挽留(“柳”谐“留”)、对离别的伤感,以及因送别引发的对故乡的思念(如李白“闻折柳”思故园)。C项“对战争的厌恶”与“折柳”的送别、思念内涵无关,不属于其情感内涵,故答案为C。